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创新教育

2010-02-16孙芳芳汤生玲

职教通讯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德育工作培育

孙芳芳,汤生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创新教育

孙芳芳,汤生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通过表述传统德育工作中阻滞“创新”的各种表现,进而从德育工作目标,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以德育工作的创新来推动创新教育。

德育工作;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不断地得到完善。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系到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德育工作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为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服务的责任。然而,德育工作与创新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逆转的正相关,它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培育充分施展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德育工作则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压与窒息。[1]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德育工作,调整德育工作的观念和方法。

一、传统德育工作中阻滞“创新”的表现

德育工作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最大限度地扼制它的负面作用。由于“双重力量”的客观存在,从培育创新的角度,德育工作是十分需要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与调节的,可惜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在片面强调“又红又专”的同时,构成了对个性发展和创新的阻滞与压抑。

(一)社会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对学生社会化过程影响最大的文化因素莫过于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文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对“理论、方针、政策及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由于成绩较差而选择了中职,自我认为成了接受教育的“弱势”群体,而学校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成就为中心,在应试教育下,成绩又成了成就的代名词,学生不得不成为分数的奴隶。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阴影,容易对德育工作产生偏见和抵触情绪。

在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文化中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设定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主张在以社会群体价值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群己和谐的社会关系,只有首先维护群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才可能得到保障。但这种主张又束缚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在对自我发展的设计上,同样是放在关系的网络之中的,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加之在长期封建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伦理纲常意识、大公无私观念的影响下,他人成为自我确立、自我实现的决定性环节,尤其对于未成年人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格更是由于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中国人骨子里那些“老成温厚”、“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选择就“不是出于自觉的信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民族的本能”。

上述分析明示这样一个事实:传统文化和学校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与学生的某些消极性选择相遇时,则可能直接导致其退缩性行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要求或逼得每个人必须作出不可回避的应答与应变。由此,一方面,作为文化载体的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缺少一种文化质疑的品质;另一方面,作为“法定”的道德教育体系在学生那里演变为一种“法定”的认同。不会或者说不善于在“雪崩似”增长和更新的知识面前变通地学习,主动地建构,不愿出头露面表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不敢“别出心裁”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导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乃至创新能力的缺失。[2]

(二)传统德育工作方式的负面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有些教师本身对学生就存在偏见甚至歧视,加上学生的自卑心理,以及对“知识接受者”这一角色单一认同的影响下,一些德育工作的方式在客观上阻滞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植。

1.注入式。传统的德育工作就是把“法定”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乃至行为要求等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的一种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期的被动状态必然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而这与中等职业要求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开拓创新的教育思想又是背道而驰的。

2.教条式。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强调范式、反对逾越,崇拜条条,反对质疑。教条式的危害一是束缚思想,束缚手脚,令学生动辄得咎,畏首畏尾;二是面对一堆僵硬的条条,学生无可避免地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知识的激情。

3.苛严管束式。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

以上分析表明,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创新素质”这一重点,事实上正是目前教育的薄弱点。造成这种状况,与目前教育体制下教育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过份升学竞争有关,与长期封建体制和封建思想文化的残余影响有关,而从德育工作的角度看,则存在价值取向上的迷失与方法论上的偏颇。由于长期缺乏“培育创新”的追求,对教育当中自主与控制、知识与教条、感性与理性、发散与收敛、自由与规范等辩证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全力以赴、毫无顾忌地偏向后一方面而忽视前一方面,致使德育工作培育创新的力量发挥不足,而压抑创新的负面力量反倒很有一些强势。[1]

二、以德育工作的创新推动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培育创新素质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德育工作亟需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

(一)调整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坚定“创新”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个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管理手段的创新越来越重要,这就对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其次,职业教育有自己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然而,过去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与普通中学的德育目标大同小异,缺乏职业特色,对中职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考虑得不够充分,因而,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不利于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这一切都迫切要求重新定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并相应地更新德育内容。

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当今社会特别倚重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理当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明确的目标追求。现有德育工作的特征在于以说教、规范和约束,这种德育工作的缺陷就在于把受教育者置于被动的、无条件服从的地位上,把人当作实现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在这种状态下,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整个教育格局中“创新”的失落。目标的调整关系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它需要德育工作者以清晰的理性、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去推动。德育工作培育和压抑创新的双重力量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因此,突出创新的价值取向,就要理智地调整培养目标上的一些关系,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控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

(二)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的精神氛围

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创新教育。

1.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首先德育工作者要改变居高临下、为师独尊的“主仆”关系,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平等的、推心置腹的沟通;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己选择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2.思想学问的民主。要让德育工作的过程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传统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植学生质疑提问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1]

3.实现“六大解放”。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要旨,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它包括:(1)解放头脑,即开拓思路、解放思想;(2)解放双手,即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3)解放眼睛,即是敏于观察,放眼世界;(4)解放嘴巴,即是敢于质疑,大胆发问,善于言辞;(5)解放时间,即讲究学习速度,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6)解放空间,即突破“鸟笼式”的学校框框,勇于投身社会活动、社会实践。[3]

(三)改革德育内容,追求“开放”的格局

中职学校德育内容的创新,就是针对德育的时代性特点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寻求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调整德育内容。一是围绕职校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二要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4]只有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同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才会以其有效、有形的现实价值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培养。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放。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育的重要素质。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注重说教和规范,它总体上引导的是眼光向内,面向传统,面向已知,训练的是封闭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又远大于知识技能因素。德育工作迫切需要改革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内容和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刻意追求文化传统的严密与稳定,追求政治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统一,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规律相背离,同时构成一道道有形无形的桎梏。培育创新素质,亟需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与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来,训练开放的思维,切实承担起创新教育开路先锋的历史重任。

[1]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师博览,2000(3):32-36.

[2]马维娜.学生创新的制约因素[J].教育评论1999(4):37-38.

[3]艾克柔,余国源.试论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素质目标[J].教育与经济,1999(3):56.

[4]胡柱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3):69.

[责任编辑 曹 稳]

C712

A

1674-7747(2010)01-0081-03

2009-11-17

孙芳芳(1982-),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7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汤生玲(1956-),男,河北滦南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德育工作培育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