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0-02-16浙江杨爱华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课文

浙江 杨爱华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浙江 杨爱华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设计过于纷繁,合作被虚化,感悟被弱化,教学过程“人文化”过浓等现象。语文课应该提倡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一、删繁就简,简出语文味。二、潜心品读,读出语文味。三、激发情感,营造语文味。回归本色,以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删繁就简 本色语文 语文味

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各种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但我认为,无论如何,语文教学都应该不能脱离其语文的本真,通俗一点说,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近几年来,新课改如一缕宜人的春风,一扫过去语文课堂的机械、沉闷,给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与体验,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热闹的课堂却少了本色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白白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淡,语文本色永远不能褪。因此,在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教学设计过于纷繁——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教师角色主要体现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之中。这40分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实在太珍贵了。语文教师究竟应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什么?综观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小语教坛一直弥漫着一股“纷繁”、“热烈”的浮华教风!我们的课堂就像当今电视上的综艺节目:笑声多了,书声(读书声)少了;讨论多了,思考少了;媒体多了,板书少了;表演味浓了,语文味淡了。前几天听了这样一节公开课,让我很有感触,它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课,题目是《爬天都峰》。语文老师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风景图片,一节课下来,同学们自始至终在听音乐、品图片、看风景,如同进入了自由轻松的游艺场,享用了一餐组装拼凑的音乐美术大杂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而对课文的要旨则无人问津了。这样的课堂被许多老师认为是贯彻落实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成功课堂。

可当我们冷静地反思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有许多是为了“渗透”课改精神,一味地刻意求新求异,一味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只顾营造外表“虚美”,完全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本真”。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需要远离外表的虚美,需要诚信的呵护。

合作学习被虚化——

会合作的孩子才会学习,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期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达到人人有进步、个个有收获的目标。于是乎,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成为现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行法”。在课堂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有些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不管时机是否适宜,内容是否恰当,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盘散沙,而且出现了一些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坏习惯。笔者曾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当合作变成标签一贴了事的时候,也正是语文味冲淡的时候。

感悟过程被弱化——

实施新课改后,在校园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几乎成了公开课的时尚。一时间,多媒体泛滥成灾。于是,在课堂上经常看到一段美文被教师用精心搜集的图片从屏幕上演示出来,精彩的多媒体演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代替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在想象时对文章内涵的感悟,有时语文课堂甚至变成电影院。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习生字新词,接着以问题“你们想了解发生地震时是怎样的情景吗?”导入学习,课件播放了十分钟的录像。在学生聚精会神、屏息凝视之后,真正进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所剩无几。于是,这节语文课便成了“电影欣赏课”。

教学过程人文色彩过浓——

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反复斟酌,反复品味中悟情明理。但在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教《落花生》时,仅探究怎样像花生一样做默默无闻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道德情操;学习《鸟的天堂》仅感受榕树的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审美情趣;甚至有位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竟然引导学生对五壮士该不该跳崖进行背离价值观的大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读文字,不品词句,不积累语言,而是一味刻意强调文章的人文性。殊不知,真正的人文关怀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道德情操。

记下这一组课例,我汗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文课并不需要层出不穷的新花样,语文课拒绝作秀,拒绝添加太多的作料.语文课应该追崇的是崔峦先生说的:“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必须在求真务实中见本色,在化简求活中传韵味。

一、删繁就简 简出语文味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即“删繁就简”。

崔峦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所以语文的教学要删繁就简,做到就是“真实、扎实、朴实”。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只有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才能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交融。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一)简洁的教学语言

莎士比亚说得很透彻:“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简洁是教师良好的语言技能的标识,是说话的“尽境”。简洁的语言更便于学生接受。

如在执教《搭石》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引读的: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在富有节奏的反复地读中,引导学生明白:没有人指挥,却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协调有序”的内涵,还充分地感受到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和谐美。

(二)简化的教学设计

杨再隋教授多次提到,目前的语文课要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如薛法根老师在上《爱如茉莉》一课时,紧紧扣住“茉莉”来展开教学:“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读课文,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去发现茉莉般的真爱,在充盈着茉莉花般真挚的字、词、句上做上记号,写上你的感受。”薛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去体味和感悟。不仅感悟到了文中充满情味的语言,更让自己真实的感情在笔下流淌。正是这种简单的教学设计,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练,更值得回味。

二、潜心品读 读出语文味

贝斯特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语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中国的语言。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去体验感悟文本,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教师既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诵读,也不可浅尝辄止只作潜浅的内容上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这才是阅读的生命。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

如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小兴安岭的特点。第一步: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第二步: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兴安岭?用词语或句子把它归纳出来。有的学生说:他读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小兴安岭;有的说读出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兴安岭……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但都是自己潜心阅读后的感受、体验。第三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从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以上的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小兴安岭的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维,在细细的品读中便感悟到了文章的精彩所在,读出了“语文味。”

读是最古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读出文章的意,读出文章的情,读出文章的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激发情感 营造浓浓语文味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是“语文味”。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

例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就抓住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这个情感点,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的引领。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用深情的范读、感人的描述表达出师爱的无私与圣洁,唤起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学生们通过一遍遍地诵读,感情逐渐得到了升华,并陶醉在师爱的氛围中,感到无比幸福,体会到人世间真情的美好!

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更是学生灵性的涌动,情感的流淌,内涵的提升,充满了浓厚的“语文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情”是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金钥匙!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改需要脚踏实地,需要返璞归真,需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才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让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

[1]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3.

[2]吉春亚.语文课,把根留住[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05).

[3]张庆.语文教学必须“倡简”.小学语文教师.2006.2.

[4]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6.1.

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背课文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