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道集虚 自然高妙——全国阅读教学大赛词语教学策略例谈
2010-02-16浙江
浙江
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最富生命力的语种,经历漫漫数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文化。字词教学要遵循词语的个性,倡导整合,融字音、字形、词义、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词语学习立体、鲜活起来。2009年10月19-20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中,许多课例中字词的教学策略值得借鉴。
一、求“实”
当前,作为语文基础之一的词语教学出现了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许多老师把学词语简化成可有可无的环节,正一下音,记一下形,简要提一下意思,就此了事。这在中高年级的课堂尤为显著。“实”就是实在、实际、扎实、落实,作为基础的词语教学决不能在中低年级的阅读课堂淡化。因此,求“实”就是要让词语教学复归本位,从语文素养的基础,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请看课例——
黑龙江刘佳琦老师执教的《掌声》:
师:(呈现:小儿麻痹症)刘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必须要别人的搀扶才能行走。文中的小英子也是因为得了这种病,所以腿脚——落下了残疾(呈现:落下残疾)
生齐:落下残疾(读词)
师:注意“落“字,后面可以读轻声。来大家跟我读一下(生读)。
师:这里的“落”(lào),还能读什么音呢?落(luò)
师:能组个词吗?
生:冬天来了,树叶落下来了。
师:“落字”有三个读音,(luò lào là)三个,明白了吗?
师:离开拼音,谁还会读?看屏幕,一生带读。
师:真出色。回到句子中,谁敢试一试?
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他走路的姿势。
生:她把姿势读成了姿(zhī)势。
师:你愿意再读一次吗?(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上例中,刘老师依据学情,舍得花时间,针对课文中难读的词语、多音字反复校正,将词语认识、理解和句子疏通结合在一起,课上得扎实、实在。
二、入“心”
汉语言文字从表现形态和内在气质上说,都有其他语种无可比拟的优势,几千年的衍变和深厚的沉淀促成了她每个字每个词都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包括隐喻意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词语学习要“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孩子去感受,以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语言,使学生“入乎其中”,与文本发生共振共鸣,从而潜”入心扉,“润”之心田。
1.通“感”
小学生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决定着语文学习需要更多的“具体”、“形象”,而这些是“非理性”的方式,这在小学中低年级更为显著。为此,小学字词的学习要摈弃“注入”的方式,多元解读,唤醒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以感性的方式进行,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课例二——
海南毛立业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
师:下面有十个词语,老师请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呈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依依惜别、浩浩荡荡、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师:谁愿意读一下?(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哦!一字一顿,有板有眼,有一个字读音不太准确,听出来了吗?
生:捺!
师:按捺不住。右边是“无可奈何”的“奈”,加一个提手旁就是“捺”。你再读一遍。
生:按捺不住。(生齐读)
师:字音没有问题,读词语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老师和大家合作读一遍,老师读左边的,同学们读右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师生合作读,学生随老师的节奏读得比较有韵味)
师:听大家读词语,读得有滋有味。一组词语可以组成一幅画面,有的时候可以讲述一个故事。那么这几个词语能不能读出画面,读出故事,甚至读出掌声来呢?大家自由练习一下,好吗?(学生练读)
请学生分别读左右两组词(加粗的为红色、其余为蓝色)
师:我是看到了画面,听到了故事,就是没有听到掌声。(学生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读得就像讲故事一样,那么“脍炙人口的名诗”能不能读好呢?我们来看(呈现古诗。学生自由读)
本课中的四字词语多,而且非常有特点。老师正是因为细读了文本,梳理出了词语的个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让学生根据词语读出画面、读成故事……此时,词语不再成为单一的、机械的符号,而是成为生动的、形象的、灵动的有生机的物象,词语的内涵更加饱和,词语也就变得更可亲近。
2.涵“咏”
“咏,歌也”,汉语因为其表形达意的特点,所以古往今来,涵咏吟诵是古人一种表达方式。因为有了思想与情感的附着,所以话语也就有了色彩。朱自清先生说,“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文本中的语词,有时候正是需要反复吟咏,才能读出其情感色彩,享受其艺术意蕴。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细细品味,“入乎于内,出乎于外”。课例三——
安徽王小红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除了可怜的妇女,除了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孩子啊!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1:愤怒。
师:你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
生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拳头一起读。
(学生齐读上面两句话)
师:孩子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生1:我最想揍那个可恶的洋人和中国巡警局里的巡警。
生2:最想把侵略我们国家的人统统赶出去。
师:是的,我们一定要(教师指着“惩处”学生读)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的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字。举起你的手,跟我一起写!师边写边解说: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
生齐:惩!
师:“惩”,再读!(生读,师激情要求再齐读)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学生练习写“惩”字)
师: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学生齐读“惩”字)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敢不敢惩处?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导读)因为不敢惩处,所以——
生: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位大个子洋人正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中国巡警——
生: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中国人都——
生: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播放视频,解说)
师:孩子们,现在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两个学生)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不振)。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下节课交流。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个“惩处”辐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折射出旧中国的悲哀,是少年周恩来悲愤情感产生的集中体现。教学中王老师敏锐地捕捉住这一信息进行建构,通过自读、写字、引读以及媒体运用等策略引领孩子反复“涵咏吟诵”——终于读出一番滋味,读出一片情感,也读出了少年周恩来的一腔热血、一种壮志。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惩处”的解读与对话,孩子收获的不仅是这个语词本身的意思,更多的是其背后潜藏的人文“价值”。
三、寻“气”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古人认为“有气”的地方才有希望。庄子在《人间世》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所谓的“气”,不仅是组成万物的本源,而且是道之所存,也是人得道之奥妙所在,它是一种深层内涵的“道体精神”,是一种“专于心志”的精神超越。语文教学的“气”实际上是一种“语文”的“道体精神”,洋溢着纯粹的语文气息,弥散着浓烈的语文味。
1.探“源”
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番图景,一段历史。我们也不妨说,一个语词就是一个故事,汉字中蕴含的信息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学中要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得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渗透,这既是字理识字的一种方式,也是增进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的重要策略。课例四——
陕西王林波老师执教的《燕子专列》:
呈现:洲、瑞、殊、涉、骤
教师指导学生写“涉”字。
(呈现“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及楷书的演变)
师:(指着甲骨文中‘涉’字的‘足’旁),孩子们,这像什么呀?
(学生猜测后,教师提示是“足”字)
师:孩子们,这中间是“水”,你能想想“涉”字的意思吗?
生:在水边走,跟水有关。
师:你看,两只脚都到水里去了,“涉”就是“趟着水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涉”字,多媒体呈现“涉”字的笔顺。
师:孩子们,你觉得写“涉”字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注意点,大体上是不要多点,注意右边上面部分的笔顺。)
(教师示范写“涉”字,学生在下面写“骤、涉”两字)
“懂得字源,能够更规范地使用和书写汉字,把字写得准确(真)合理(善)而好看(美),克服文字混乱和写错别字的现象……可以使我们从字的演变流程里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面貌、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艺术。”(陈政《字源谈趣》)。上例中,王老师充分依据“涉”的字理,呈现其演变过程,既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所在,这一细节足见教师文本细读的功夫,课程资源的意识,上得生动而扎实。
2.归“真”
“真”意味着纯粹,简单。低段识字教学应该回归本真,即探寻属于词语教学固有的规律。低年级语词教学要切住重点,把握难点,不断复现。采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正确读写。课例五——
江苏许嫣娜老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
师:(出示生字卡片)这是一个多音字。平时我们读liàng,在这里它读liáng。你来读一读。
师:这个字在这里头读(生齐:liáng)
师:这两个字合起来,你还会读吗?再看看拼音。请你,这位女生。
生:商量
师:很好,这里是一个轻声。我再请一个响亮一点的。好,这个戴眼镜的小女生。
生:shāng liàng
师:咦,这是一个轻声,别着急。还有小老师呢?请这位男生。
生:shāng liàng
师:跟老师读:shāng liang(连读两遍)。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很好,在这里要读作轻声。三个小动物要在一起商量。我们来看,商量还有一个口,意思是要说话,一个人怎么商量啊?要许多人在一起商量,所以商量的商里面还有一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商量的商里面有什么?(略停)八和口。记住了吗?
(在随后的教学中,老师不断复现、指点、渗透“商量”这个词)如:
师:都读完了吧,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三个小动物到底是怎么商量的呢?先是谁和谁商量?好,请你说。
生:燕子和小青蛙商量。……
师:瞧,小动物各有各的过冬方法。看来,遇到事情多商量还是挺有用的。现在,我也有些心痒痒了。我就想做那只小燕子,谁是我的小朋友小青蛙?我来和大家商量商量。(指一生)就请你。其他小朋友拿起书,看看我们是怎么商量的?都做好准备了吗?……
师:小蜜蜂可真勤劳,会学习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们想不想像我们刚才这样商量商量啊?
师:那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相互练一练,怎么商量商量。学生自己练习分角色“商量”……
师:(写字环节)今天我们的课文就学到这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注意藏在其中的生字。每个人先在心里读一读。
【屏幕出示】商量 暖和 哥哥 刮起来 接着 钻到泥土里 飞到南方去 藏在蜂巢里(生读)。师:在这些字中有些特别难写,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字含有八和口的字是什么字?
生:商【电脑出示】暖
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两个字请到田字格中,写商的时候,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下面的框要写得大一点,为什么呀?因为里面要放八和口。(学生描红、写字)
古人说,大道至简,复归于婴儿。“简”指的是方法简单,过程简约,操作简易。但是,“简”的背后是“繁”,即对词语教学的充分研习,对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对学生年段的全面把握。唯有这样,才换来的简洁高效的课堂。上例中,许老师一步一个脚印从音、形、义以及书写上进行指导,透露出浓郁的低段课堂特点。巧的是许老师一次次地将“商量”一词渗透、整合于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处引导学生理解“商量”。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商量”的掌握是到位的。
3.品“味”
词语的学习离不开语境,离开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只能造成词语学习的机械、枯燥,因此词语在学习中常常只剩下干瘪的意思,乏味的字形。其实,文本的价值往往浓缩于一些核心词语,这也是作者匠心所在之处。从这些关键词句中突破,寻求整合,整体架构课堂,不断地推进、开掘词语的三度——温度、广度、深度,真正发挥关键词语在教学中的应有价值,这实质上也是语文之味的体现。课例六——
吉林孙世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看到这两个词语,你又想到谁和谁呢?(史铁生和妈妈)
师:这两个字还是课文的生字,仔细观察,看这两个字是怎么写成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瘫痪”都和病有关。
师:“瘫痪”是说我病在床上,“憔悴”是母亲的心情沉重。我病了以后是怎样的呢?
生:喜怒无常。
师:看看哪些句子是写喜怒无常的呢?
出示: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生读)
师:就是这样的句子(出示:双腿瘫痪后……)从哪里可以看到我的喜怒无常呢?(生答)
师:他关注到两个字“砸”、“摔”,看老师写,“摔”字提手旁加一个“率领”的“率”。读出字形,发出声音,就可以读出声音。你可以试着体会史铁生的内心吗?带上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一个年轻人,突然遭遇这样的不幸,他的内心有多痛苦,多绝望。(生齐读——双腿瘫痪后……)
“瘫痪”与“憔悴”两词在文本中看似寻常,却形象地传递着信息——我的境遇,母亲的生存状况。孙老师由“瘫痪”“憔悴”的字形字意感悟引入课文,扣住“儿子”和“母亲”这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反复回环,最后仍旧归结于“憔悴”和“瘫痪”两个词。教学中,特别是研读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无私与深沉,同时也深深印证着母亲的“憔悴”。正如老师这样的引导:是呀,母亲已经不在了。而今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不在眼前了,那无限深情的一挡,那令人心酸的一忍,那意味深长的一躲,连同母亲那憔悴的容貌,都淡化成了史铁生内心深处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