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儒家思想

2010-02-16黄文丽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论语儒家

黄文丽



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儒家思想

黄文丽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和谐理念、教育理念、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构建;和谐校园;功用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构建和谐校园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儒家思想意蕴悠远,为中国文化之主导,也必将是当代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分而言之,儒家思想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和谐校园的文化构建

和谐是儒家思想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皆对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 天人关系的和谐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天有一种很深的敬意,但他并不认为天就是神,从孔子开始,天已经从宗教神学的上帝转变成具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的自然界。这正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根本原因。[1]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如《孟子·梁惠王上》说“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周、秦的国家法律都有定期封山,禁止伐木等保护自然的法律条文,[2]提倡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与之相适应,相协调。《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校园的和谐同样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做到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同时我们也要在构建人工环境方面加大力度,学校不但要注重整体的布局和安排,更需注重细节的渲染和衬托,使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和感染学生。走廊墙壁上的名人名言,展览厅的宣传画、地图,月月更新的宣传板报、多彩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设计精美的手抄报,大堂前和外墙上的大幅标语、教室和专用室的标语,学校图书室、各班的图书柜,都是学生求知、长智、明理的和谐体现。每种植物的标牌,环保宣传语也都是别具匠心,透着温馨、和谐。置身其中都能感受到校园浓浓的文化气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还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让学校的办学理念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行动。

(二) 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相对独立性,主张“和而不同”,将不同的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调和不同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把握事物的度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基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理解人、尊重人。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等。除此之外,孟子也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他所渭的“人和”,是指人民之间团结一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协调,提倡宽和处世,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儒家“贵和”并非求取事物内部高度的一致,而是让不同因素共存,建立各种不同因素的协调、平衡关系。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职工之间互相信任宽容,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团结协作,促进校园中的和谐。教师与校领导之间交流畅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全校上下构成一种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利于各种工作的有效实施。关注师生和谐,爱与责任是校园师生和谐的基础,师生和谐为校园和谐提供保证。要使师生和谐,首先,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变注重知识为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胸怀爱与责任。学生一般独立生活、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客观分析自己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受挫力也较弱,教师要关注和理解学生的感受。儒家贵和持中的思想有助于塑造学生执著谦和、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儒家“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强调保持独立思考的品质和与群体相融的矛盾统一,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极有裨益。其次,教师要教学生做人,为其答疑解惑;最后才是授业,传授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人文的思想融会到学生的体验中,培养具有崇高思想的人。师生互敬互爱,同学友好相处,坦诚相待,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和谐校园的教学改进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当今和谐校园的构建仍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备受推崇,即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由也喭”,“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论语·先进》),孔子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施予不同教育。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孔子对冉求和子路的不同教法,子路和冉求都就“闻斯行诸?”请教孔子,而孔子作不同回答,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即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特点采取个别化教育指导。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又如,弟子们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言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子游注意照顾父母的生活,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与犬马没有什么差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难在儿子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的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就认为这是孝吗?)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熟知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性格特征等。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教育是发展人、完善人的事业,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校园的和谐,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和谐校园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理念,推行个性化教学,实现个性的自我和谐。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施与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个性化的和谐氛围中主动学习,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 学思并重

儒家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学思结合的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吾尝经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不足,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认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也是对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方法的认同。任何学的过程中都包含着思,而思又是学的扩充,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深刻地说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和谐校园更要提倡学与思的结合,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思考是学习的重要的方式,只有有思考的学习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才能内化成发现问题、准确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思考要以学习到的知识为内容。和谐校园需要这样,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这样。孔子对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阐述,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依然适用。

三、和谐校园学生的人格培养

儒家思想崇尚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注重心理上的改造,要求人们自觉遵从真和善。儒家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道德是一个人必须确定的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后必将导致失败。[3]

(一) 诚信与学生的人格培养

诚信观念便是儒家倡导的修身立业之本,孔子强调为人应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亡而为有,虚而为盈,难而为泰,难乎为有恒矣。”(《论语·述而》)孟子在《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既为天下到,故“为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知化育。”苟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孔子还认为: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是和谐友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友爱也是校园和谐的基本道德规范,对校园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诚信问题日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儒家诚信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取其取精华,弃其糟粕,结合现代诚信建设,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倡言行一致、遵纪守法,树立平等、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教育以及责任意识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 忠恕与学生的人格培养

“忠恕”是儒家道德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恕是仁的一体两面,是仁的实际运用。儒家的“忠恕”思想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德行兼备的人才;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调节校园的人际关系,校园就会出现和谐稳定的局面。

(三) 力行与学生的人格培养

忠儒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倡“力行”。所谓“力行”,实际上就是“践履”。儒家认为和谐的实现离不开人们投身实践、奋发拼搏的。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论语·宪问》孔子眼里的知识分子当胸怀责任,奔向社会、投身实践,不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修身养性、自我改造以促进内心的和谐,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实现人生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强调任何一方面均不可忽视。《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在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上,儒家哲学家们从“内在超越”的观念出发,提出“安身立命”的主张,强词个人必须通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才可以“神体互融”,达到“善”的境界。[4]又如《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意识和和谐精神,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促进着校园和谐气氛的形成。

儒家思想与和谐校园建设之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本文所论,只在于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实际上,构建和谐校园的成功与否,也在预示着儒家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生延续之好坏。

[1]李贵文.对儒家人本主义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6—37.

[2]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罗烈文.孔子说处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4]李莉.儒学“和”之道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J].前沿,2007(5):225—227.

Confucian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HUANG Wen-li

Confucianism i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lay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Theirconcept of harmony and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ethi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confucianism;construction;harmony Campus;function

2010-06-18

黄文丽(1977-),女,福建龙海人,研究实习员,硕士。

G718.5

A

1673-1417(2010)03-0130-04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论语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