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2010-02-16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德育

曾 平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曾 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龙岩 364021)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德育理论和德育实际结合的指导思想,走出误区,从传统德育文化、中国现代德育文化和西方德育文化中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德育文化资源,探索一条既能学习西方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

多元文化;高校德育;德育文化;文化资源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不同文化相互冲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面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1]多元文化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和现实课题。

德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德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等文化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传统德育文化资源、中国现代德育文化资源和西方现代德育文化资源等三个方面的内容[2]。德育文化资源开发是指对潜在的或虽然已经存在,但没有被引起珍视和很好利用的一切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的文化资源的重新挖掘或优化整合,使之科学合理,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以提高德育效果的动态过程[3]。在高校德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德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没有德育文化资源,德育将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德育目标的也就难以实现。合理有效地开发德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效果。

一、多元文化对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

(一) 多元文化对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正面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削弱了文化对德育文化的屏蔽机制,赋予了德育文化选择的开放性,拓展了高校德育文化的开发空间。多元文化促进了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各种文化的相互作用,培植出了新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德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德育文化选择机会,便于高校德育文化传承本民族传统优秀德育文化,批判继承西方优秀德育文化,通过对国内外德育文化的扬弃,丰富了大学德育的内容,促进德育文化新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的日益关注,对可认知领域和思想道德现象的敏感程度和接触程度在广度、深度上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拓宽了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文化境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借鉴,大大增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

(二) 多元文化对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

不同的文化决定着不同的德育文化,多元文化要求尊重以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为核心的德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价值选择等,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更容易使富有朝气而又缺少阅历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信仰动摇,进而影响着高校的德育文化。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人们在多元价值观面前难以选择统一的德育价值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错位和迷失,导致道德相对主义“泛滥”,也导致高校德育文化资源经常处于多元选择的状态,增加了开发难度。[4]

二、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误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在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

(一) 忽视传统德育文化资源的批判与继承

在多元文化社会,既要树立德育文化资源开发的世界文化意识,又要在多元文化中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凝聚着不同民族深厚感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文化。但是,在德育文化资源开发实践中,不少高校对待中国传统德育文化资源政治功利化倾向严重,重政治性资源,轻德性资源;一些德育工作者甚至认为中国传统的德育文化资源源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充斥着等级与宗教观念、尊卑和专制思想等封建残余伦理精神,已经过时,所以全盘否定中国本土传统德育文化资源。

(二) 盲目开发西方德育文化资源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唤醒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文化资源开发意识。他们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深入挖掘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的德育文化资源,方能为德育改革注入新的血液,有效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水平。但是,他们在学习和吸收西方国家的优秀德育文化成果时,过分夸大了西方德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导致对西方德育文化资源迷信和盲从,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德育文化资源具有国际差异性,在开发过程中不加选择地简单移植、盲目照搬,必然直接导致高校德育效果削弱。因此,引进其他国家的德育文化资源时,一定要将其融于本国的民族德育文化资源之中,在消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切忌简单移植,否则得不偿失。[3]

(三) 不合理开发中国现代德育文化资源

在对现代德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德育政治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导致中国现代德育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一方面,以往的德育文化资源的选择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得德育的内容远离社会生活,缺乏现实生活根基和现实人性基础。理想化、抽象化的内容难以与现实社会状况相衔接,从而使德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把德育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不断强化其工具性价值,结果是窄化了教育的内容,弱化了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以往德育文化资源选择缺乏层次性,忽视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基础、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社会经历等区分不同的德育内容,并且往往选择比较宽泛的德育文化资源,包括时事政策教育、光荣传统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等,他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缺乏科学的组合,影响了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5]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目前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所存在的误区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观念起导向作用,能够引领和指导实践。因此,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首先应从思想观念开始,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德育文化资源。

(一) 借鉴和继承中国传统德育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德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主要起源于先秦时代,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同时兼收墨、道、法、佛等各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养育、影响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科学开发,借鉴、吸收传统德育文化资源的精华,对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借鉴和继承“德教为先”、“德教至上”思想

中国传统历来高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左传》提出人生有三不朽,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孔子明确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以德服人,《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以上论述足以表明中国传统对“德教”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应借鉴和继承这一传统德育文化思想,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德立人、以德立教的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

2.借鉴和继承“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的义利观

义利之辩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在大义和私利的价值取向上,《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认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在《治国策》中强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彰显了国家、民族和整体“大义”胜于“私利”。正是从“大义”的原则出发,在传统道德中占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儒家的义利观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存义去利。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孟子进一步指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主张“去利怀义”。董仲舒认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虽然儒家的义利观很少谈利,但提倡道义优先,重视道德理想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精华一面。各高校应借鉴和继承这一传统德育文化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矛盾,逐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3.借鉴和继承“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一直重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精神,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荀子也强调“仁者自爱”(荀子·子道),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中国传统道德主张“和为贵”,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各高校应借鉴和继承这一传统德育文化思想,引导大学生以“仁爱”思想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4.借鉴和继承传统道德教育方法

传统道德教育以儒家为主,儒家提倡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学思行并重”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孟子倡导“反省内求”,荀子提出“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与此同时,儒家强调通过“践行”体现人的良好德行。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王守仁也明确地主张“知行合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综观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我们可以认为儒家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实际上是由四个系列的不同方法构成的完整的方法系统,包括“克已自省、迁善改过的修身自得方法;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实践示范方法;循序渐进、积善成德的持续培养方法;环境渗透、制度规约的熏陶管理方法。”[6]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各高校应借鉴和继承传统道德教育方法资源,积极创新德育方法,建立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模式。通过高校德育实践使道德理论在大学生心中“内化”,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借鉴和继承恪守诚信、谦敬礼让、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传统道德文化[7]。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德育文化资源,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立足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德育文化资源作出现代性的诠释,根据德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将优秀德育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融入时代德育内容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和思想。

(二) 科学运用中国现代德育文化资源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德育应当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发,改变以往德育目标过高,内容陈旧,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倾向,科学合理运用现代德育文化资源。

1.科学运用红色德育文化资源

长期以来,高校运用红色德育文化资源仅仅局限于利用红色德育文化资源的物态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忽视了对红色德育文化资源的内在思想和主题与时代精神的提炼升华。部分高校只注重参观纪念场馆、观看实物图片、瞻仰烈士陵园等教育形式,忽视对红色德育文化资源的实质内涵与时代意义的提炼和升华。因此,高校必须根据红色德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创造性地进行归纳、提炼和综合,构建以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德育文化资源教育内容体系,努力把传统“陈列式”的红色德育文化资源教育的静态产品,开发为动态的“立体式”教育的“红色产品”。[8]同时,通过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追求真理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险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毫不利己和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等革命传统道德向职业道德的现代转化,实现其现代教育作用。在革命和战争年代,革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视个人利益直至个人生命无条件服从革命的需要为最高原则;而在转变为职业道德之后,就应当主要被理解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和要求,包括如何正确借用他山之石的改革与创新精神。再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今天主要不应当从不要考虑个人得失乃至个人生命的意义上来理解,而应当被解释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国家公务员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不要带有私心杂念,以权谋私,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等红色德育文化资源的运用,推动革命文化的创新,实现用先进文化激励人、鼓舞人、武装人、教育人。

2.科学运用网络德育文化资源

网络德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德育过程通过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德育文化资源的总和,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德育工作存在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需要科学运用如下一些网络德育文化资源:(1)《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出的有关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2)2001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五要五不要”的网络道德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3)2006年人民网就同其他10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联合发出了《文明办网响应书》,再次郑重承诺: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低俗之风,加强管理、严格自律,愿尽最大努力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4)2009年七部委联合“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有关内容。

网络普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开发网络德育文化资源。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充实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由枯燥单调向充实鲜活转变。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德育文化资源进行自我道德教育,通过价值观、道德判断力与意志力、网络道德意识及网络责任感等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学生辨真伪、求真理、慎判断、善选择的能力,以抵御不良信息诱惑,消除网上不良行为,使网络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创办德育网页、网站、QQ聊天室,博客等网络德育平台,及时占领网络德育文化资源阵地。

3.科学运用市场经济伦理德育文化资源。

市场经济伦理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并用以调节约束人们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的总和[10]。市场经济伦理强调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益优先等原则,而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则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两个适用领域不同的伦理原则的价值矛盾,使学生在道德理想价值选择时产生困惑和冲突,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 “泛功利化”倾向较突出、缺乏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损公肥私等道德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科学运用经济伦理德育文化资源,重点引导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目的、公平与效率、分配伦理、交易伦理、消费伦理、工作伦理、生态伦理等问题作一些深入、全面的探讨,以启迪大学生对经济伦理的觉悟。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勤俭、公正、平等、守信、惜时、效率等传统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珍惜成长成才和创业的环境,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中的问题,遵守国家法律,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以实际行动建立诚信,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1]总之,高校在新形势下科学运用市场经济伦理德育文化资源将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4.科学运用生态伦理德育文化资源

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全球的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现象,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见,无论从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现状来看,还是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因此,生态伦理教育应当成为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伦理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坚守基本的生态伦理底线并追求崇高的生态伦理境界。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生态价值,并且在具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中按照生态伦理规律规范自己行为、完善自己的生态人格,将生态伦理价值渗透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2]。

(三) 批判吸收现代西方德育文化资源

20世纪以来,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以人为本的德育文化。主要包括:(1)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认为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帮助被教育者认识、思考、解决道德冲突,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主张在学校中要树立良好的公正群体气氛。体谅关心德育模式,强调要“教学生如何关心”,围绕体谅和关心他人设计德育过程的环节和步骤,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利他主义精神。[13](2)体谅关心德育理论围绕体谅和关心他人设计德育过程的环节和步骤,强调要“教学生如何关心”,认为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德育的首要的和中心的问题,关心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德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给爱和接受爱的能力,强调德育要贴近生活、回归生活。[14](3)价值澄清德育理论提出价值澄清过程包括选择(choosing)、珍视(prizing)和行动(acting),强调在德育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价值(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学生通过主动选择和评价有效地发展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进而提高解决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15](4)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人性是乐观的,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本能,提出了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这些理论,作为德育策略和实践操作系统,即一种德育模式,普遍尊崇理性,把受教育者视为道德的主体,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和互动。[16]

现代西方德育方理论表现出强烈的以人为本的倾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高校应当科学开发西方德育文化资源中蕴涵的时代精神和价值:(1)西方德育的人本主义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需要、生活需要和精神成长需要,实行关怀式教育。它反对用整齐划一的道德标准、以外在方式强制性地要求人,主要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2)西方德育文化重视公民教育。它把爱国主义认定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素质,通过国家发展成就、西方文明史及各国历史作为素材进行教育。(3)西方德育文化重视德育实践,大多数研究都针对道德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重视实践环节,通过组织人们参与社会服务学习活动,磨练意志、培养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4)西方德育文化重视德育方法的研究,通过广泛的学科渗透和德育社会化的方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德育,打造良好德育文化环境。这种具有精细化、操作性强、教育方式生活化以及大量运用隐性教育方法等的德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17]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从当代德育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为指导,从高校德育目标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坚持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原则,改变以往德育目标过高,内容陈旧,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倾向,科学合理开发现代德育文化资源。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中的德育文化资源,增加心理健康与成才、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择业观、文明礼仪、创新精神、人格完美、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资源意识、生态伦理、网络伦理等教育,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使学生能在复杂的情况下,战胜困难和挫折,健康成长,顺利成才[18]。

[1] 张翠萍,郝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变革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95.

[2]常立飞.我国德育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4:150-155.

[3]曾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浅议[J].龙岩学院学报,2009:132-135.

[4]李光莉,田雪飞.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30-533.

[5] 刘璟,熊永兰,田黎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刍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64-66.

[6]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10-13.

[7]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高教出版社,2010:99.

[8]李康平,李正兴 .论大学德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43-45.

[9]钱广荣.革命传统道德的先进性与当代性

[EB/OL].[2010-09-28]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0-09/26/c_12605833.htm

[10]罗能生.经济伦理:现代经济之魂[J].道德与文明,2000(2):11-15.

[11] 许益锋.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经济伦理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6(7):174-177.

[12] 王春华.论新时期的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与道德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93-94.

[13] 范树成,李海.当代西方国家德育模式与方法的人本化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2006(10):66-70.

[14] 李长艳.西方德育“体谅模式”之借鉴思想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3):47-48.

[15] 邹绍清,方开学.论西方价值澄清德育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11):90-92.

[16] 毛芳才.人本主义心理学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61-63.

[17] 郭凤志,张澍军.现代文化精神观照下的西方德育模式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9):212-216.

[18] 罗彩云.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限制因素分析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1-44.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ZENG Ping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Fujian, 364021,China)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facing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should combine the moral educ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n to explore, sort out and create new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Chines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and western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Thus to find a moral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not only learn the western m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 but also stimulate students’ strong sense of the national self-respect and pride.

multi-cultur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culture resources

2010-07-28

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委托研究项目(JA10351S);全国伦理学会地方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立项课题成果。

曾平(1974-),男,福建长汀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

G416

A

1673-1417(2010)03-0116-06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德育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