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桥梁,让作文教学走向成功
2010-02-16江苏
江苏 沈 霞
架起桥梁,让作文教学走向成功
江苏 沈 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一直以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搞好作文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丰富学生生活”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桥梁。
一、丰富生活 积累素材
1.寻找生活源头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的难题,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活水滋润作文田园。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
例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去感受春天多姿的绿;去欣赏夏天多彩的晚霞……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一次,我让学生观察夏季的一场雷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在指导与启发下,学生不仅感受到夏季的一场雷雨有可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是久旱地区万物的甘露,也给人们带来了清凉。他们还能从雨中感受到万物的坚强,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如此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
2.利用文本资源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底蕴,这底蕴来自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丰富的知识背景。新课标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我们的课本,其中许多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把课本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增强表现力。
此外,我们还可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我们交流优秀读物,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与交流等;在课外,让同学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阅读。
如:学生在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林冲棒打洪教头》等课文后,让学生阅读《史记》、《水浒传》等与课文有关的书籍。同时,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文章或片断进行交流。
如此多角度、多方面地感知世界,知识才会丰富,材料才会聚少成多,再加上多侧面地训练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朵,酿造出最醇的美酒。学生的作文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
二、丰富评语 激起兴趣
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对他们的习作由衷地称赞和欣赏,不但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还能使他们得到自、自尊,产生激情。作文不但是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
1.乐从评语中来
评价小学生的作文,最重要的不是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而是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感受那是一种快乐。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1)看了你的文章,老师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功夫在诗外”,没有平时大量的课外阅读,怎么会有现在这么优美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2)“十年磨一剑”,继续努力好吗?只要锲而不舍,相信你手中的笔会成为光华四射的剑!(3)你的文章串起了那么多的妙词佳句,老师为你骄傲!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1)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2)这句话太长了,老师读起来很吃力,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3)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你说对吗?等等。
2.真从评语中找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灵魂。现在的学生作文由于引导不当,学生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好编选一些空洞的、虚假的内容。因此出现了写伤心事:一个班出现十几个奶奶去世了的笑话。教师可通过丰富评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身边的小事、趣事。如:一位学生一次写了一篇《爸爸和他的小轿车》的作文,我发现是抄袭的,但并没有在评语中简单否定,而是评:老师有位朋友正好要用车,我想借你爸爸的车用一下,你先回去和你爸爸说一声,好吗?学生看了评语后犯难了,因为他家根本没有车。后来,他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我也没用批评他,而是鼓励他写身边真实的事情。这位学生按我的建议去做了,从此再也没用写过假作文。只要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真实的感受,即使文章不是很好,也及时地予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克服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
三、丰富修改 驾驭成功
小学生写作文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很多问题只有在学生写完作文后才能知道。因此,修改作文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也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总是教师帮学生修改,学生再誊写。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也要一改作文修改方法,变单一为多向,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带问题自改
学生作文草稿拟好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对自己的提纲和草稿进行自问自答。如: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好?学生在自改过程中,首先进行审题,其次明确写作要求,然后默读自己的作文,检查作文是否符合写作要求,有无跑题现象。再带着“为什么写”这一问题,再次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明确写作目的,在此基础上朗读自己的作文,检查作文是否中心明确。最后带着“怎么写”这一问题,结合老师在指导中指出的要求,反复明确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要求的写作方法。
2.互改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看别人的作文比看自己的作文有新鲜感、有积极性。为了使作文训练中的修改形式适合儿童心理的需要,使儿童全身心地参与修改作文,我又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互改能力入手,教给学生互改方法,使学生在鉴赏修改别人作文的同时,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学生进入高年级,虽然已初步具备了评价作文优劣的能力,但学生毕竟不是老师,即使学生对互改作文兴趣很大,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根据以上情况,首先,教师先重点审阅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并把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用批语的形式逐条归纳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修改同学的作文,并写好评语。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互改作文的兴趣,又减少了互改作文的难度。在互改过程中和互改后的检查中我发现,采用互改方法修改作文学生兴趣大,态度认真,修改时有根有据,难度小。
总之,丰富生活,丰富评语,丰富修改,为作文教学走向成功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愉悦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完美统一。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