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
2010-02-16贵州田
贵州田 抒
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
贵州田 抒
要想写文章,先得有材料。过去的人谈文章,总是喜欢拿他和“人”相比,说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材料就像是人的“血肉”。人不都是以“有血有肉”、“血肉丰满”为健美、结实吗?材料之对于文章也是这样。你没有内容,缺“血”少“肉”,皮包骨似的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那就像瘦得可怜的“小瘪三”一样,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中学生作文,没有材料,没有内容,不仅瘦得不健康,更多的是瘦得不忍目睹。
2008年夏天,在我县举办了一次由几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主管局下发的要求各中学学生必须参加的“举旗帜、颂改革、讲文明、迎奥运”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活动。接到这个任务,我们好多语文老师都感到为难,不知怎么指导学生写作。像“讲文明”这样的主题还好理解些,可“举旗帜、颂改革、迎奥运”就是我们的年轻语文老师都感到无话可说。即使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到了我们的历史名城——遵义,我们的老师也没能赶到现场去感受奥运的气息,更不用说我们的这些连县城都难得去过的学生了。与奥运话题有关的,就只有在北京奥运到来之际发给学生的奥运知识读本了,自然“举旗帜、颂改革”这些只能在历史教科书中读得到的与他们没有多大感悟的大主题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主题作文须“大题小做”,可不管怎么小,我们这些处在和平发展年代的90后的十几岁的孩子,始终没有这样的生活感悟,要完成这样的大“任务”自然就难为他们了。因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阅历较肤浅。像这样脱离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却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自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结果,一千五六百人的学堂,除了寥寥几篇有一点可取之处,更多的是空洞无物,真的味同嚼蜡。特别在演讲比赛中,大多数的演讲简直就像作报告,或者宣读文件,或者学术讨论一样,很难有一点能打动评委的真情实感。我还记得在收上来的文稿中,居然有学生这样坦诚地在本子上写道:“我实在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只得抄写一篇了。”
由此,我体悟到中学生作文如果无“物”可写,无论技巧怎么好,也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中学生作文不是提倡真情实感吗?这真情实感更多地又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写作不是需言之有“物”吗?可像这样无“物”可写,却又不得不写的情况也不少见。我们都知道,就是作家创作也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有创作的源头活水,正是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像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90后的十几岁的孩子们,哪有“举旗帜、颂改革、迎奥运”这样大主题的源头活水呢?要他们站在时代的政治高度“举旗帜、颂改革”,不抄袭、不下载别人的东西,那就只有无病呻吟了。正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教研天地陈杰“作文个性化缺失归因及对策”所言:“中学生作文的目的,主要是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要的交流,是生命的一种运动方式 ,而绝不是让尚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在作文中,高举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旗去弘扬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因些象这样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写作素材的中学生作文,不“瘦”不“瘪”才怪了。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巧妇”就好比是一个食品“加工厂”;“米”则是她进行加工的“原料”,你“米”多一点,她可以做成米饭;你“米”少一点她也可以熬粥;可现在竟然“无米”,那么,即使是这样的“巧妇”,她也无计可施,无以展其巧了。为了不至于喝这种淡而无味的“清水汤”,我们的作文教学则首先应该让学生言之有“物”,让他们能够找到下锅的“米”。
怎样才能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呢?
一、关注生活,多听读,多积累写作素材
1.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搜集材料,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把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写家庭趣事、校园生活、集体劳动,写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写春雨夏阴、秋风冬雪,写自己觉得有意义,自己认为好玩有趣的事,写自己的忧愁烦恼、喜怒哀乐等等。从生活中搜集第一手材料,把它们装进自己的材料仓库(日记本)中,以备日后取用。
2.向学生推荐介绍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其他生活杂志栏目,让他们家事、国事、天下大事,事事关心。如:广播电视的“新闻”。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午间九十分”、“晚报浏览”、“夜空下的心灵之约”;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半边天”、“讲述”,以及一些地方台的“真情”、“人间”等等。像《妇女生活》的“真情奏鸣曲”、“红绿灯”以及《人间主圆》、《中国青年》等等杂志的优秀栏目。他们大都贴近生活,似乎就是我们的生活的缩影,其中就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它们不仅能带给学生许多启示和鼓舞,作为作文的“物”,而且还能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讲究命题是学生俄文言之有“物”的关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要求,我觉得中学作文教学本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作文命题时,应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尽可能地不用那种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不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大主题、抽象空洞的感性题。不用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就是整个社会都要求我们的中学生真诚,其实中学生作文也一样要求真情实感。可像“举旗帜、颂改革、讲文明、迎奥运”这样的命题,由于没有真情实感,学生就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文命题也应该让学生言之有“物”。
可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像这种带有政治任务的学生作文之外,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作文指导资料也不乏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却要求学生立意高远,健康向上抒写真情实感的命题作文。如:
2007年6月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黄冈状元成才之路创新卷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测试,作文练笔与展示:
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是从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二字,你想到了什么?请以“战争“为话题作文。
还有,2001年《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组编的《作文训练步步高》初三分册第010页写作设计,作文题目:《种花与种刺》
像这样的作文命题要90后的初中生作文,就有些强人所难了。这些只知道大米是从轮船上运来的“新生代”,要他们作这样的文章,他们哪有真情实感的话可说。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他们言之有“物”,有话可说,有情可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命题是关键。作文训练时,好的作文命题能够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写作欲望,挖掘他们的写作潜能,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命题,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言之有“物”呢?
1.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命题,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文质兼美,学生读了文章后,文中的人、事、物、景会不同程度地拨动他们的心弦。引导他们把思考的触角延伸到与之相近的生活,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觉得有话要说,有情要诉,有理要讲。比如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后,定会唤起他们对温馨的亲情的回忆,此时便可抛砖引玉地命题让学生作文。如:《妈妈的手》、《爸爸的眼睛》等。再如,读了《提醒幸福》,学生一定会感慨顿悟,原来我也生活在幸福之中,从而感受、体验、理解幸福,因而命“感受幸福”、“享受幸福”、“感受唠叨”等题,让学生抒写独特的幸福之感。在阅读教学中,激起学生情的涟漪,碰撞他们作文的冲动,让他们有话想说。
2.贴近生活实际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则是生活的表现。学生是否能把心中的情感和生活的积累表现出来,反映写作的真实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是否切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叶圣陶说:“作文不是无所谓愁苦,就是想提笔来写几句,写过后,欢喜的更欢喜了,愁苦的好像更淡了。”学生作文实际上是学生通过文章与教师、与同学、与世人进行对话,交流生活经验和情感。而现在的学生,特别像我们这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除了从课文、书籍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外,很少到学校以外的地方,多是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中生活,就是这次的北京奥运圣火在我们的故乡遵义传递,哪怕相距只有三四百里,不用说到现场去感受奥运精神,就连圣火传递的电视现场直播都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到。没有生活的感受,自然就像奥运主题的作文,内容空洞苍白、缺乏真情实感就正常不过了。为了不至于出现这样的尴尬,作文命题时应该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历,从他们熟悉、了解、感兴趣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和他们的想象世界中找话题。像“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快乐中成长”、“难忘的尝试”、“理解是座桥”、“我说时尚”、“老师,我想对你说”、“那次我真的哭了”,这样的题目,学生既有兴趣去写,又有材料可用,真情实感定能感染读者。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定能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相反,如果不联系实际,让七八年级的初中学生去写“美”、“追求”“价值”以及像“旗帜”、“改革”、“奥运”这种感性的抽象的命题,不仅会造成学生思路闭塞,无从下笔,而且还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捕捉情境,营造气氛,抓住情景命题,激荡学生情感的心田
情景气氛就像石子一样,它能涤荡起人的情感涟漪,激发写作的冲动。此时借机命题,学生便会趁着情感的惯性,信马由缰地抒写、想象,真正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让他们欲罢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每每冬天我们这里下雪时,学生都异常兴奋激动。此时,我总要把学生带到课堂外让他们尽情地欣赏陶醉,还与他们同乐。时而用歌声“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勾起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时而用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唤起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时而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起他们对事物的想象描摹。意犹未尽时便趁势命“故乡的冬天”、“风雪中,路人情”等等题目,让他们信手拈来,言之有“物”还有情有意,偶尔还会拥有一份意外的收获。这样的作文学生怎不欣喜又意趣高昂呢?再如5·12汶川大地震,虽然我们这里不是震中,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危害,但我们却感受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千载难遇的地震。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我们每一个师生亲身参与的“爱的奉献”,感受到了灾难带给同胞的不幸,凝聚起民族精神和爱的力量。根据这些情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难忘的5·12或者以“真爱无价”、“世界充满爱”、“爱心汇聚的力量”等等题目,让学生抒写这人间的真情,言之有“物”,有情可诉,写来就不觉得空洞,而是真情实感的吐露。
可见,作文命题时,如果能从多角度去触动学生的心弦,拟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文题,学生作文就能言之有“物”,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引起浓厚的作文兴趣,激发生沉淀的情感,就能开启他们心灵的智慧之门,使其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真正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能够由“要我写”自然转变成“我要写”,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贵州省务川县涪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