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赢兼顾 白璧微瑕——2004~2009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2010-02-16福建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作文题目高考作文

福建

从2004年至今,福建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作为高考语文的重头戏,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引发众多的议论,或褒或贬,评说纷纭。梳理并分析这六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题,对于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应该不无裨益。

高考语文命题应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一套或者一道高考语文命题是否合格,主要看它是否能实现这两个“有利于”,是否兼顾了高考“选拔”与“引导”两大功能的“双赢”。客观地说,福建近六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两方面都作出了成功的努力,彰显出科学的追求。

一、对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较为有利

⒈题型灵活,一年一变,有效防止考生考前宿构与猜题

如何有效防止宿构和猜题,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方面,福建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而且做得比较好,主要体现在题型的灵活多变上。2004年是话题作文,2005年是看图作文,2006年是话题作文,2007年是命题作文,2008年是范围作文(或称“命意作文”“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2009年是半命题作文。除2004、2006年同属话题作文外,一年一种题型,短短六年,基本上将经三十多年发展形成的高考作文主要题型轮换了一遍,足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⒉材料贴近生活,审题障碍小,便于考生正常发挥和公平竞争

减小审题障碍,是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明确诉求。和全国及其他许多省市一样,近六年福建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注意选取考生熟悉的人、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如2004年作为话题供选择的五个历史人物和五个文学形象,2006年供选择的三个话题,都是学生所学教材或所读名著中出现过的。2005年的图画材料“圆形”和“多菱形”是学生数学课本上或生活中经常接触的,2007年的“季节”及2009年的“这也是一种_____ ”,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甚至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句。而2008年的三个买饮料的情境则应该不会有哪一个学生会从没经历过。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人、事、景、物,考生怎么还会有题意理解上的困难,又会有哪个考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自然,考生的正常发挥和参与公平竞争就得到了保障。甚至,命题者为帮助考生尽快理解材料,还特地增加了一些提示语,如2005年两幅图旁的提示文字和2008年三位买饮料者所说的几句话。

⒊“三自”要求不变,体现人文关怀,便于学生发挥特长和展示个性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是对新时期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高考作文题目,也理应为考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挥特长、展示个性的平台,实现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为此,和全国及其他兄弟省市的多数高考作文题目一样,近六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除2007年的命题作文和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外,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三自”要求,即便是半给定题目的2009年也明确提出“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要求。其实,如前所述的材料贴近生活,审题障碍小,是为了便于考生正常发挥和公平竞争,其本质还是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⒋开放与限制有机统一,既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表达空间,又有利于甄别和评价

既有开放又有适当的限制,是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主流。近六年福建的高考作文命题者可谓勇立潮头,矢志不移。2004年、2006年和2008年都是任选话题或角度,2009年由考生任填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其开放性不言而喻。表面上看,是四道泛开放的题目,没有什么限制性。但是2004年的十个人物、2006年的三个话题都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的三个场景也有各自的哲理意蕴,2009年所填词语和题目中“这”又有其内在的关联……这些隐性的限定,考生不应该也不能够置之不理。而2005年的“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相关”似乎只有限制性,可由这两幅图内在关联所引发的联想或感悟又何尝不具有开放性(从两幅图旁提示文字后的省略号就不难看出)。2007年的“季节”似乎也只有限制性,可由此联想到的“大自然的季节”“人生的季节”“成长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成功的季节”……又是何等丰富而具有开放性。

命题开放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题目的中性化,即不带明晰的思想倾向或主题预置,可供表达的观点方向广阔多元,自由灵活。可以说,近六年的福建高考作文,无一例外都是中性化的题目,这也是福建高考作文命题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较为有利地推进了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⒈关注阅读和写作的联系,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学好教材

2004年和2006年的命题可谓好评如潮,因为它们正切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要求,恰如一些专家所言:“关注阅读和写作的联系。”2004年作为话题供选择的五个历史人物和五个文学形象、2006年供选择的三个话题,都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或必修教材中出现的人或事。如果在高中阶段,学生忽略对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教材的学习,对高考作文题目中涉及的人和事缺乏足够的了解,势必无法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已从当年的阅卷实践得到充分验证)。应该指出的是,2007年起高考语文福建卷对文化经典、文学名著专门设题考查,更表明其对考生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素养的重视。相应的,文化经典、文学名著作为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再次出现在福建卷的可能性就不会太大。

⒉关注生活和写作的联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2005年的“圆形”“多菱形”,2007年的“季节”,2008年的三个买饮料的场景,2009年的“这也是一种_____”,尽管都是同学们常挂在嘴边上或是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如果平常没有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生活现象的好习惯,到了高考考场上无论怎样搜肠刮肚也将难以打开思路。

⒊关注思维和写作的联系,引导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命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2005年、2006年明确要求考生写“联想或感悟”“想象、感悟和思考”,2008年要揭示的是思想与行动的关系(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2009年要表达的是生活中表与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即便是2007年的命题作文“季节”,又何尝不需要考生的想象、联想和思辨?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非短期之功,绝无立竿见影之可能,需要通过整个高中阶段长期的训练与培养。

⒋关注写作的薄弱环节,引导作文训练的方向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和学生由于误解了高考作文的“三自”要求,而对文章的立意、文体、拟题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重视,导致高考中立意肤浅低下或文体“四不像”的作文层出不穷。其实,高考作文题目中的“三自”要求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立意自定”不是不要立意,而是对立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定“立意”的深刻与否与高下之分,直接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自定文体”不是不要文体,而是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应该按照该文体的样式特征去写作,是否符合选定的文体特征也成为评判文章等第的重要依据。“自拟标题”不是不要斟酌标题,而是要拟出更新颖生动、更富有意蕴的标题以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近六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这块“白璧”当然也有“微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2005年两幅图旁的提示文字和2008年三位买饮料者所说的话似乎就是多余的。如果删去,考生的思路可能会更加开阔,考生的文章可能会更加异彩纷呈。……但无论如何,几点“微瑕”,丝毫不会影响“白璧”散发出熠熠夺目的亮光。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作文题目高考作文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半命题作文“难忘那次__”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中的我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半命题作文如何补充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