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2010-02-16张桂春
张桂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
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张桂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之所在,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技术学校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秉承“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办学理念,深入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方式,大力推进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之所在,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秉承“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办学理念,深入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方式,大力推进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近年来,一批学生以及一批创新作品相继在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科学确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思路
在办学实践特别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竭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积极互动、既能提供就业又能为创业做好准备的职业教育,培养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思路:
(一)在校企合作工作中,职业学校必须着力企业发挥应有作用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不仅决定了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而且决定了校企合作工作中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只有企业深度参与,积极发挥应有作用,才能顺利推进合作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为此,学校除了在强化企业合作意识、激发企业参与热情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还特别着力在涉及企业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具体项目方面,争取企业信任和赢得企业参与的主导权。
(二)专业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产学研开发工作
职业教育课程特征决定了承担课程实施任务的专业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职业实践者,必须熟悉企业岗位专业应用情况,才能较好地履行其职责。对于专业技能教师,更要求深入到企业一线,“零距离”参与到产品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当中,对应职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梳理归纳,准确把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方向、重点以及应用深度、广度,这样才能在技能教学和优才培养中,避免“教书匠照本宣科”、“黑板上开机器”,做到“有的放矢”。
(三)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
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显著特点在于,能够真正以企业现场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实战”型人才。只有“高温锻打”,才有“实战强度”,只有亲身经历产品生产和新品研发过程,才能锤炼出“能工巧匠”型的高技能、创新型优才。为此,学校一些专业实习课程打破了学校“围墙”禁锢,深入到企业车间、紧贴生产实际岗位来进行实施。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管理机制
为了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良性发展,学校在重视、关心和促进学生技能及创新教育工作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切实可行的运行办法:
(一)“三部门”扎口负责
教务处、产培处及团委“三部门”,分工协作,扎口管理。教务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安排技能实训、企业实习,开设技术创新类选修课程,并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选聘任课教师。团委从培养学生技术创新兴趣角度,组建创新社团组织,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产培处则是以专业产业为背景、以具体项目为抓手,为校企合作、交流架设桥梁,并安排专人负责合作项目立项、过程督导管理、专家咨询论证和成果展示宣传等具体工作。三个部门在学校的统筹下,各有侧重、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二)“三到位”过程管理
实现时间、内容及要求“三到位”,注重过程,保障效果。学生无论是参加校内全日制专业技能实训、创新教育选修课学习,还是去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参与项目攻关,或者是课余时间加入创新社团活动,相关管理部门都会明确规定具体时间或日程期限,都会提出活动内容计划、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同时,对考核内容侧重方向和评价方式、方法也一并明确。一句话,注重提高组织化程度,确保技能、创新教育实效性。
(三)“三兑现”评价激励
实现学分、工作量及奖励“三兑现”,科学评价,激励提高。学生参加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创新选修课、社团活动,经考评合格都给予相应学分,学生的技能竞赛、创新成果获奖还会取得一定的奖励学分。授课或指导老师除了按规定核计日常及加班工作量,还会在竞赛获奖后分别取得相应综合工作量和对应级别等次的科研奖励,成绩突出者还获取“校长特别奖”。由于管理措施扎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高,学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速轨道。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推进技能优才培养
(一)企业生产线搬进校园
针对专业教学、技能实训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缺陷,学校机电工程系将一家知名数控企业生产线搬进校园,实行仿真环境下的“零距离”技能教学。学生每天分A组、B组两个组别,技能训练与产品加工交替进行。尽管技能实训教师对生产线每个工位的加工内容和技术要求都很熟悉,但不跟班指导,现场主要由企业技术主管对学生员工的出勤、班上纪律、交接班手续以及加工产品的数量质量等内容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评定。同学们说:“我们不出校门就能体会到上班的感觉,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教师说:“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不仅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强化了产品质量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更主要的是逐步形成了技能优才必备的良好品质。”
(二)校企共建“企业冠名班”
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实行部分专业、班级学生的定向、“订单”培养,是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形式。企业基于学校办学水平和自身发展需要,以签约《“冠名班”合作办学协议》方式向学校“订单”到班,并授予班牌、设立奖学金,选聘相关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学生从开学典礼上接受“冠名班”班牌开始就充满了自豪感,主题班会活动上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的一席寄语再次激发起“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企业杯”技能大赛闭幕式上接受企业老总的奖励又一次加深了企业情结,所有这些无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苦练技能。班主任则享用“特权”和发挥专业优势,优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并将项目的“教育教学要义”有机贯穿于“冠名班”日常管理中,合作项目的“产教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三)创建专业产业实体
为探索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推进会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学校依托财经管理系和财务处,引进社会自然人投资创立了“信力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具有法人地位,所有业务活动都必须合法并确保公司资产安全、保值、增值,利益风险机制完全遵循企业运行约束规则。公司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开展代理记账、报税和信息咨询等业务活动,经营以财经管理系为主,系主任兼任公司总经理,日常工作人员由外聘经验丰富的兼职会计、专业教师和实习学生组成。公司在运作过程中,至少带来三方面效益:一是学校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直接为企业作出贡献,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二是专业教师有机会在真实经济环境下“原汁原味”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市场化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三是财会专业会计实务课程直接引用合法、真实和完整的原始账目,有效破解了学生会计实务实习“做假账”的难题。
(四)承接企业技术外包
为响应政府关于技术创新建设的号召,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学校电气自动化系与本地一家电子有限公司在成功合作开发专利产品后,与公司签约《技术性外包项目合作意向》。学校发挥产学研开发优势,重点在技术咨询、科技公关、人才培养和产品化等方面承接具体项目任务,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合作经费等保障。实践证明,这种技术外包、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已经进入到校企合作的较高境界,产业、科研、教学三方面功能达到了和谐统一。企业依靠学校立竿见影地提升了业内地位、拓展了市场份额、赢得了经济回报。学校科技研发的本质内涵真正进入产学研结合轨道,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技术命脉阶层且其科研过程、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正相关效果显著体现。学生通过参与技术外包项目,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就业、创业的信心。
四、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不仅包括创新意识、敢于创新的心态、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更包括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学校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一)构建创新教育实施平台,提供创新教育必备条件
为了更好地普及学生创新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责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校注重加强了三方面平台构建:一是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实施第一资源,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学校通过选拔、培养、锤炼,建立了一支较大规模,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热情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承担创新选修课授课、创新社团活动指导,还经常组织并激情参与创意沙龙、金点子创意论坛。二是创新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学校发挥设备设施优势,分类别层次创建了以教师名字和专业名称命名的多个创新工作室,常年服务于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培育建设了一批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创新教育校外基地,学生只要置身其中便油然而生“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源泉”的强烈感受。三是创新教育内容载体建设。建设侧重于三个结合:结合具体的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结合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结合学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
(二)创新企业顶岗实习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进入专业对口企业顶岗实习,是在车间“课堂”师傅“教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实习“课程”的学习,教师即便跟班也不直接参与企业“教学”活动。有鉴于此,学校在承接合作企业技术外包项目期间,尝试将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师挂职锻炼“合二为一”,师生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展开协同攻关,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出乎意料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其一,学生深入企业技术一线,有机会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充分了解企业的迫切愿望和所学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其二,学生在自己提出的创意被采纳并被允许参与难题破解全程工作时,虽说与教师共同经受失败的心理考验,但更容易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的强烈愿望,更有效地练就坚强的创新意志。
(三)设立创新工作室,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在学校设立创新工作室,以领衔教师名字或科技创新项目名称命名,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主体成员,同时,适需吸纳部分学生组成研发团队,承接企业技术外包或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制作,不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比如,学校CNC工作室在承接常州林业机械厂Z50E-180装载机电控仿真板和为学校开发DT-3型模拟电梯、XA6132模拟铣床等项目时,学生直接参与技术攻关和研制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一起调研论证、设计图纸,一起抗寒冒暑、挑灯夜战,一起检索资料、修正数据,一起翻砂浇铸、锯锉装配,一起饱尝失败泪水和分享成功喜悦。在一次次“跌打滚爬”、一个个难题攻克之后,学生的创新心态、创新思维和创新“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四)建立创新成果展评制度,增强学生创新信心
“创新人人可为,创新成就未来”,但创新道路是艰难曲折的。面对创新实践中道道难题,仅凭创新意识、兴趣、能力还远远不够,决胜的关键在于创新毅力和坚强信心。多年来,学校将学生创新作品展演、竞赛、发布、宣传等形成常态制度。例如在开学典礼上,校园电视播放学生创新作品研制现场、成果介绍的专题纪录片,树立学校的“创新之星”。当学生创新作品参加省市大赛获奖后,学校利用电子显示屏、校园网发布消息进行宣传,并在全校升旗仪式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即便不参加省市创新大赛,学校在每年年底都如期举行校级创新作品评比活动,同样邀请专家评比和点评,同样兑现相应奖励,同样广泛宣传推广典型。此外,在家长会、技能节等重大活动期间,学校还举办学生创新成果专场展演,面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如此种种,学生创新信心显著增强,骨干队伍稳步壮大,创新实践不断深入,成果获奖等级与数量连年提高。
[责任编辑 谭 明]
G710 文献表识码:A
1674-7747(2010)02-0062-03
2009-12-07
张桂春(1966-),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