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2010-02-16吕俊霞
吕俊霞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河南南阳 473009)
0 引言
国外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技术学校常采用小班制教学,在实际的工作中由相关的具有操作技能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国内教育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是先集中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完成的基础上设置实习和实训环节,完成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任务。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到校外实训基地去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而这些实训基地通常是实际的工程现场。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四个方面的矛盾,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一是工程现场生产进程与教学进程的矛盾。理想的解决方法是教学进程按生产进程编制,但教学进程要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加上一线生产进程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二者很难协调一致。二是集体的实训教学要求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相一致,这在生产一线难以做到。三是专业课教学要求相应的工作流程的完整性,在生产现场进行实训难以做到同一任务的全程学习。四是实训单位接待能力的问题。国内的工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较多,在同一现场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分批实行教学又受到教学进程的制约;分散场所教学受到同一批学生学习和毕业离校“同步”的要求。针对这样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高职供配电与照明技术教学中,按照“规模化、大批量、全工艺过程、高真实环境、规则的教学进度、同步的培养程序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这些约束条件的要求,采用了民族传统中积淀形成的“师徒传承”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精华,形成了我们认为符合现代中国高职教育需求的“师徒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传统的师徒技能传授的特点
师徒口手相传是人类社会形成,出现并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劳动技能”之初就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而成的职业技能教育与训练模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儒家文化“尊师、守纪、重才(能)”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师徒传承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到五六十年代,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内企事业生产现场,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复杂程度和养成程序的要求,国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约定了各类技能人才习成的时间和能力指标标准,其中师徒相传是其中的核心。如维修电工能够独立工作的标准是在电工技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三年时间的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出徒所必经的理论和实践考核。这种教育方法采用的是“边教、边做、边学”,主线为任务驱动——作业样本——模仿练习——职业养成,特点是现场实践性强,师徒人数比例小(一对一为主),专业知识在横向和纵向上均有局限性。传统的师徒传承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思想的发展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握专业教育的全面性、规模化,加快其程序进程,即可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2 师徒教学模式的流程和基本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相关技能与作业方法的传授,对于真实生产现场中的辅助环节也需要学生掌握并熟练操作运用,如材料的选择、协作能力养成(包括工具和材料领取与保管)、工艺编制与工艺流程的熟练应对,以及安全文明生产。采用师徒教学模式进行技能培养教学,在教学现场营造全真的现实生产环境,由双师教师负责理论和实践授课。这些教师具有在相关专业的一线生产、设计、施工等组织和管理的经验,不但能够全流程地培养学生的工艺和工程能力,还可以在生产的组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能力模块是基本的教学单位,课程被划分为理论模块、设计模块、维修模块、管理模块等四个模块,各模块各具特点,针对职业现场的要求,以锻炼学生职业思路和工作方法为目标。
3 师徒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3.1 方案设计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准备理论模块、设计模块、维修模块、管理模块的理论教学、图纸、文字、工艺等技术资料,以及现场演示的场地选择、案例编制。模拟工作中的每一步骤,都有具体的标准供实践者参照,可以及时修正和影响操作者的决策方法。这样,可以满足现行教育体制中集中教学对学生“学习同步”的基本要求,避免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某一个步骤因为作业的个性差异造成在标准教学期限内完不成具体教学任务,从而保证教学周期的连续和完整。
3.2 模块的划分和教学方法
以电类专业课《供配电与照明技术》为例。理论模块、设计模块、维修模块、管理模块划分为:
3.2.1 理论模块
包含负荷计算、短路计算和防雷照明计算,基本概念和定义、定理。采用集中面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读图、读题(设计手册、实际设计方案)、模仿练习(根据计算示例模仿计算),小组讨论中集体和个别答疑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本模块对实训现场没有要求,在校内集中学习,但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下一模块的知识累计要求,并且在模仿练习中要求教师具有驾驭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这些思路和要求源于传统的师徒理论讲授模式。
3.2.2 维修模块
包含变配电所和供配电线路的养护和高低压电器的认识和选型、调整,采用现场实训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变配电所和线路的养护和巡查,在实训室对继电保护进行调整练习,掌握常用高低压电器、照明系统器件、线路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变配电所和高低压线路的常用类型和布置、设计方法。本模块要求在实训现场进行,集中学习,但不要求特殊的企业单位提供实训场所。基本练习在原实训实验室进行,线路和变配电所的养护在校外实际场所采用模拟的方法即可,如:沿线路查线。既认识了器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合理的维修维护建议,而无需企业的特殊支持。我们在实践中多次发现线路隐患并提供给相关单位,获得企业认可。这一模块要求教师有工程实践的背景和安全作业能力。这些思路和要求源于传统的师徒实际操作传授模式。
3.2.3 设计模块
包含小型工厂或民用建筑的供配电与照明系统设计。通过讲解实际的设计案例(包含全部技能要求的一个或者数个组合设计),使学生掌握设计要求、思路和方法。在“读图——设计——教师修正——集体答疑——再设计——个别答疑——教师设计方案——集体讨论——答疑——设计完成”的循环基础上,达到学生会设计、能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达到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模块对实训现场也没有要求,于校内集中学习,但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下一模块的知识累计要求,并且在模仿练习中要求教师具有驾驭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这些思路在传统的师徒授受模式中没有,源于工学结合的思想。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角色分解,使学生对现场设计有明晰的了解。掌握现场施工、设计员、工艺员、管理员、调度员等角色的工作方法和任务。
3.2.4 管理模块
包含生产现场的安全技术管理,技改措施等。进行实训教学之前,先安排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布置教材预习,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理解学习目的。采用讨论和阅读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读(实际的工作任务书、工作票、工作计划和总结、材料工具清单、预决算书、会签文件等)——做(模仿编制各类计划和表格)——评(教师讲评和修正)——重做(做出符合要求的各类资料)”,使学生掌握管理内容。本模块对实训现场也没有要求,校内集中学习,但要求教师有驾驭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这些思路在传统的师徒授受模式中不全面,主要来源是工学结合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 现场工作情景设置方法
师徒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整体参照生产实践的现场设计,学生组分为技术组和生产班组两类作业任务组。技术组要求作技术交流、技术准备和图纸会签等管理类别的练习。生产组进行生产作业会、文明与安全生产活动。每天按照现场实际工作的模式组织车间、班组生产和技术工作会议,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并要求每人必须针对技术或管理工作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和反复实践中,使得学生全面掌握工作过程中的每一项技术和管理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的生产,设置相关的各类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包含设计变更、意外故障等内容,在问题的处理决策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现场适应能力。各类图纸和文件可以是现场的实际资料,也可以由专业教师自己设计制作。
5 教学效果
师徒教学模式的实施,重点在于现场的作业技能,同时可以锻炼相关的管理、技术和生产环节的应对能力。在就业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有学生将受益模拟教学法的信息反馈回学校。在一家建筑行业从业的学生,在相应的技术和生产岗位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零适应能力,受到企业好评,提前完成了实习期任务转入独立技术作业岗位。
结束语
在高职教学中实施师徒教学模式,解决了大批量学生集中学习技能性课程时实践环境与真实作业现场接待能力和接待时间有限的矛盾,使专业教学环节得以批量进行。同时,还实现了真实的生产现场不能提供的一些目标,如针对生产的局部技术环节做全方位项目训练的需求。
师徒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也比较特殊,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求指导教师具备技术、生产管理的相关经验和实践能力,进而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为逼真地模拟职业环境提供保障,完成传统师徒传授中“师傅”和引路人的角色。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降低了传统工学结合模式对于教学现场实践性设施的要求,便于在现有教学条件下运行。
参考文献:
[1]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美)罗伯特﹒B﹒科兹马 等.大学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徐静.模拟教学法的内涵阐释[J]. 苏州大学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