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略初探
2010-02-16东北林业大学梁冬梅
□东北林业大学 梁冬梅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略初探
□东北林业大学 梁冬梅
作为节能、环保、低投入、高产出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深受各国政府重视,而我国在该产业所形成的“软实力”方面依然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培养促进该产业优化升级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借助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高校网络资源及国际交流平台促进部分优秀复合型人才向国际型人才转型,为该产业发展提供生力军。
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国际型人才;人才培养方略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作为低碳、环保、低投入、高产出的绿色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将在未来主导全球竞争。该产业的社会贡献日益显著,韩国到第二次经济危机时,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拯救了韩国经济,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潜在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是智慧产业。从近几年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其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而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在总量上相对偏少,而且也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创新能力弱、知识老化等非常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软实力”方面依然薄弱,从业者以设计类、策划类、编辑类专业居多,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即按照“高素质、宽口径、多技能”的要求,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又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能够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国际型人才(即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性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水准,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行情,善于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失,这直接导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难以实现高层次优化升级,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不能及时补救,将在发展中受制于发达国家,甚至面临文化资源被掠夺的危险。由此可见,我国急需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对此,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尽管自2004年起,教育部先后批准了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了此类专业,至今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然而,由于此类专业兴办时间较短,试图急速培育的结果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目前国内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高校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又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匮乏(缺乏优秀师资及教材);缺乏国际间的交流(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教育脱离国际环境,毕业生很难适应国际化的市场竞争,高校并不能完成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任)。
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充分认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促进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教育的日趋完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以及培养过程等。
1.以系统、开放、互渗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国外高等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了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系统、开放、渗透的基本教育理念。
“系统”是指各阶段(专、本、硕、博)专业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不同阶段连贯性与一体化。为了建立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设计者、策划者、创造者,高职以培养较低级文化产业人才(即能够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要和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的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中、高层次人才为主,包括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知识,同时具备管理能力的策划者和可以开拓新领域,提供新思路,完成新作品的原创者),因此,应特别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在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应提倡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以提高人才层次的合理性。
“开放”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高校各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有效开放。
“渗透”则指各个专业之间基础知识培养相互渗透以及各专业不同阶段专业知识培养相互渗透。“开放”和“渗透”是实现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又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能够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素质要求。综合性大学原有的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育资源都与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高校注意加强各专业学生之间的知识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为此,学校需要开放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努力为学生提供宽口径发展的平台。同时,高等院校可开设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专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以校内外、国内外教学资源整合为后盾
不同时代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今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起多元化的人才开发体系,集高校、社会、国际资源于一体,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利用高等院校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发挥相关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培养不同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形成专、本科生、研究生系统化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此外,应特别注意推进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教育,加快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资源配备上,要整合学校自身各相关专业的资源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包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艺术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等)。此外,应聘请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作兼职或客座教师,这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也有利于学生从业内人士的实践能力、经营管理、文化创作、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言传身教中,受到启迪,进而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当然,学生还可通过参与市场调查,方案制作,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教师也应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或到其他国内知名高校交流学习等方式,促进知识交流与互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实践证明,各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既有效地发挥了各高校的自身优势,又节约了部分经费开支。通过高校与各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有利于进一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而高校与跨国文化产业巨头合作办学,更有利于促进国内高素质、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应重视对国际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包括网络教育、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对国外优势师资力量的发掘利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培养国际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要充分利用上述整合后的优势资源,大力开展创意人才的职业培训。尤其要注重对校内热衷文化创意产业的跨专业学生及校外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现阶段,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专业与学科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但如果能利用好现有的丰富的科技与智力资源,与相关企业联手开展职业培训,就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专门化人才创造条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资源又是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担负起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构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模式,培养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广泛借助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借助高校网络资源及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优秀复合型人才向国际型人才转型,以便为该产业发展提供生力军,进而也提高高校自身就业率和知名度。
[1]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3).
[2]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3]项雁,姚争.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级创意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4).
[4]朱建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5]杨龙和,张怀承.哲学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
[6]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7]林凸.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
G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