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中秋咏月诗词三首》阅读教学例说
2010-02-16张圣梅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初中
张圣梅(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初中)
在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阅读教学例说
张圣梅(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初中)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这就说明: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让我们的学生热爱并继承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及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等都会有莫大的帮助。《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是传统诗词文化的典范作品。下面就以《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为例,谈谈我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在目标确定中弘扬传统文化
本课三首咏月的诗词,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但是,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习俗有深入的理解感悟,围绕课文我确定了下列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在丰富的美的联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4.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二、在导语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我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活动一开始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的?谁知道中秋夜有哪些习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呢?
这个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有过节日的经验,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过节,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这一设计以此为切入点,在交流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秋的一些风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在意境品味中弘扬传统文化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意境联想。因此,在品读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意境联想: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从学过的传统古诗词中提取。这一活动既联系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自然沉浸在精美的意境中,也可能联想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再比如就“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进行揣摩,学生自然联想到,月中的桂树、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地领悟到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在重点研读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和词句本身蕴含的哲理。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抓住传统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要求:同座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就会明白: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从而使学生从传统名句中领悟到明睿的哲理,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反复吟诵中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尽可能多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三首古诗词,直到能背诵。此外,我还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诗词,如分组竞赛、同座竞背等。
六、在拓展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诗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发扬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要求学生以“月”为话题,畅所欲言,必须引用很多的咏月名句,多多益善,当然,如果诗兴盎然,也可自己作一首咏月诗。此环节重在引发学生灵活运用咏月诗词名句,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诱发学生的即兴创新能力。
七、在课堂总结中弘扬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学习了不同时代的三首诗词,感受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里渴盼团聚的愿望。借机我还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除本课的三位诗人外,学生们又想到了: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足以证明,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由此推想到: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在总结中,学生也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在最后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三首诗词想象丰富,意境很美,其实对于古典诗词而言,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你们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在倾听结语中,学生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升华。
八、在作业布置中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学完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已有了清晰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实现文本外的拓展,扩大知识面,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四人为一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要求分栏目,板块清晰,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手抄报先在班级交流,然后张贴上墙,特优的还将它推荐到学校橱窗展览。
这项作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信心。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去读课外书,了解与月有关的民俗文化。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的东西尤其值得珍视,它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我们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增添语文的魅力。需要说明的是:不仅《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可以,很多文章,乃至其他教学资源,只要我们钻研教材,仔细找准渗透的穴位,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遨游,就能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及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将我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