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观诗风分期之探求

2010-02-16卢净

职教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诗风秦观苏轼

卢净

(上海市医药学校基础部,上海200135)

秦观诗风分期之探求

卢净

(上海市医药学校基础部,上海200135)

以秦观诗歌风格为切入点,结合其生平、情感的变化进行诗风的剖析,并对其诗歌进行了分期:前期多清新婉丽,后期则多沉郁古朴。

秦观;诗风;分期

秦观,字太虚,一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离世,凡五十二年。主要经历神宗、哲宗两朝,是北宋文坛上诗词文兼擅的文学家,其作品风格历来为众多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笔者简介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其诗歌创作的风格进行剖析。

一、丰富的生活经历之于诗歌创作的积极影响

秦观早年生活以家居读书为主。青年时期的秦观慷慨豪迈,理想远大,立志驰骋沙场,报效祖国。陈师道《淮海居士字序》中记载有他的心声:“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效,而天下无难事,顾今日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1]他的这一理想和志向在《寄曾逢原》等诗中有所表现。经历过三次应试,前两次均告失败(这对诗人是个较沉重的打击)后,终于在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自元丰八年(1085)至绍圣元年(1094)春十年,是秦观一生中较为得意的时期。此时的环境与他所受的儒家思想影响较为契合,因而较为踌躇。[2]绍圣元年至元符三年(1094-1100),可以说是诗人的落拓期,由处州到郴州、再到横州、最后贬至偏远的雷州,命运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得诗人的思想和心态由早期轻扬活跃、奋进向上走向后期的沉郁悲苦、低调颓丧。

秦观的文学成就,以诗文为重,后来因“被乐府家推作渠帅,世遂寡称”(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于是忽略了其诗作,而以词扬名。其实他的诗歌创作就数量而言,远远超过其词,而且质量上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其诗歌中所表现的内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既有以农村为题材的诗,也有爱国主义的诗篇,还有大量登临游览的山水景物诗,此外,尚有表现自己对道家神仙思想的信仰和修持的作品。[3]其诗歌题材的多样性均得益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长期的农村生活,使得他了解农民的生活,更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官吏的残暴。如《田居四首》写及当时农民税收状况,反映出夏收和秋收的赋税和青苗法对农民的盘剥;青年时代的热血沸腾、慷慨激昂、雄心壮志使得他饱览了祖国山水的优美,于是非一吐心中的块垒不可,写出了大量的漫游诗;道家思想的理性内容对诗人一生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思索及追求之影响明灭可见。《反初》、《精思》等既是对道家思想的留念与钟情,又折射其不能超脱于外的苦闷。

二、闲雅恬适时清新婉丽的诗风

关于秦观的诗歌创作分期,前人曾多有论述,南宋初年的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认为:“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其以元符元年(1098)为分界。而今人徐培均先生认为少游创作分三个时期,以元丰八年(1085)和绍圣元年(1094)为界。但笔者以为,若从风格生成与发展角度对照看,似可分为前后两期,以绍圣元年(1094)为分水岭。前期的风格受其生活环境和年龄心态的影响,尽管有不如意,但仍有希望,对未来仍有美好的憧憬,因而此时期的主要风格为清新婉丽、流丽朗畅。虽有宋人敖陶孙《翁诗评》:“秦少游如时女步春,终伤婉约”、宋黄彻《蛩溪诗话》:“淮海诗亦然,人戏谓小石调,然率多美句,但绮语太盛耳”之类的批评,但仍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时人所重。张耒元丰初年《寄答参寥五首》之三曰:“秦子我所爱,词英秋风清。萧萧吹毛发,肃肃爽我情。精工造奥妙,宝铁镂瑶琼。”[4]元丰七年,王安石在回苏轼推荐书的时候亦曰:“示及秦君诗,适叶致远一见,亦谓清新妩丽,鲍、谢似之。公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读其诗,手之而不释。”不仅同门师友赞赏,就是享誉文坛的王安石、叶致远亦大加推许,可见其艺术性之高。如其《纳凉》诗“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以自然清丽的语言,抒写闲雅恬适的情致,让人有心旷神怡之美感。

然而秦观的这种清新婉丽的诗风,却为许多诗学家们称为“女郎诗”。元好问《论诗绝句》当为其始作俑者。其实,所谓的“女郎诗”,自有其可取之处。阴柔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要的是平淡的、没有冲突的生活。在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心态得不到平衡时,写写此类诗作,对于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和适时的排解,厌倦与伤感此时也能得到解脱与升华。[5]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期望有却又不知如何得到的吗!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不是同样可以陶冶性情、领悟生活的真谛吗!

三、历经沧桑后沉郁古朴的诗风

绍圣以后,诗人一贬再贬。毕竟他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一连串的打击突如其来。试想,这个时候又能有几个人真正能超脱呢?就算是苏轼那样的胸襟开阔、豁达豪放的人,此时恐怕也只能是自我慰藉,而很难脱尽这种内心的苦楚与辛酸,做到真正的超然物外。苏轼尚且如此,我们又如何能苛求秦观呢!因此,秦观后期的诗风突变,可以说是必然的。

一个诗人的个体风格是因人而异的,它是由个人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和外在的社会大环境结合塑造而成的。就个人来说,秦观没有苏轼那样的家境和条件,也不同于苏轼的个性。他敏锐善感,缺乏随遇而安、以苦为乐的应变能力,因而其诗风自然就与苏轼的截然不同了。即便是与“苏门四学士”中的另外三人相比,秦观也因与他们的个性、成长历程和心态等均有不同,因而具有了自己的风格与心性。而一个诗人的心性不同,也就决定了他对周围生存环境及人生遭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反应。[6]

无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个性,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总还是难免的。大致说来,唐人重视外在的功业、自然景物,属外向型气质;宋人则更多地观照内在的情感、心理和人文的景观,属内敛型气质。如果说秦观的前期所谓“女郎诗”的风格与整个时代来说,有所偏离的话,那么后期诗风则又回到了时代风尚。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其后期诗风的渊源了。

宋人做诗,大都表现社会理想、政治见解、道德情操和人生志趣,重人才,尚气格。[3]由于宋代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得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交融,使得宋人的个体意识有了多重层面。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此时得到了阐扬;佛家思想也给文人带来了新的血液,如黄庭坚、苏轼等对禅宗思想均有相当的研究与参悟。苏轼贬谪岭南时,禅宗思想便成了他的一个精神支柱,这是一种缓和紧张、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而黄庭坚则更多的是吸收禅宗心性哲学,以本心为真知,追求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心性的觉悟来获得生死的解脱,因而他既浩然充满,又虚静冲淡、湛然空明。作为同门的秦观,不可能不受同门师友的影响,生活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整合起来,自然也就造就了秦少游自己的个体特征:因为儒家思想的渗入,让他变得忧国忧民;佛家思想的参与和未悟,又使得他不似苏、黄的洒脱和彻悟,多了一份抹不去的愁绪与凄苦;道家思想中的人格理想和境界的思索,又让他多了一些对人格完美的考虑。[7]

由此可知,秦观后期的诗风与宋代诗坛整体性风格之间关系:即以平淡为美。韩愈说过“诗穷而后工”,诗人的境况与遭遇使得其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繁华落尽见真淳”,早年的繁华轻扬已然落幕,繁华过后归于平淡,这就是秦观后期尤其岭南时期诗歌的特征。冯煦《蒿庵诗话》说秦观是“古之伤心人”,正是他的坎坷人生,成就了他炉火纯青、形迹尽泯的平淡、高古之诗风。

四、个性化诗风为文学史增添亮色

秦观的过岭后诗所存寥寥,据统计,仅存三十八首。尽管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无论在抒情的深度上,还是在艺术的成熟程度上,都远远超过前期,因此可以说这是诗人创作上的成熟时期。[9]

李白当年《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秦观此时亦正有如此的感触和心境吧,或许是李白穿越了时空,把精神赋予了少游吧。这种茕茕孑立的孤独,不只是没有亲戚朋友的陪伴等形式上的孤独,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孤独。正是这些离愁和悲苦,生活遭际和坎坷命运,让作者荡尽前期的清新婉丽,形成了后期沉郁古朴的诗风,使得诗人的诗歌风格和含蕴意味向纵深迈进了一步。

历史成就了诗人,诗人为历史增了亮色,秦观便是这样的人物。因其才赡情富,故其前期诗风以清新婉丽见长;而晚年历经坎坷,诗风因而沉郁古朴。然而,其细腻的笔法和深挚的情感,以及醇厚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则是诗歌始终的线。在“苏门四学士”中,他不同于黄庭坚的瘦硬奇峭,也不同于张耒的平易舒坦,更有别于陈师道的严峻枯淡。他凭借着独特的风格,卓然立于其中,成为北宋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

[1]徐培均.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程杰.宋诗学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310-315.

[4]李逸安,等.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130,980.

[5]俞浩胜.秦观“女郎诗”的审美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1):41-43.

[6]杨胜宽.少游“词心”,深契东坡-苏轼、秦观词异同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50-56.

[7]周裕楷.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徐培均.少游岂尽女郎诗—试论秦观诗的思想与艺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2):185-192.

C710

A

1674-7747(2010)03-0110-03

2010-01-15

卢净(1974-),女,安徽六安人,上海医药学校基础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曹稳]

猜你喜欢

诗风秦观苏轼
从善如流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苏轼“吞并六菜”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苏轼吟诗赴宴
《秦观 踏莎行》
盛唐精神的缩影
学苑诗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