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论“信”
——《论语》漫谈之六

2010-02-16新,施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曾子信誉论语

陈 新,施 敏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

《论语·述而》第25章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从大的方面和原则意义上讲,孔子着重在四个方面教诲他的弟子:“文”——文化典籍、典章制度,包括礼制、礼仪、礼节;“行”——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忠”——忠于职守、勤于政务;“信”——言而有信、信守诺言、践然诺、重信誉。四者中,“文”侧重“书本知识”;其它三项侧重行为、侧重实行。一个人是否“忠”、“信”,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实际行为如何,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被其花言巧语所昧惑。从孔子所重点教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信”的重视。

理解孔子思想,应注意一点: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论,对不同的谈话对象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相同的用词(概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着不同的涵义。要正确把握和理解某一概念(重要词汇)的涵义,一定要注意与谈话对象的身份、地位、修为、性格等因素相联系。“孔子没有独断的标准给人,而要人自己反省。”(梁漱溟语)

一、《论语》中“信”的涵义

《论语》中,言“信”凡38处,主要有以下五种涵义:

一是“真实的”、“确实” 《颜渊》第11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宪问》第13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二是“认为可靠”、“相信”、“信赖” 《宪问》第14章,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臧武仲据有防城时,请求为他的家族在鲁国册立后代。虽然臧武仲自己说没有要挟鲁国国君之意,但孔子认为不可靠,不相信。《公冶长》第9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句中“信”字是相信他人之意。《公冶长》第25章,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句中之“信”是彼此信赖之意。

三是“自信” 《公冶长》第5章,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启斯之未能信。”子说,孔子弟子启(漆雕开)认为自己对出仕为官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对能否承担尚没有十分的自信,因此委婉地谢绝了。对如此谦逊谨慎的行为,孔子给予了肯定。该句中“信”是相信自己之意,即“自信”。

四是“信仰”、“信奉”、“信念” 《子张》第2章,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弟子子张认为,道德实践不弘毅,道德信仰不笃厚,那么道德对他不是可有可无的吗?《述而》第1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是殷代大夫,具体事迹不可考,其作风大概如孔子所言信奉而且爱好古代文化,并且以传承古代文化为己任。孔子是殷人后代,所以语气娓娓亲切。

五是“真诚”、“有信用”、“讲信誉” 《论语》中之“信”主要涵义就是第五种。《子张》第10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说文解字》释“信”为“诚也”。《论语》中“信”虽有以上五种涵义,但都未离开一个“诚”字。《说文解字》又释“诚”为“信也”。“诚”、“信”的互释,亦可见两者的不可分。无“诚”则无“信”,无“信”则无“诚”,“信”与“诚”实为二而一、一而二之关系。

《论语》中所论的“信”,主要是讲“信用”之道。

二、《论语》中“信”的层次性

《论语》中对“信”的要求有比较鲜明的层次性,也正如孔子一贯的作风,他以及他的得意门生对“信”(信用)的阐述也是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群,其要求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对一般人的要求。《为政》第22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信”为一个社会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和行事成功之保障,中外古今,概莫能外。一个没有信誉或者信誉不佳的人,其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言行不一的人,人们会将他刻在口碑之上,在乡里、邻里、同事之间很难立足,很难取得人们的信任,也就很难树立起自己的信誉。

孔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信”(守信、信誉)比作车子的重要部件——“輗”、“軏”,正如车子没“輗”、“軏”就无法行驶,一个人没有信誉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泰伯》第16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狂妄而不直爽,愚昧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对于这样的人,孔子很是无奈,不知道这样的人该如何立世。《公冶长》第26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孔子的志向看,他很看重朋友,很珍惜友谊,更强调朋友之间贵在相互信任,这样的朋友相聚,“不亦乐乎!”

孔子开坛授徒,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精英之士与栋梁之才,主要是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在施政治国方面有一番作为,创一份功业,而不是汲汲于某一项具体的技能。如果套用现代教育通常的说法,孔子所办的教育是倾向于研究与应用并重的国家级高等行政学院,而不是以传授培养某一项技能为稻梁谋的“职业院校”。所以在其弟子樊迟真诚地请教“稼”“圃”之“技能”时,孔子简洁地回答:“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并对樊迟的这一不“远大”的志向评论道:“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并非鄙薄农业、农村、农民,否则他也不会倡导在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民本思想。只是因为他的培养目标,才使得他对樊须的志向做出修正。因为“孔子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君子,应该掌握的是从政的方法,而不是培养技工”(马恒君语)

因此,在《论语》中,“信”更多地是对“君子”的要求。

君子是《论语》中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一个极高的称谓。君子是指那些有很高的德行修养和满腹经纶的人,他可以是为官之人,也可以不入仕途,但有很高的声望。孔子虽然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所收门徒也不分贵贱,“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7章),但教育的目的却非常明确和统一:在业务上要增长才干,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在德行上要注重个人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君子。因此,孔子及其弟子都把成为一名君子作为人生的一个目标,对如何成为一名君子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论语》中看,只要在谈论时涉及到君子,“信”就总是成为一个所论及的内容;有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君子,我们同样可以从交谈者、阐述者以及上下文的联系中领悟到是对君子的要求,其中“信”也必是谈论的重心所在。因此,《论语》中的“信”是对君子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作为君子的一个必要条件。

《学而》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认为,一个君子,要庄重才有威严,要广泛学习才能不固陋,要以忠(忠诚)信(讲信誉)为做人处事的原则,要慎重择友,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学而》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面看是对“弟”与“子”的要求,此处的“弟子”非一般意义上的“弟”与“子”,而是寄托了孔子很高希望的“弟子”,能够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辅以历史文化、文献典章等知识的学习,这决不是一般的“弟”与“子”所能做到的,其实是对君子的要求。

《学而》第4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作为孔子的高徒,以善于反省、严以律己著称。在他每日的扪心自问、反躬自省时,“信”是一个重要的反省对象,而且“忠”中也闪烁着“信”的影子。我们也可以把这段话看作曾子的“君子”自道。

一个人的“信”,主要表现在其言行的一致,说了要做到,做出的承诺要兑现。君子之“信”更要心口合一、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27章)。言过其实,就容易失信于人,因此君子把言过其实作为一件可耻的事,一种可耻的行为。要避免言过其实,要保证信誉,就要谨言慎行。《学而》第14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第13章,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里仁》第22章,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23章,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24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路》第3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都强调了言行一致的德行,言行一致才能做到取“信”于人。

对于上下之关系,《论语》中对“上”(居上位者)之要求更加严格。这也表现在对“信”的要求上。

《学而》第5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千乘之国”,按马融注:“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百亩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过是焉。”“千乘之国”为诸侯大国无疑。孔子认为,治理这样的大国,要敬业而讲诚信,节约用度而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顺应农时。

《泰伯》第4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此为曾子自觉临终的肺腑之言,他认为“君子”(居上位者)不必从事具体的事务,“笾豆之事”完全可以交由“有司存(料理)”,君子只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庄重得体,不鄙陋粗暴,表现出诚信,得到下属和臣民信任。

《颜渊》第7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必不得已而去”的选择中,孔子对于从政的最终选择是“信”。这并不说明孔子轻视事关君国大事的“食”与“兵”,因为民以“食”为天,“兵”为“国”之柱,同样是一个国家取信于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食”与“兵”却并非取信于民的充分条件。孔子之最终选择“信”,更凸显出“信”之重,“信”其实也是民心之所在。

《子路》第4章,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从“礼”、“义”、“信”三个方面强调了居“上”位者的“榜样”作用。

《子张》第10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从上下文推断,此章中之“君子”,应该是上有服侍、下有驱使的“从政者”。无论对上(国君、大夫等),还是对下(百姓),都要讲“信”。前提是有良好的信誉,才能役使百姓,才能提出劝谏并可能达到劝谏之目的。否则,“民”就会把役使当作暴虐;“上”就会把劝谏看成诽谤。

三、《论语》中“信”的依据与支撑

一个人,是否只要讲诚信就万事大吉了呢?

“信”要以“义”为依据,方为真“信”。《学而》第13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与人约信,要尽量合乎“义”,说出的话(或做出的承诺)才能经得起验证。《卫灵公》第18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慨叹道:君子以道义为内心坚持的原则,然后依照合于礼(礼节、礼仪、礼制)的方式去实践,用谦逊的言辞表达出来,再以诚信的态度去完成,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啊!由此也可以看出,君子之“信”来自于内心信奉、恪守的道义。“信”的基础是“义”,君子之“信”更要以“义”(道义、正义、原则等)为依归。《子路》第20章,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々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在孔子看来,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士,也可以称之为君子)的高标准要求应该在自我行为上要有廉耻,出使国外,要不辱国君使命;其次要在同族中有孝顺父母的美名,在乡邻里有友爱兄弟的美名。这些都是符合“义”的要求的。如果仅仅是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则只是等而下之“士”。

“信”要以“学”为支撑,方能为“信”。《阳货》第8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一章强调了“学”之重要性。“仁”、“知”(智)、“信”、“直”、“勇”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良好德行,但都离不开“学”的辅助和支撑。一个人其天性中存在着这些美德的种子,需要用“学”来浇灌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才能真正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其中,提到“信”与“学”之关系,“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是说,“爱诚信而不爱学习,弊病是易为贼害”(马恒君语)。刘宝楠引管同《四书纪闻》:“大人之所以言不必信者,惟其为学而知义之所在也。苟好信不好学,则惟知重然诺,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谨厚者则硁硁为小人。苟又挟以刚勇之义,必如周汉刺客游侠,轻身殉人,扞文网而犯公义。自圣贤观之,非贼而何哉?”仅好诚信而不爱学习的人,其贼害的可能是他人,可能是自己,更可能是“公义”。原因在于不学则不知“义”之所在;不知“义”之所在,就易于被“诚信”所驱使、所利用,成为“诚信”之“轰轰烈烈”的牺牲品和可怜虫。不顾公义的“哥们儿意气”、“江湖道义”往往以身败名裂而告终。此章亦可为“信”要以“义”为依据之佐证。

通篇看,《论语》中之“信”主要谈论的是信用之道,而且主要是对君子以及居上位者之“信”提出了要求。常言道:上行下效。信用之道还是应该首先从居上位者做起。时代虽有不同,但《论语》中的信用之道并不过时,且愈历久而弥新。

《泰伯》第16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无知而不老实,无能而不守信,这种人我不知道他会怎么样。”如果这样的人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倒也罢了,但孔子此章所指未必是普通人;若是一个居上位者甚至是一个掌握他人生杀之权的人,那就不但是不知他会怎样,恐怕更让人担忧的是他要使多少生灵涂炭了。

参考文献:

[1]马恒君.论语正宗[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台湾)林觥顺.论语我读[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 钱穆.孔子传[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台湾)傅佩荣.解读论语[M]. 北京:线装书局,2006.

猜你喜欢

曾子信誉论语
以质量求发展 以信誉赢市场
基于单片机MCU的IPMI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如何读懂《论语》?
哪吒失手
信誉如“金”
曾子杀猪
江苏德盛德旺食品:信誉为翅飞五洲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曾子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