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
2010-02-16宋岩
宋 岩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广东 广州 511450)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
宋 岩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广东 广州 511450)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本质及其对两性的影响,目的是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用性别平等视角来审视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努力消除传统性别观念中陈腐的、反科学的刻板印象,建立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社会性别;双性化气质
男性的主导与女性的依附是社会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关系中就出现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传统两极化分法,即一个人不可能既是男性气质又是女性气质,从而导致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频频出现,如,女性不计报酬的家庭劳动;女性与男性不同龄的退休制度;在竞争环境下实行“男性优先”的规则;在干部选拔时女性人才受到挤压;在文化传媒上存在对女性的负面宣传等。这种重视男性气质、贬低女性气质的倾向、对男女两性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对女性的影响尤为严重。所以,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建构的机制,有利于男女两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一、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本质
两性气质建构及对其影响关系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
1、重视男性气质,贬低女性气质
男性气质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注或行为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1](P22)研究指出,关于男性气质的传统观念主要包括下述四个方面:一是鄙弃女人气,男性气质中没有任何女人气的成分;二是掌舵顶梁者,富有成就感,受人尊敬,能赚很多钱;三是坚稳沉实,充满自信、有力量和自主精神;四是勇猛刚烈,具有攻击性并敢作敢为。在传统的男性角色中,体力和攻击性是最为重要的,可允许发怒,但不能表露温柔。[2](P98)女性气质是指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3](P22)女性气质通常是被限制在操持家务、照料老人、孩子等家庭角色之中;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她的影响力不如男性,很少会成为领导者和专家;但女性必须温柔,富于同情心,表现出一切与男性气质相对立的特征。
相对于女性气质,社会赋予男性气质较高评价与名声。男性气质总是与被人类赞美的性格特征相连,如,勇敢、坚定、果断、毅力、认真、创造性等;而女性气质总被认为是人类的弱点特征:娇弱、优柔寡断、虚荣、小心眼、无知等;男性气质比女性气质更符合社会需要,许多男性气质比女性气质得到社会更多的肯定评价,在角色分工与定型、气质与特征上,抬高男性贬低女性,男性气质建构伴随对女性及女性特征的诋毁,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重视男性气质,贬低女性气质的倾向。而社会性别制度又要求每个个体必须具有与自其生理性别对应的气质,如果有人超出了社会性别领域的规范,即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和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则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遭人排斥和被主流社会所不接受的。如,2000年4月,台湾屏东县“国中”三年级学生叶永的死亡,即是对具有“女性气质”的男生(其行为举止像女生)的暴力典型。从而更说明了传统的性别气质的二元分法无疑影响了男女的地位与状况,对男女两性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对女性的影响尤为严重。它使女性固守传统的性别规范,以男性期望的为自己的需求,来强化女性在家庭方面气质上的努力和塑形过程,从而让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分工格局长期延续下去,女性的地位将无法得到提高。所以,要打破这种性别气质两极化分法的模式,女性并非注定是消极的,男性也并非注定是积极的;继而两性应该发展出一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结合体,无论这种结合体是什么样的,它都将包括那些最能反映其个人独特人格的女性特点和男性特点。就如荣格认为,通过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男人和女人都获得了异性特征,这种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要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以展现。[3]
2、有利于男性统治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通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能够较为有效地实现社会管理,并将劳动性别分工合法化,实现一套社会性别关系秩序。[1](P25)在性别分工中,社会通过强调男性气质中的富有冒险精神、勇敢、独立性和攻击性,而赋予男性较高的地位和权力,认为政治、公共事务、新闻、高科技、军事、体育等领域,应该是与男性气质相连的,女性应离得越远越好,男性通过排斥女性与这些领域的接触,而确保自己在这些领域的绝对权威,从而保证男性驾驭女性的地位,男性也从此拥有了自己不被女性介入的独立领域。家庭领域传统上与女性气质相吻合,所以女性被社会建构为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负主要责任的家庭服务者的角色,并使女性自觉地认同其角色定位和自愿地为家庭作出自我牺牲,他们无法分享男性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即使担任社会角色,也是家庭角色的延伸。女性就业、参政、教育、工酬等社会问题都被淹没在对女性婚姻、家庭或者健康的私人化关系的关注里,所以构成了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男性理所当然地处于社会权力的中心位置,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并使其统治秩序合法化,从而实现男性对女性的社会统治策略。这些性别气质的建构是一种父权制意识形态的结果,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产的。[1](P26)
3、强化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社会和文化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人们倾向于期望女性和男性表现出与此一致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这种固化的性别气质造成的后果是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例如,长期的“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男主女从”等传统观念,把男性定位在公共领域,把女性定位在私人领域,这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它通过社会心理、人的社会化过程、大众传媒以及消费文化等共同建构和再生产了刻板化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将不平等的性别意识形态合理化、合法化,在代际间加以传递。女性在其中也不断被塑造出刻板印象,更强化了男性的中心位置,使女性更加边缘化,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再如,理想的男性被期待为勇敢、坚毅、勇于承担责任、主动积极、善于思考、果断、体魄健壮等;理想的女人则被期待为坚忍不拔、温顺美丽、富于爱心和同情心、情感细腻丰富、喜爱干净整洁等。当然,现实中的男性或女性,很难完全符合这些理想的标准,因此,根据现实中的人与理想的两性气质标准的符合程度,又可以将其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分成不同的等级。但是,主导这种等级分类的,是男性意识形态,如,在大男子主义者看来,那些“女强人”的女性气质,就应归入较低的等级。而那些传统的温柔体贴、服从忍让、美丽动人的女人的女性气质,就属于最高等级。这些评判标准是向男性意识形态的倾斜,却又被女性作为自然而然的东西所接受,这就是男性意识形态运作和实现控制的过程,所形成的男性霸权话语。
二、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对两性发展的影响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两极化模式强调的是男性主导、女性服从,男性高等、女性低下,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发展。具体表现为:
1、对男女两性身心健康的影响。当个体的行为与其性别气质不相符时,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便会使男女两性内心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传统的女性气质规定女性要依从男性,不求独立,这助长了女性的自卑和依赖心理的产生;而对于男性,传统的性别气质则强化其强者的身份,为了维护其男性的尊严,男性必须学会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努力获取成功,这必然对男性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
2、对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的影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让人刻板地认为男性一定要阳刚,女性一定要温柔,表现在职业的选择上,男性会倾向于选择具有阳刚特质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女性会倾向于选择适合阴柔气质的工作,如,护士、保洁员等。在专业的选择上,男生多会选择理工科,而女生更可能选择文科。甚至在职业生涯的发展或竞争上,女性还会有所谓的“害怕成功”倾向,害怕自己优于男性,使自己失去女人味,宁可屈居副手或放弃高升的机会。
3、对工作关系和两性关系的影响。传统的性别气质强调对男女角色及其人格持两极化观点。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性的人格特质,往往与成就、工作等相联系,称之为工作取向特质,而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等相联系,称之为关系取向特质。在现实的生活中,如果一个男性主管,只发挥阳刚特质来达成工作目标,没有运用柔性特质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那么是很难赢得员工好评的,这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强调的发挥单一项度特质而产生的不满意的结局。如,性别刻板印象强调男性以事业为中心,女性以家庭为中心。这使男女两性对成就感的理解,存在着性别分野,从而引起两性在处理有关家庭与事业问题上的矛盾。一旦处于工作与家庭的失衡状态中,女性便容易陷入鱼与熊掌不能兼顾的矛盾中,往往把角色全部或主要定位在家庭角色上,对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会大大降低。
4、对成败归因的影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性别刻板印象严重地影响着女性的自信心,从而使之作出与男性不同的行为归因。归因是指对自己或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成功或失败归因即是指对成败结果所进行的原因推断。男性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原因,如,能力强;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如,运气不佳。女性则常常相反,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外部原因,如,运气好;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在原因,如,能力差。这种归因是女性长期受传统性别刻版印象影响而形成的期望和信心较低的结果,同时又用来维持他们较低的期望和信心。不仅如此,人们还会看到,有这种归属模式的女性有一种避免成功情境的普遍倾向。他们不敢或不愿涉足社会、参与竞争,对在社会上充任的角色也缺乏信心和进取心,从而形成随遇而安、墨守成规的态势。
上述女性与男性的种种社会差异,不是女性自身造成的,也不是男性造成的,而是由男性主导与女性依附的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三、建立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气质
传统的观念仍然强调了男女两性气质的相对性。这一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截然两分是有害的。因为它把女性限制在消极状态,而使男性保持积极状态。而这一切都起到了赋权于男性、削弱女性的作用。所以,男女两性都应该认识到,女性并不一定是消极的,男性也并不必然是积极的。两性都应该发展出最符合其个人独特人格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结合体。在现代生活中,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气质又是事实。由此,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提出“双性化气质”说,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两个独立的维度,无论男女都兼具这两种维度,并提出将男女气质分为四组:(1)两性的,即男女气质都很强;(2)男性的,即男性气质高于女性气质;(3)女性的,即女性气质高于男性气质;(4)不典型的,即两种气质都不明显。贝姆还编制了一套心理测验量表以测定男女双性化气质,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
所谓双性化气质是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这样的人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事实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确实具有两性气质的一些特点,其差异仅在程度深浅而已。尽管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传统的男女气质的分类,但据许多调查结果看,人们还是倾向于接受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人。
我国学者李少梅以贝姆设计的性别气质量表为工具,对319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显示,男同学中男性气质的人数有58人,占男生总数的32.3%,女同学中女性气质的人数有106人,占女生总数的69.6%。这个结果表明,目前在大学生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对他们的性度取向仍起重要作用,其中女同学的性别角色刻板化尤为明显,占有7/10比例,而男同学的比例不足1/3,这说明传统观念对女同学的影响更为深远。男同学中女性气质的人数有54人,占男生人数的37.2%;女生男性气质的人数有16人,占女同学人数的12.2%。结果表明,在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性别角色互补倾向。男同学双性化气质的人数有37人,占男生人数的23.1%,女同学双性化气质的人数有29人,占女生人数的15.4%。男生多于女生。不典型的,即两种气质都不明显的大学生仅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95%,其中,男生15人,占男生人数的9.3%,女生4人,占女同学人数的2.5%,未分化取向比例男生高于女生。对这四种性别气质类型的大学生进一步做实验,比较其人格特征,发现双性化气质者最优,他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男性气质者、女性气质者次之;最差的是不典型。[4]1999年邹萍所测大连6所大学1141位女生中,双性化者仅占14%。2004年,王学随机所测216名男大学生和373名女大学生中,双性化者各占11.1%和4.8%。1998年,关树文、杨青所测74名中老年教师中,中年教师双性化比例最大,占总体的 42.2%,高于大中学生,男教师更高达,57.9%;老年教师中没有双性化者,从性度取向发展看,男性化呈上升、而女性化则呈下降趋势。[5]另外,有的学者还研究了领导者的性别气质类型,结果表明62.6%的领导者为双性化气质类型,其比例高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领导者。[6]
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个体优于性别类型化的个体,是因为双性化气质的个体同时具有两种气质,因此,经常能作出跨性别行为,能够更加灵活、更有效地对各种情境做出反应,且自我评价高、独立性强、自信心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双性化气质的女性比性别类型化的女性更易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很少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够,即使失败了也很少表现为无能为力。所以,男女气质双性化将成为成功者所必备的一种素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一种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要求男女两性分别学习和获取对方的长处,鼓励男性既要有阳刚之气,又要刚中带柔,而女性则要能柔中见刚,摆脱以往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从而更好地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当前应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实施性别教育,促进男女两性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1]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钱铭怡,苏彦捷,李宏.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4).
[4]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5]赵慧军.对领导者性别角色的调查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
[6]李立娥.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7,(6).
Social Gender Analysis o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SONG Yan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1450,China)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discussed on the essence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and its impact on women and men,it would let us know the gender differences with the scientific approach,and it examines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societ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equality.At the same time,it recalls us to make efforts to eliminate the clichéand anti-scientific stereotypes in concept,to establish an ideal role model in gender,and 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abilities of both men and women,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 at the same time.
masculine;feminine;gender;androgynous temperament
10.3969/j.issn.1007-3698.2010.06.010
D441.3
A
1007-3698(2010)06-0066-04
责任编辑:张艳玲
2010-09-28
宋 岩,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学、女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