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教育应关注的新视点:新生研讨课
2010-02-16苏霄飞
苏霄飞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高职创新教育应关注的新视点:新生研讨课
苏霄飞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通过考察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历史发展和实践,归纳了新生研讨课的主要内涵与特征。结合我国研究性大学引入新生研讨课所取得的效果,论述了新生研讨课对高职创新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新生研讨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因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但也具备高等教育的普遍特征和基本属性。作为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或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尽管主要承担着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传承”和“复制”功能,但这并不是其本意,而是以此为基础来丰富、发展和超越技术知识和经验本身,从哲学意义上看,高职教育本身就是创新的教育。本文将通过对美国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理念与实践的考察及我国高校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实践经验,探讨新生研讨课对高职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高校,其产生的最初目的是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类似我国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被称为新生教育课程(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适应性转换”是其主要功能。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因太空技术落后于前苏联而引发了全面的教育改革,一直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或大学高年级的研讨班(seminar)教学形式被应用于大学新生教育,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术生活,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学术性转换”成为其主要功能。20世纪6O年代末开始,美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严重教学质量问题,大学生的学习辅导和新生适应问题成为教育研究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因而“适应性转换型”新生研讨课重新回到校园。“适应性转换”与“学术性转换”两种类型的新生研讨课在美国高校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发展历程,一直到今天,美国各类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类型或在两种类型中采取了不同的侧重点。
根据美国2006年“大一经历及转校生国家资源中心”的调查,在全美968所院校中,有84.8%的高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其中64.2%的课程目标为发展学生学术技能,52.9%的课程目标为新生入学导向;40.8%的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36.7%的课程内容涉及学术内容。美国一项针对新生教育课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讨论、实验和小组学习)更为有效。可见,美国的新生研讨课因其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新生“入学”与“学术”适应问题而“发展成为一种特色课程”,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生研讨课的内涵与特征
“新生研讨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界定,不同的高校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更多的是以描述的方式一一罗列其一般性的特征,因而较为缺少一般定义所表现出的高度概括性。从新生研讨课的基本内涵看,它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现有课程组织形式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1)一般针对新生开设,或低年级学生开设,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进入大学不久的新生尽快完成生活的“适应性转换”和学习的“学术性转换”;(2)小班化教学,通常每门研讨课的人数限在10-25人之间,以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质量,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3)课程内容十分宽泛,既有以学术性为导向的专题,也有以广泛性、基本学习技能为导向的专题,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局限于有定论的问题;(4)教学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讨论题目开展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析学生的学术观点;(5)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没有正规的纸笔考试,教师主要是依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课堂报告和课程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出席情况来决定学生是否通过了此门研讨课。
三、国内高校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正式将新生研讨课列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很晚,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目前尚未发现有高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专科教学。2003年秋,清华大学第一个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浙江大学在2006年春开设了本科新生研讨课,上海交通大学自2006年秋开始为一年级学生每学期都开设一些研讨性质的课程。近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也都陆续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新生研讨课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一种新生事物,为我国高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新生研讨课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问题;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的收获不仅是课堂讨论主题的显性知识的收获,更多的是来自课堂之外的隐性知识的收获。
(二)新生研讨课构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研讨课的教学形式为新生架设了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桥梁,缩短了新生与教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智慧、生活智慧以及为人智慧,从而感悟为人为学的真谛。新生研讨课直接起到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的作用。
(三)新生研讨课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素养
新生研讨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在合作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而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为高年级的学习以及以后从事学术活动奠定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生们的学术修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四)新生研讨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前世界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共同的趋势就是在一门课程的内容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学生的发展之间以及课程与社会之间建立起联系,达到某种程度的统合。新生研讨课的讨论和研究的主题十分广泛、内容广博,紧跟科技前沿、围绕社会热点、关心学生发展,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
四、新生研讨课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而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更为严重。现阶段,因受到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高职教育在现实中只能被功利层面的“社会需求论”所支配,较少考虑“学生的志趣、个性或自我以及教师的志趣、个性或自我探索”,但这些需求却具有存在的现实合理性。考察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变迁与理念,其“研究性学习”并未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局限于“精英”大学。各类型院校因地制宜的着力于各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正是美国高校被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针对我国高职创新教育的不足,美国新生研讨课至少可以带来如下启示。
(一)特定的“新生”阶段课程,将激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抑制点”
新生研讨课的入学教育功能,对于刚遭受高考挫折,情绪低迷,迈进大学校园几乎还没有任何方向感的新生,起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形式灵活多样的研讨课,除了使新生尽快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充分的了解,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和过渡,认识到大学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和过渡期之外,他们因面临全新的学习方式而重新认识学习、认识自己、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欲望和信心,从而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打破多年教条化知识教育所形成的“创新思维的抑制”。
(二)特别的“师生研讨”方式,将激发高职学生创新情感的“兴奋点”
新生研讨课切磋研讨的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和认知互动,师生情感交融;学生为准备交流和发言,既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又要撰写大量的发言报告,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相互的观摩学习,得到能力和自信的提升。学生的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的学习方式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和洗礼。而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中学时常常被“忽视”的学生因“自我的创新”而受到老师的赞许,创新的情感将被强化,从而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求知和创新的欲望。
(三)特有的“学术性转换”功能,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方法的“关键点”
新生研讨课的“学术性转换”功能,不仅将促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目的上要实现以存储知识为中心向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学习内容上要实现从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向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转变。它所创造的合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将使他们经历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创新过程,从而为以后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奠定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而这种能力和方法正是高职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最欠缺的方面。
(四)“问题中心”的课程内容,将提供学生创新行动的“落脚点”
新生研讨课的讨论和研究的主题十分广泛、内容广博,不仅关心学生自身发展,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而且围绕社会热点、紧盯科技发展前沿。特别是带有专业“导论”性质的课程,不仅将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因其内容的前沿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给学生后面的专业学习始终留有问题,而对“问题”的经常性思考,正是许多重要技术创新和发明产生的重要心理活动特征。
G710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0)10-0089-03
2010-06-30
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技术素养及其培养研究”(项目编号:08SJD-8800073)
苏霄飞(1974-),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