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探析

2010-02-16谢文彬

职教通讯 2010年7期
关键词:理实理实一体化专业课

谢文彬

(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江苏 淮安 223300)

中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探析

谢文彬

(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江苏 淮安 223300)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以及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从人才的培养目标着手,对中职专业课的建设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方向。

中职;专业课;理实一体化;建设与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能否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是职业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许多职校生在学校接受了大量成才方面的教育,但到了工作岗位,才逐步真正了解就业需要什么、工作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以及发展需要什么。专业课的教学对职校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应改变原有的专业课课堂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将课堂设置在实习实训场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以及做相结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一、专业课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职业教育课程要突出表现职业的工作过程导向性,这就要求以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而不是仅仅复制其结果,以“理实一体化”为宗旨,打破传统,由课程的“学科体系”,转向课程的“行动体系”。

(一)教材的选择

教材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课程建设的具体体现之一,它规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不仅要反映内容的更新,还要反映教学方法的创新。中职专业课教材应符合职校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本着贴近岗位、贴近职业环境以及与企业技术发展相一致的原则,确保系列化与实用型的优质教材进入课堂。

(二)课程的设置

课程实施环节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践质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盲目增加开设理论型专业课,意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而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范围,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各专业设置哪些专业课程,以及专业课实施教学的先后顺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的效果。笔者认为,课程的设计应超越经验主义和传统习惯的约束,让一线的专业课教师参与,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链接来设置专业课。

二、重点创设实训教学情境

职业学校着力培养职校生的实践技能,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帮助他们学会并习惯于在实践中学习,工学结合,有助于职校生从学校到工厂的过渡,更有利于将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企业文化与学校教学内容实时嵌入并进行全面渗透。

(一)校内实训

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是保证职校生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一个毕业生能很好的适应工厂的管理,那是每一个企业都希望的。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产品、生产线、与企业合作设计实训项目以及为企业提供场地等形式,真正建设与企业生产现场对接的实训中心,将实训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工厂。转变学校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提升实训中心的科技水平和企业氛围。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将企业的培训模式与学校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按照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生产劳动组织方式实施教学。通过示范操作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企业的车间规范要求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校外实践

要想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学校还须寻求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及交替式学习等模式,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实习和就业一体化基地,弥补职业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和职业氛围不浓的弊端。其实质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与企业生产的工作特征相结合,通过具有行业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过程系统化。职业学校还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师资特点,多形式寻求与企业的结合点,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情境中进一步增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也给参与合作的企业带来效益,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课程评价及师资建设

(一)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课程改革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就无法得知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专家委员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对课程改革质量和方向进行审视及评价。职业教育专业课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入课堂和实训场地听课,就职业学校教师实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技能示范的正确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价,以及对学校已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指标要素进行修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课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和社会化,确保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同时,反映行业企业的发展与用人需求。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源动力。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必备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职教事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对通过培训或考证获取“双师”资格,但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企业和实训基地,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对于实践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薄弱的“双师型”教师要鼓励他们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进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专业理论水平,达“理实一体化”要求。另外,各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要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了解专业教育对文化课教学的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要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

“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是以理论和实践的精密结合点为主要特点,这种教学法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要解决职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为职业教育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指明方向,开辟道路。同时,也使广大职校教师理解新的职教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催生出高质量的全新的职业教育专业课课程类型。

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中职的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和长久的工程,除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的参与,还呼吁职业教育研究者,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加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体系。

[责任编辑 李 漪]

G712

A

1674-7747(2010)07-0082-02

2010-05-15

谢文彬(1978-),女,江苏泗阳人,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为向为机电一体化教学。

猜你喜欢

理实理实一体化专业课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新路径的探讨与实施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理实一体化课程过程考核的研究与探索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