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海致富陶朱公

2010-02-16翁礼华

浙江经济 2010年5期
关键词:粮价下海范蠡

中国的财神有文武之分,武财神为赵公明、关羽,文财神有比干、陶朱公,而财神中依靠自己的才干经商致富仅陶朱公一人而已。陶朱公本名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三户人。

众所周知的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范蠡与文种的全力辅佐下,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了足够的财力、物力和兵力,终于在二十年后一举灭吴。范蠡功高盖世,被封为当时越国的最高军职“大将军”。此时的范蠡已达到人生的巅峰,但深知“伴君如伴虎”和“物极必反”哲理的范蠡并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成功以后的危险正在向自己逼近,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决计下海从商。

据说,开始辞官下海时,他并未远遁,而是盘桓于苏南大地,出没于太湖之滨,先在无锡鼋头渚落脚,嗣后来到宜兴隐居。当他看到宜兴鼎蜀地区的泥土黏力强、耐火烧,宜制作陶器时,便举资兴窑,创办“下海”后的第一个“企业”,从而拉开了宜兴陶器生产的序幕。为了逃脱勾践寻觅,表达自己献身陶业的决心,他竟将自己的姓也改成“陶”。

后来,由于范蠡埋名改姓在宜兴一带的活动为勾践所觉察,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他不得不下决心离开勾践的统治区,远遁他乡,于公元前473年浮海北上齐国。在齐国,范蠡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到齐国之初,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从事农业生产。春秋末年的齐国处于今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是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的诸侯国。富有经商天赋的鸱夷子皮不久便受到商品经济的熏陶,决计弃农经商,寻求利益最大化,并将朋友计然当年向勾践进献的治国七策运用于自己的商业经营之中。

在商海的经营中,范蠡将计然之策运用于商业实践,大致有五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市场行情,如阴阳五行,轮回循环,变动不居;大地时旱时涝,谷物时丰时歉,旱时造舟船,涝时修车马,以备后乏,这是万物之理。其次,知道战争要爆发,就要积极做好战备。了解各类货物为人需求的时令,才能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再次,商品价格,瞬息万变。物价贵到极点,必然下跌,贱到极点,必定攀升。当商品昂贵之时,就应毫不犹豫迅速抛出,视之如粪土而不惜;当商品低廉之际,又要毅然决然乘时买入,视同珠玉而倍加珍惜。第四,积贮货物,务求完好,以防日后滞销。易腐易蚀的货物,即使价格再高,也不要长期存留,不能轻易囤积居奇。同时,水纳百川,奔流不息,方能汇成大江大河,货币也是一样。如果让资金积滞不用,就会成为一堆死钱;只有使它周转不息,才能变成与日俱增的利润。离开齐国以后,鸱夷子皮又来到了位于宋国境内济水南岸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并改名为朱公,此后范蠡有了陶朱公之名。

不仅在古代,人们从范蠡的理财思想中找到了致富经,即使在今天,范蠡的理财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借鉴作用。例如在粮食问题上,范蠡认为国家应对粮食市场的价格进行有效干预,提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的思想。也就是说,粮食价格涨跌幅度过大将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工商业(古代称之为末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市场上谷价太贱容易伤农,谷价太高会损及商人,粮价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才能达到农商两利。为此,国家要运用“平粜齐物”的市场手段加以调节,即市场粮价高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卖粮食,粮价太低时,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贮粮食,从而稳定粮价,“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粮价。今日的粮食购销政策,在走了一段封闭运行的弯路之后,也无非是重新回到这种开放市场进行调节的思路上来。

猜你喜欢

粮价下海范蠡
范蠡卖牛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范蠡还钱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关于粮价的猜想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Forbidden Money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