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传媒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

2010-02-16林英泽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2期
关键词:诚信信用受众

林英泽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现代传媒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

林英泽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现代传媒是信用意识的培育者,信用道德的规范者,信用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记录者、监督者,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和监督作用。首先,要确立传媒信用观念,建立传媒业诚信机制,打造信用传媒,构建传媒公信力,真正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增强信用意识,引导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信用,引导社会舆论,培育和传播信用文化,营造信用环境;再次,要充分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纠偏作用。

现代传媒;社会信用;示范;引导;监督

一、现代传媒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1.信用建设的倡导者、参与者、引领者。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却渐渐远离了我们,诚信缺失、信用失范成为国人的一大痛。建设诚信社会,打造信用中国,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愿。传媒一马当先,振臂疾呼,呼唤诚信归来,呼吁重构信用道德,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漫长过程中,传媒仍将一如既往地“甘为马前卒”,为信用建设竭尽所能。除此之外,现代传媒还是社会信用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着力进行自身的诚信建设,打造信用传媒,以此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生命力,并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

2.信用意识的培育者,信用道德的规范者,信用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现代传媒通过多种手段,培育公民的信用意识和诚信意识,确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塑造规范公众的信用价值观、信用财富观、信用职业观,使诚实守信重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文明建设之列,引导各市场主体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信用法制观念,教育全社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信用氛围和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不遗余力地培育、传播信用文化,使信用文化、信用精神内化于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之中,进而推动信用文化发展与繁荣,推动整个社会信用建设。

3.社会信用建设的瞭望者、记录者、监督者。传媒是人类的瞭望者,历史的记录者,社会发展的监督者。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现代传媒集瞭望者、记录者、监督者于一身,及时发现暗礁和潜在的风险,使社会信用建设能绕过急流险滩,按着预定的航线顺利抵达彼岸,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忠实地记录其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及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此外,还要承担对社会信用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的重任,及时发现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新动向,积极协助政府和相关机构解决问题,促进社会信用建设的有序进行和不断完善。

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现代传媒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和监督作用。

二、现代传媒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传媒是党、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会公器,这种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传媒必须置身于诚信社会建设、社会信用建设的前沿阵地,必须自己首先讲诚信,守信用,而且比其他任何行业都做得好、做得到位,真正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才能谈得上对党和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受众负责,才能真正发挥好引导作用和监督作用。

传媒信用,是传媒对于受众的诚信关系。传媒诚信应该是抱着对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的态度,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信守承诺,言行一致;遵纪守法,有信无欺;积极向上,情趣健康。[1]

如果说,信用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础,是国家良好的形象,那么,对传媒而言,信用就是公信力,就是影响力,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线。

1.确立传媒信用观念,建立传媒业诚信机制,大力推进传媒信用建设。传媒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机构和传媒业应抓住当前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传媒信用建设,确保信用理念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诚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断传承和备受推崇的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传媒从业人员要树立信用观念和诚信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规范自己的诚信,从采访报道、信息整理到编辑出版再到广告发行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以诚信为本,以受众信任为荣,以受众抛弃为耻。

2.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媒的功能持续扩大,作用不断显现,自身的诉求也与日俱增。但是,传媒的权力来自于党和人民,媒体绝非媒体自己的媒体,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媒体,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重大,每一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首先是社会责任,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采访报道权和传播权。(1)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3]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开展舆论监督,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流舆论,用正面的声音压倒各种杂音噪音。要准确把握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网上热点问题的引导,唱响主旋律,使正面舆论成为网上最强音。[4](2)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众。所谓贴近群众,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方法,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汇聚民智,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普遍关切,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多运用群众语言,多反映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5]所谓贴近生活,就是始终不渝地深入生活,科学理性地梳理生活,准确及时地反映生活,全心全意地服务生活。置身于生活而不为生活所累,进而俯视生活;走进生活而不为生活所蔽,进而研究生活。所谓贴近实际,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时代脉搏,紧随时代潮声,树立为时代把脉、为人民造福的责任意识。所谓贴近受众,就是要深入研究受众,把握满足受众需求,强化受众意识,具有受众视角。贴近受众而不是巴结受众,服务受众而不是迎合受众,引领受众而不是强加受众。[6](3)坚守社会良知和公平正义。只要对社会公平进步有利,当言则言,以言取信;摈弃奴颜媚骨,不为名、权、利所动,敢于为民请命,勇于为公平正义而歌。

3.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原则,杜绝虚假新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准确、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既是对传媒的最低要求(起码的职业要求),同时也是最高标准(从外在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是传媒公信力的硬指标,只有真实才有信用可言,才能获得信任。无论时代发生多么大的变迁,新闻事业怎样深化改革,传媒市场竞争如何激烈,真实性永远都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永远都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即使在网络时代,也不能因为互联网的高效高频使用而降低传媒判断、采集和传播信息的标准,努力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坚决反对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海东方网的“十不可用”原则值得借鉴,即假不可用、险不可用、长不可用、虚不可用、劣不可用、乱不可用、浅不可用、涩不可用、套不可用、恶不可用。

4.完善传媒运行机制,加强传媒队伍建设。(1)加快传媒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合理、健康的传媒运营机制,增强凝聚力。在媒体企业化运作的大背景下,要健全采编人员保障制度,避免“新闻民工”现象,为从业人员创造有归属感的工作环境,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建立稳定从业队伍的良好制度,规范传媒机构用人制度,切实抓好队伍建设。(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弘扬职业精神。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记者的教育工作(一线记者是新闻的第一道关口,也是传媒信用和传媒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切实从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入手,使新闻专业主义内化于从业人员的意识之中,使他们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职业形象,真正做到敬业奉献、公正诚信、清正廉明、遵纪守法,不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不通过新闻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4)建立严格的职业操守考核与管控机制,使传媒从业人员惧怕失信对自己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带来的严重后果。

5.完善问责制度。传媒要在严格执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相关规章(如《报刊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互联网内容管理办法》、《虚假失实新闻处理办法》)的同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公开更正、道歉、通报制度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方位社会监督制度。由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法律专家、新闻出版界教育界权威人士与社会名流共同组成新闻出版评议委员会,对虚假新闻报道等传媒失信事件加大社会机构监督和他律的力度。[7]

三、现代传媒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1.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传媒的触角可以伸向社会各个角落,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设立“哨所”,发挥“瞭望哨”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其覆盖广、反应快的优势,预测社会信用建设可能遇到的阻力;可以及时将现实生活中信用建设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新问题及时“上传”,使政府及时掌握情况、调查研究、寻求对策、制定解决方案或出台相应的政策。同时,传媒向下的宣传作用、向上的民意反映及对社会舆情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参考,辅助政府作出战略决策,使政府及社会信用建设各相关机构与传媒形成合力,共建诚信社会,同构信用中国。

2.引导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增强信用意识。(1)引导全社会确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认识到没有信用,就难以取信于人、取信于民、取信于消费者;丢弃信用,无异于自掘坟墓。(2)引导全社会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信用法制观念,教育全社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3)引导全社会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信用观。传媒要引导人们将形成于“熟人社会”的低层次的传统的信用观提升为适应“陌生人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本原性信用观,把信用作为生存之本、立身之基、为人之道,兼顾利己与利他,追求互惠与双赢;引导人们确立“信用价值观”、“信用财富观”、“信用职业观”,以信用立身、兴企、为政、治国。

3.引导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信用。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不以善小而不为,将诚信内化于心,不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将诚实、守信、践约化作自觉的行动,养成信守承诺的良好习惯,共同维护社会信用,推动社会信用建设。

4.引导社会舆论,培育和传播信用文化,营造信用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守信用、关心支持信用建设的浓厚氛围,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同时,培育和传播信用文化,使信用文化大众化,让信用文化的基本内容渗透到政策法令、乡规民约、企业文化和军队纪律之中,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

5.传媒的引导方式。传媒的“引导”,寓于多种多样的报道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长期、持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1)政策引导。传媒应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报道党和政府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指导性意见、重要论述等,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及其具体实施方法等等,最大限度地理解、拥护和参与。(2)典型引导。传媒要时刻关注我国社会信用建设进程,敏锐发现、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其中涌现的新生事物和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社会信用建设和发展。(3)舆论引导。一是用正确的舆论教育公众,引导公众树立信用意识,掌握政策,支持并参与信用建设;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光大正向舆论,抑制负向舆论,使之成为信用建设的推动力量,或朝着有利于信用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轨道发展;三是正确反映社会舆论,把社会公众涉及信用建设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出来,引导公众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全社会推动社会信用建设的力量。对社会有利于信用建设的思想、观念、行为予以充分肯定和褒扬,对违背诚信原则和信用精神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批评、鞭挞、剖析,对模糊不清的思想、观念、行为条分缕析,澄清是非、善恶、对错,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4)知识引导。传媒应尽可能采取专题、专栏、专刊、专著、专网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信用知识,进行诚信教育,使公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信用的相关知识,了解信用的价值和作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社会信用管理机构、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服务、社会信用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及国内外值得借鉴的经验,从而尽可能深入地认识信用、使用信用、建设信用。(5)信息引导。传媒通过及时报道社会信用建设的新闻,真实、全面地传播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进行社会信用建设的多种信息,如中央及各级政府关于信用建设方面的政策信息、理论信息及政府信用建设信息、行业信用建设信息、企业信用建设信息、金融信用建设信息、消费者信用建设信息、信用服务建设信息、信用法律法规建设信息等等,使公众及时、准确地从这些信息中了解信用建设进程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而受到教育和鼓舞,得到启示,顺势而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6)广告引导。传媒应充分利用广告这一比较特殊的传播方式,引导公众诚信立身、诚信做人、诚信经营、诚信为政,共同为社会信用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在引导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以人为本,凸现人文精神,要高度关注重大事件,加强深度报道,合理运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由于其传播迅速及时、信息量大、极具个性化等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接触信息、了解新闻的重要选择,而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平台,则为网友就各种社会话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社会信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正确舆论的引导力量,成为表达理性民意的场所,成为信用文化的弘扬者和人民大众诚信道德的培育者。事实也证明,网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教育作用比单向传输的教育效果还要好。

四、现代传媒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监督作用

在社会信用建设中,新闻舆论监督主要包括对有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原则、诚信道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违法违规行为等的监督,对党和政府有关建设诚信社会、打造信用中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对坑蒙拐骗等各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对恶意拖欠、逃废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失信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等。监督的客体包括所有市场主体,政府、企业、个人概莫能外。

1.制约作用。一方面,传媒不仅对社会上的失信行为进行揭露,帮助和督促有关方面掌握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社会公众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起到警示作用,防范类似问题的发生或再度发生;另一方面,传媒为人民群众对失信行为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适当平台。从两个方面推动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的形成,对政党、政府、企业、个人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诚信原则和信用精神的行为形成一种强大的制约力量。

2.纠偏作用。舆论监督属于软监督,扎根于广大受众的信息互动之中,触角可以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够对社会信用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预先的全程式的监督,更容易及时地发现问题,把行政监督和法制监督可能存在的盲区暴露在阳光下,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得到启示,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新闻舆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信用观,并在经济生活中坚守诚信道德,恪守信用原则。

3.自我塑造作用。传媒在开展舆论监督过程中,也会自觉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此所谓正人先正已(前已有论,此不赘述)。

4.现代传媒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监督路径。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现代传媒进行舆论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批评性报道、评论、设置议题、讨论、内参、信用信息披露、公开失信者“黑名单”等等。不论采取哪种监督方式,都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大局,坚持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威信的原则,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坚持有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培育信用文化、营造信用环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

5.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1)把握好结合度。要紧紧围绕建设诚信社会、打造信用中国及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原则、任务等中心工作,积极稳妥地把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各级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三点”结合部抓选题。选题要有高度,切入点要有深度,内容要有力度,使舆论监督有的放矢,让监督对象心服口服,让受众一目了然,并从中受到教育,真正做到有理、有据、有益,使舆论监督的社会效应最大化、最优化。(2)掌握好准确度。一是确保新闻事实准确、真实,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宗旨、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方法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措施高度一致,既符合客观真实,又符合新闻真实;二是确保报道客观、公正,不夸大,不渲染,不断章取义,不强加于人,语言文明,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3)把握好尺度。要对批评性报道进行总量控制,数量不能太多。如果负面信息和反面报道太多,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使公众错误地将这种“媒体真实”当作“社会真实”,从而作出偏离社会真实的价值判断,进而产生“整个社会信用缺失,大家都不讲诚信,我失信一次又何妨”的投机心理、错误心理甚至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监督要就事论事,防止越位监督,不扩大监督范围,旁及监督对象的其他权利,网络媒体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将信用监督延伸到个人私生活领域,重者会出现侵权,轻者也会使严肃的舆论监督变成八卦新闻展览,降低媒体的公信力。(4)把握好监督的边界。舆论监督是一种利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传媒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一定要注意监督与侵权的界限,防止新闻侵权,特别要注意不能侵犯监督对象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如曝光不良信用“黑名单”要适度,不能旁及其余。新兴媒体的崛起,使舆论监督变得更加无所不在,更加具有威慑力量,但也出现了因监督过度(诸如人肉搜索之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严重侵权事件,所以一定要引以为戒,合理、合法地进行监督。

[1]吉永成.杜绝虚假新闻与重塑媒体诚信[DB/OL].辽宁电视台网站,2010-03-25.

[2]梁建增.略论传媒的社会责任[J].新闻战线,2007(11):56-58.

[3]胡锦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N].人民日报,2008-06-21(4).

[4]、[5]李长春.在第十一届中国记者节暨颁奖报告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0-11-09.

[6]薛保勤.“三贴近”是必由之路[N].西安日报,2006-04-19(3).

[7]洪玉华,杨雅莲,王玉娟.虚假报道:拷问记者的良心与职责[DB/OL]中国新闻出版网,2009-02-23.

The Role Modern Media Play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LIN Ying-ze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modern media play in demonstrating,guiding and supervising.First,we should establish and publicize the idea of credit,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honesty and trust for the media industry,promote the credit media,construct media credibil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odern media in demonstrating;second,we should guide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honesty and trust in different ways,enhance the conscious of credit,guide the market participants to unknowingly obey and safeguard social credit,guide social opinion,cultivate and publicize the culture of credit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credit;and fourth,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ews in supervising,constraining and correcting.

modern media;social credit;demonstrate;guide;supervise

F724

A

1007-8266(2010)12-0034-04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信用与社会保障研究基地社会信用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之一。

林英泽(1966-),女,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主任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和流通经济。

陈静

猜你喜欢

诚信信用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