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金融危机下完善我国劳动关系调控模式的思考

2010-02-16宋湛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劳动者工会

●宋湛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也带来了一国经济危机在他国的广泛、快速传播。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的负面影响,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突出地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下经济波动更容易产生“蝴蝶效应”,经济波动的幅度增大,作为引致需求的劳动力需求也会波动剧烈,致使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增加,劳动关系更趋多样化和弹性化。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短期劳动者、契约劳动者劳务派遣、临时工等非正规就业的比重增加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另外,处于全球化影响的各国,劳动关系模式会因其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相似和附加值相同而趋同。

本文首先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劳动关系的影响,重点阐释我国劳动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态势,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关系调控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全球化的一种特殊阶段,对劳动关系有以下影响:

从总体上看,劳动关系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延伸而快速恶化。在危机初期,受国际市场景气程度下降的影响,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快速下降,致使雇佣模式趋于更灵活或短期化。为了应对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强的危机,企业倾向于将风险转嫁给劳动者,裁员、减薪甚至抽逃资本成为企业的主要手段。于是,大量的失业现象产生,劳动关系陷入极不稳定的格局。危机中劳资双方共同利益减少,因而很难相互信任和合作,金融危机延伸为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合作危机;另一方面,危机中,劳动者权益更容易受到损害,劳动争议问题突出,集体劳动争议事件增加,这很容易导致劳资矛盾升级。

从时间纵向来比较,各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没有直接的受益者,但从承受力及应对危机的能力来看,危机造成的影响相当不均衡。受政府扶助产业的劳资双方、各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所支持产业的劳资双方、中高层职业经理等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影响较小,而一些更为弹性的、短期临时性的劳动者群体受到影响较大。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08年低层次的岗位的失业率在各国总体上比2006年有11%左右的上升。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弱势群体也受危机冲击较大。

二、危机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劳动关系受到的影响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地方,比如相似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带来的劳资关系紧张、相似的分层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经济背景的特殊性,特殊时期的劳动关系呈现了其特殊之处。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劳动关系法制环境的完善遭遇挑战。我国仍是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劳动关系调控模式和劳动法制体系。政府近年来逐渐推出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完善其法制环境,例如《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劳动法律关系的将更趋于法制化。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给政府提出了一个难题:减免企业负担以帮助其渡过难关还是严格执行可能会给企业增加成本压力的法律法规。这对一个就业问题极为严峻的国家确实是个极难平衡的选择。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控中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突发的危机,政府采取的更多的是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如广东省政府为了防止企业突击性裁员,对一次性和当月累计裁员人数进行限制。这些行政指令确实在短期内发挥了作用,但是缺乏法理依据。我国政府在面对特殊情景下的劳动关系调控角色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是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市场程度的加深,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需要对全球化的负面情况做好劳动关系方面的物质、资金和方案上的准备,防患于未然;二是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而要将经济危机和我国特殊的工业化进程和劳动力状况结合起来。政府应该借助危机,着重支持长远发展有益的产业,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促进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的相互匹配,使就业目标和增长目标相协调;三是需要以法制化、制度化的形式来保障劳动者权益、对市场弱势群体的保护,防止不诚信企业掠夺式使用人力资源,并在成本增加时将负担甩给社会。

三、完善我国劳动关系调控模式的建议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应该从全球化带来的劳动关系慢性变化和危机带来的劳动关系突然恶化两个方面着手,前者是长期的根本措施,后者是当前的应对办法。

在应对危机对劳动关系突然恶化方面,一是建立多样化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使多种群体有所保障。针对劳动关系多样化的特征,日本、欧洲等各国都纷纷通过改变或增加法律法规来规范,国际劳工组织也将劳动者的概念进行了扩大,呼吁对弹性劳动、劳务合同式劳动等现实存在又缺乏法律规范的劳动雇佣行为立法。二是政府制定应急管理体系,设置应急准备金,保障倒闭企业的劳动者权益。建议政府建立劳动关系预警预案体系,一旦探测到企业大量裁员行为的风险存在,依风险级别和相应预案展开行动;建立应急准备金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进行评级,依级别收取保障准备金和发放奖励奖金,保障倒闭企业和抽逃资本企业的劳动者拿到生活保障金和补偿金。

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劳动关系的良好发展,须将劳动关系的调控须将全球化背景纳入长期发展框架中,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全球化乃至经济危机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的不良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劳动关系调控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建立现代市场信用保障体系

在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中,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力相当巨大。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没有成熟,不仅仅体现在消费品市场上的欺诈,也体现在劳动关系方面的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甚至敌视和对立等方面。

在全球化竞争中,恶化的劳资关系和低端价值链定位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如果产品的质量可疑,那么产品就只能走低成本之路,背后的劳动关系就一定是低成本的恶劣劳动关系。这种恶化恰恰是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的产物。市场一旦形成长期预期而非短视行为,形成信息公开的社会监督机制,诚实守信的企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脱颖而出。

在劳动关系方面,要在全社会建立“正当权益”的理念。如果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是正当的,那么用人单位就应尽力予以满足而不是规避,社会舆论媒体就要尽量声张和支持,对诚信负责任的雇主给予奖励,对欺诈雇主给予取缔。企业对员工诚信是企业诚信的第一步,之后才有产品诚信、服务诚信。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诚信社会是长期的过程,还需全面推进。

(二)创新合作型劳资关系制度

虽然发达国家经历了共同或相似的劳动关系演变过程,但是这些国家的具体制度仍有很大差异。英国的制度是在自愿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合作体系,美国的是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市场体系,德国的是整合的企业工人委员会制度和非整合的工会制度并行体系等,这些国家依据各自的主体、环境、理念来决定自身的制度规则。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政府的劳动政策和法律调控空间更受限,还有其他方面的特殊背景。因此,我国劳动关系制度亟待创新。

首先,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劳资合作模式。我国具有政府主导型劳资合作的条件。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小政府让一国将自主权力和国家利益让位于国外资本,这会带来动荡的市场、没有保障的就业和失去保护的劳工。因此,政府在建立劳动关系调控的整体框架方面不可或缺。而且,只有在政府给予第一推动力的情况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合作模式才可能摆脱恶性循环最后显示出优势,并推动企业创新、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其次,创新工会制度。近年来,我国工会在在推动劳动立法、吸纳工会会员和在外资企业推广工会制度以及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控框架,工会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改变基层工会的目标职能,变追求工人的零上访率为切实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和对工会的支持率;二是整合工会组织在企业内部的多种形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劳动关系调控模式;三是在保持工会和党与政府的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加强工会与NGO组织、社会媒体的联系,建立以工会为核心的、以政府为支撑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雇主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四是实现工会工作的信息透明化,完善对工会的多层次的监督。;五是创新员工参与制度。员工参与是实现劳资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的弹性化、多样化和短期化不可避免,如果一味地强调长期劳动合同和工作保障,会给企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不利于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这种两难局面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公开、有效沟通和员工参与的形式实现双方的利益关联。

最后,创新劳动者的社会参与制度。劳动者权益维护的主体是劳动者本身。要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参与程度,由他们推选出志愿者参并让其参与劳动监察监管、政府行业地方规划、劳动调解仲裁、再就业者的帮助行动中,让他们在舆论媒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建设要“刚”、“柔”搭配。

刚性制度是加快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波动造成的失业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会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因此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失业保险制度,是重要的社会减震器和防火墙。加快失业保险建设,让更多的失业者受益,从经济上和心理上缓解经济波动对社会的冲击。

柔性制度是适度放宽劳动法律法规,给企业更多的雇佣弹性空间。刚性的劳动法律制度不但提升了企业的成本,而且限制了企业管理的弹性,会造成就业的减少和企业部分竞争力的减弱。笔者不建议弱化法律的实施,那样将失去法律的严肃性,建议对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关的条款进行适当修改。

1.王静等:《经济危机下的雇员关系管理策略研究》,载《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22期

2.王传荣、钱乃余:《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就业的规律特征》,载《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3.黄河涛:《经济全球化与各国劳动关系的调整》,载《工会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4.潘泽泉:《全球化、世界工厂与中国农民工发展的经验教训》,载《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第刘诚:《全球化对就业与分配的影响分析》,载《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2期

6.王春光,李天国:《转型中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以温州为例》,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7.周世鹏:《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8.石秀印:《劳资关系:零和逻辑的困境与合作逻辑的可能》,载《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9.John Dunlop,Industrial Relation System[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Revised edition.1993.

10.Ichniowski,Casey,Thomas A Kochan,David Levine,Craig Olson,and George Strauss.What works at work:overview and assessment[J].IndustrialRelations,1996,25(3).

猜你喜欢

全球化劳动者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新旧全球化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