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010-02-15何建华

治理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全集人民出版社自然界

□ 何建华

略论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何建华*

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它既是人从自然中生成的标志,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得以生成的基本环节。人类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不断生成、不断呈现的过程。在现时代,面对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种种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整体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调整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生产目标,从而促进人与自然这一生态系统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生产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与自然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而人类生产活动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这种矛盾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取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过程。当着人类的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到足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甚至足以毁灭自然界时,树立正确的生产发展观,变革生产方式,不仅有益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生产:人与自然联系的基本方式

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曾从生产实践——工业的角度出发来把握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人,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只有在生产这种对象性活动中才能说明人的本质,才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的自然。现实的自然总是属人的自然,不仅是作为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自然,更是作为“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的自然。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页。“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现实的自然,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从实践方面来说,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9页。因而,自然界从来不是与人相分离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与人有着对象性关系的属人的存在物。“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

自然是人的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来看,人类与自然环境都形成一个广泛的无限循环的大系统,是这个有机的大系统维持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人“本来就是自然界”。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与动物相比,人具有普遍性,“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活着。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人的自然本质。

把自然与人联系起来的是人的生存活动,即生产实践。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把自然界作为劳动的自然要素而纳入自己的劳动过程,并“再生产整个自然界”。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这种再生产出来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也就成为人类的存在。同时,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会改变人自身的自然,也就是使人自身的体力更强健、头脑更灵活。“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构成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客观实在性。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总之,生产过程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人类只有通过生产同自然界紧密结合才能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自然界只有被人类所利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并把潜在的价值变成现实的价值,形成生产力,造福于人类。正如马克思所说:“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9页。威廉·配弟有关“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也说明一切财富的源泉是由劳动力和自然力相结合形成的。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2页。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方式。人如果不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的生活资料,人类将无法生存,社会生产力也就无从谈起。而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的生存资料的多寡和质量,直接取决于自然环境的状况,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果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人类的严重破坏,我们从中获取的生存资料就会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存方式。

二、生产发展进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随着生产实践的扩展和深化不断生成、不断呈现、永无止境的过程。“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从总体上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在自然界向人生成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实践作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不仅是人的本质的生命表现,而且是人的本质得以生成的动力和中介;生产实践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生成的标志,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得以生成的基本环节。

在生产发展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在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封建社会的铁器——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现代的自动化机器系统,生产工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手工工具到机器这样一个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是由人和自然的矛盾推动的。因为人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而这种日益增长的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又刺激着人们的生产,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大自然对人类并不吝啬,阳光洒满每一寸土地,空气促进着新陈代谢,水份滋补着活的有机体。通过光合作用,阳光、空气和水三大元素不断转化为食物和原料,输入经济系统。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的突出特点是:构成因素和组合形式简单,水平低,发展缓慢。那时的劳动者是刚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他们掌握的工具,开始是经过粗加工的石刀、石斧、石矛、棍棒一类的东西,后来发明了弓箭,学会了使用火,以及种植和饲养的技术。那时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界普遍生长的现存物,如树上果实、地里的植物、飞禽、走兽、鱼类等。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开始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开始通过劳动利用和占有自然界。在奴隶社会后期,金属工具取代了石木工具,广泛地使用畜力代替人力作生产的动力,还部分地利用了水力、风力。劳动对象主要不是自然界的现成物,而是经过初级劳动过滤的种子、种畜、手工原料等等。氏族公社内部的性别年龄分工,被农业和畜牧业之间、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所代替。但从总体上讲,在农业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8-399页。由于人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人主要地以自然存在物的面目出现,人完全从属于自然力量的支配。“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产业革命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此后,进入了一个机器生产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人开始以积极的姿态傲视自然,把自然界整个地纳入他的活动过程,作为劳动的要素。由于人类掌握了机器体系,使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突破了人的生理限制,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创造了无比强大的动力——蒸汽力、电力,代替了渺小得多的人力、畜力;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大大提高,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创造了一套机械化的运输系统,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它打开了自然界的宝藏,大大扩展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程度。⑥熊映梧主编《:生产力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0页。总之,人类掌握了机器生产力,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的依赖性,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中迈进了一大步。马克思认为,只是到了近代工业阶段,人对自然界的支配作用才凸现出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1页。包括人对自然力的控制、利用、占有或驯服等。由于资本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这造成了社会成员对自然界的普遍占有,从而改变了以往人类对自然界的崇拜态度。

然而,工业社会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诱发并强化了人们的贪婪动机,而工业化则为人们满足这种动机提供了有效手段。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物化了。赚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商品,纵情地享乐人生,被许多人看成是真正的幸福,成了他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追求。工业文明的发展观的症结就是强调发展速度越快越好,只要市场需要就行,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主要指标。人们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顾生态与社会危机。正是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种不断地创造出奢侈型消费的增长模式,是在自己不断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中成长和运行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才不失公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适度(包括质和量)、适地、适时,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是以数字论英雄,而应以和谐分是非。“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最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提出后,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实际上某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的量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发展质的进步,由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会使这种增长化为泡影。因此,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靠劫掠自然资源得到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竭泽而渔的后果是自然资源枯竭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生产发展必须顾及自然资本的折旧和耗减,必须是环境可以承受的。

三、确立正确的生产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自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在物质生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人类进入了极为富饶发达的社会。然而,这种建立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本逻辑”之上、视人类为自然的主人、对自然无限索取的文明模式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境和危机。面对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种种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人类迫切需要一种能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指导人类的行为,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摒弃把人作为绝对主体置于自然之外或其上的思维惯性,树立人与自然整体价值观。如前所述,人是从自然界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无机的身体,人、自然和社会是互相包含、渗透、交融的整体存在。在这一有机的生态系统中,无论哪一个部分和因素,都在整体的关系和互动中存在。在这个“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系统中,“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在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中,不断地呈现和创造自身的自然本质。的确,人是万物之灵,作为有理性的社会存在物,人总是以价值主体的身份对自然进行能动的把握,但人又本原于自然,是自然之子,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无论人的力量多么强大,无论人对自然的能动把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永远不能超然于自然界之外或之上。诚如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所说,“需要和才能使人能够不断地发现各种控制和利用自然的方法……他用自然作手段来战胜自然;他的聪敏的理智使他能够以自然对象对抗威胁他的自然力量并使之失效,以此来保护和保持自己。然而实际上自然就其普遍性来讲是不能以这种方式被控制的,它也不会屈从于人的目的。”②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现时代人类生产实践也昭示着:人是自然的一员。据此,现代人不能再以“主人”身份把自然界当作被统治的“奴隶”,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把自然界当作为被掠夺的场所。人与周围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征服、占有、统治、支配的对抗关系,而应该是适应、依赖、共存、协调的和谐关系。因此,在现代生产实践中,人类必须改变以自然为对手的逻辑,自觉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审察、取舍人类干预自然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立足于当代生产实践,重新认识人在人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在推进这一系统协调运转的责任。人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从来都是一个在人的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动态平衡。人的生产实践作为对自然的分化和改造,必然是对既有生态系统的调整,使新的生态系统得以生成。在人的生产实践的作用下,自然界不断地由“非人化”形态转化为“人化”形态。既然生态系统是不断生成的,而且应是向人生成的,那么不能否定人在生态系统的价值主体地位。那种借生态系统的有机性而抹煞一切物种的价值差异的生态伦理思想,从根本上失落了自然界向人生成的价值目标,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同时,由于世界是生成着的,作为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和审美主体的人也是生成着的,因此人与对象世界(包括人自己)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也必然在生成之中。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上,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们所形成的自然观也有着根本差别。当人类的生产能力还没有达到足以毁灭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条件时,人类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活动也被看成是天然合理的,即“应当”的。这时所发生的危机,主要是生活资料匮乏的危机。人类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己的能力。当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具有了毁灭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能力时,人类的生产实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即:“我们能够做的,是否是应当做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生产能力及其实践后果是否是天然合理的、有价值的?事实表明,“能够做的不一定是应当做的”。因而,为了人类的生存利益,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对象性存在和生态生成物的一面,把自由意志建立在对生态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真正懂得能做什么和应做什么,自觉地担负起维护人—社会—自然系统和谐协调的责任。

再次,自觉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和生产目标,促进“人—自然”这一生态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从一定意义讲,当代世界面临着的一系列危机实质上是人自身的危机。当代人是有严重缺陷的、非健全的人,是片面发展、异化的、畸形的人。人们敌视自然界和周围环境,以自我为中心,贪婪利己,片面追求物质需求,崇拜强权力量,缺乏自律等,正是现代人的这些缺陷,导致人自身的生存危机。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应该也可能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产目标进行不断的调整,使之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提供的生成可能相适应,人应该并且可能在生产目标调整过程中达到生态和谐。在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目标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曾为人类设计了理想目标,即能够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马克思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的真正解决,有待于人自己生成为“社会化的人”。而人的社会化,也就是人的“类”化,亦即人所最无愧的“人类本性”的真正生成。而要生成“社会化的人”,人必须以合乎理性的要求来改变社会存在,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在《手稿》和《资本论》中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及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性,并从制度和观念方面提出了实现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现时代,当全球化进程把人类整体的生态问题凸现出来时,我们理应担当起生成“社会化的人”的责任,自觉调整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生产目标,坚持和谐和公正(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促进“人-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马克思描绘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图景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胡 建)

B0-0

A

1007-9092(2010)04-0013-05

何建华,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全集人民出版社自然界
严复全集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