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
2010-02-14马六三郭浩国
马六三,郭浩国,马 强
(泾源县水利局,宁夏 泾源 756400)
泾源县地处宁夏最南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盘山腹地,全县总面积为1131km2,西部为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中部为河谷地区,东部为侵蚀丘陵区,属典型的土石山区。受六盘山地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中亚大陆性气候特点,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641.5mm,但降水分布极为不均,极易形成较强的水土流失。县域内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泾源县委、县政府及水利水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有利时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科技推动,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草路合理配套,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经验有如下几点。
1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典型带动
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总结多年来水土流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十五”、“十一五”发展计划纲要。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书和退耕还林还草责任状,结合我县实际推广了山顶种草、山腰梯田、山底退耕造林、沟道工程的治理模式,先后涌现出东峡、白吉等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上桥、羊槽等全区典型小流域,同时多次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外出学习生态建设工作经验,寻找差距,开阔视野,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向前发展。
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
针对泾源县地处土石山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在治理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治山治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有力地推动了泾源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综合配置,基本农田、水保林草、生产道路、小型水保工程、沟道工程建设统一规划,一次到位,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建立完整、综合、高效的防护体系,主要模式是“山顶沙棘、柠条戴帽;山坡梯田缠腰;庭院‘四旁’广布涝池、水窖,栽植杏、梨、桃;毛沟、支沟修建谷坊、涝池”。
二是以天然次生林为依托,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功能,逐步构建起生态旅游经济圈。在措施布局上,本着粮食够吃就行的原则,突出生物措施,以针叶林为主,针阔混交、乔灌结合,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和庭院经济,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加强专职技术队伍建设,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益
近年来,泾源县非常重视水土保持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批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建设管理队伍,专门从事项目的勘察设计、宣传、人员培训、施工、监测、验收和管理工作。根据当地社会、自然资源状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科学的综合治理、开发规划。在治理过程中严格按规划实施,将年度计划任务落实到流域、地块和农户,整合机械、劳力优势,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抗旱秸秆覆膜造林、集水微灌、新修梯田培肥等技术,推动了水土保持防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从而达到了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建设的目的。在项目管理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工资、奖金、补助费与工作任务、质量挂钩的办法,严格奖罚制度,年初签订工作责任书,年终兑现,真正做到了人人肩上有指标,各项措施有目标,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智力保证和技术支持。
4 坚持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促进退耕还林还草
泾源县地处宁夏南部水土流失区,在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稳定解决的情况下,确保人人拥有稳产保收的基本农田,不仅是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需要,也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确保“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根本保证。因此,多年来我们将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常抓不懈,每年投入100多台推土机修建基本农田,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截至 2007年底共退耕造林 2万hm2,占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耕地总面积的 40%左右,项目区的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5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泾源县紧靠六盘山林区,天然草场面积大。为了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工治理为主转为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封山禁牧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并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封山禁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逐级落实到人。有关业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帮助群众解决封山禁牧后遇到的饲草、饮水等突出问题,并加强服务,推广普及现代舍饲畜牧技术,加大封山禁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艰苦努力,实现了封山禁牧和草原承包的预期目标,大家畜和羊全年舍饲圈养,使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草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实行封山禁牧的同时,各地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和舍饲养殖,不仅促进了封山禁牧工作的实施,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和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巩固问题。
6 拓宽投入渠道,实行项目捆绑,突出实施效益
泾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项目治理,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从事项目建设,做到各投其资、各记其功。水利水保部门从事计划的制定和资金落实,分工建设坡改梯工程、小型水保工程和道路建设等工程;林业和畜牧部门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项目区种植了大面积林草;农业部门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项目区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大面积推广沟垄膜侧冬小麦种植技术,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注意调动广大群众的投资积极性,允许农户集资参与梯田建设,并鼓励农户承包或租赁经营荒山荒沟造林。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允许转让、允许继承”的政策,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集体、个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开发水土资源,使农村“四荒”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加快治理步伐的有效措施,初步实现了“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7 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六制”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行政、技术领导责任制,确保工程按照批复和技术要求顺利实施。二是对工程管理实行合同制,机修梯田承包给水保机械队施工,生物工程和小型水保工程承包给当地村委会实施,项目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工程地点、规模、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投资额度、完成工期等,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三是实行招标制。四是所有项目实行建设监理制,聘请有资质、工作经验丰富的监理单位进驻项目区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监理,逐地块、逐地段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把关,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跟踪初验、竣工验收,严格审查资金使用情况,强化工程监管,确保建设质量。五是资金拨付严格执行报账制。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合同,由施工单位提出资金拨付申请,经监理单位审查签字、建设单位验收核实、有关项目负责人签字后,职能部门才能拨付工程款项。这样做,从程序上保证了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工程款。六是自治区、市、县审计部门把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列入每年的重点审计对象,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8 依法监督管护,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巩固治理成果
一是抓宣传教育。把宣传水土保持法、宁夏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作为首要任务,结合普法工作,制定规划、突出重点,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开发建设单位、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材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划分、公告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水土保持监督网络,加强了监督执法。
三是抓规章制度建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局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人大颁布的宁夏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的通知等10余项地方性水土保持法规的同时,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暂行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暂行办法、封山禁牧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
四是抓队伍建设,加大管护力度。通过人员调配和业务培训,任命了 20名县级水土保持执法人员、74名乡村预防管护员,并定期总结水保执法工作,分析情况,研究对策,解决存在问题。从 2003年起,我县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并制定了严格的管护考核办法,把封山禁牧与乡镇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制止人为毁坏植被和乱放滥牧行为。
五是抓执法检查。对石料厂、采砂厂、砖瓦厂等企业进行清查登记,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一律限期恢复植被;对开发建设项目,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