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高、大采深、“三下”条件下条带式开采
2010-02-12陈家忠管清向
文/陈家忠 管清向
古城煤矿在井田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建(构)筑物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主采3#煤层,底板等高线为-505~-1000m, 采深为 555~1050m, 倾角10°~25°,主采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下部,平均厚度8.6m,层位稳定。构造中等发育,受兖州向斜构造影响,局部倾斜断层较为发育,落差为0~70m不均,两断层间次生构造发育,对工作面布置影响较大,-850水平21采区断层65条,其中落差超过50m的断层5条。3#煤层平均抗压强度29.7MPa,其直接顶为砂质泥岩,老顶为中粒砂岩,底板为5~7m的细砂岩。煤层具有自然发火性,发火期为3~6个月,实际揭露最短发火期为48天。
一、条带开采试验
古城煤矿从1998年开始进行条带式试开采,伪倾斜布置,但由于巷道准备工作量大,采掘接续比较紧张;材料消耗量大,吨煤成本高;增加了工作面的搬家次数,导致生产效率低等多种问题的存在,决定采用多种方案进行开采实践。
-600水平以上采用伪倾斜布置,先炮采顶分层,后悬移支架炮采底分层,放中间层煤,采50m,留80m条带式开采;-700~-600水平采用悬移支架机采一次采放全高、采50m,留80m条带式开采。
采用条带开采一次放顶煤采全高,缓解了工作面接续紧张,节约了大量支护费用和回采工作面装备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吨煤成本,且有利于采空区的防灭火工作。根据地面变形实测资料对这两种方案进行优化,确定下一步矿井的整体开采方案。
经过地面岩移观测,第一种方案地表最大下沉量为159mm,第二种方案地表最大下沉量为230mm。两种开采方案对地面建(构)筑物的影响均未达到预计破坏程度。因此,条带开采一次采全高不会影响地表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开采成本低,能够实现工作面的高产,有利于矿井达产和工作面接续。
进入-850水平21采区后,50m面长的采宽限制了工作面的集中生产,综采支架上不去,工作面无法实现高产高效,生产能力低,地压作用明显,轻型支架的工作阻力无法满足要求。论证后决定-850水平以下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布置,采宽85~120m,留宽110m,采用综采支架放顶煤,采高2.2m,放煤高度6.3m,采放比1∶2.86。在21采区首采面2105工作面采宽为110m,深部标高-980m,装备了配套的综采设备。
二、采煤方法的灵活选用
根据矿井实际地质条件,断层较为发育,特别是倾斜方向上的小断层,为避免因断层发育而造成回采工艺困难,减少煤炭资源损失,决定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与倾斜长壁采煤法两种采煤方法。12采区无大的断层发育,仅有落差小于5m倾斜方向上的断层,较适宜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11采区-560水平以上倾斜方向上存有较多落差大于10m的断层,断层之间较宜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有效地避免了断层对工作面的影响,11采区-560水平以下,断层落差变小平均为5m,不会对工作面的回采有大的影响,因此较适合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21采区倾斜落差达到20m以上,工作面走向回采较困难,较宜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
三、调整生产布局,改进回采工艺
矿井投产时,三个回采面同时进行生产,十一个掘进队进行开拓准备,年生产能力80万吨,生产接续紧张,工作面布置分散,三个工作面三个采区,南北翼皮带系统同时运行,系统环节多,回采工艺落后,悬移支架炮采放顶煤、轻型支架机采放顶煤难以实现矿井的高产高效。进入21采区后,根据“创建百万吨采煤队,创建5000m快速综掘队,建成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目标,2105工作面已装备了综采设备,采用综采支架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日产量4000吨,实现了矿井的高产高效。实践证明,综采放顶煤是一种新型的高产高效技术,它具有投入少,产出多,工艺简单,生产集中,出煤量大等优点。
四、改造矿井生产运输系统,合理利用主副井提升
针对主井提升和工作面生产的不均衡性,古城煤矿对主井煤仓进行了改造,由单仓改建成双仓,储煤能力提高了1倍,有效地缓解了主井提升和工作面生产不均衡在时间上的不统一性,即使在主井不提升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工作面一个小班的正常生产,保证了矿井的高产高效。
五、加强现场管理,提高回采率
回采率高低是评价放顶煤开采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着矿井能否实现高产高效。影响综放工作面回采率的主要有自然地质条件、工艺要求和人为操作三个方面因素。古城煤矿三煤综采时顶煤的冒放性等级为Ⅱ类,只要选择合理的低位放煤支架和放煤口尺寸,顶煤放出率可达到80%左右。结合古城煤矿实际情况,采取以下针对措施:
1.因初采时老顶、直接顶对工作面顶煤没有压力,顶煤靠自重难以自行下落,同时由于采留比较大,两端头的顶煤较难垮落,为了提高回采率,加速顶煤的垮落,采用放松动炮的方法对顶煤进行松动。
2.为了较准确地计算回采过程中的动用储量,地测人员在工作面回采前,在两顺槽预先用煤厚探测仪对煤厚进行探测,形成煤厚统计曲线,对工区下达考核指标。皮带运输采用核子秤计量,每月统计一次回采率,对达不到回采率指标要求的工区倒扣产量。
3.加强现场管理工作,地测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跟班安监员对工作面的回采率情况班班监督管理,要求各放煤口必须见矸,储量管理人员每旬对工作面验收一次。同时,对放煤口的放煤状况进行动态检查,防止不放或少放顶煤,并实行责任连带。
4.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回收率与吨煤工资挂钩,并制订奖励政策,从而保证了顶煤回收率,促进了稳产高产。
5.优化放顶煤工艺。采用双轮顺序间隔放煤方式,放煤由专职放煤工负责,全工作面只允许两人同时放煤。
6.全面开展QC质量管理活动,在基层单位成立以行政、技术干部、工人三部分组成的QC质量管理小组,通过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目标保证体系,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吨煤工效和工作面回采率,降低吨煤成本。
六、结论
实践证明,大采高、大采深、“三下”等特殊地质条件下,通过采煤方法的合理运用、生产系统的改造、生产布局的调整、生产工艺的改进、现场生产管理的提高等,单产单进水平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自然发火状况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