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2010-02-11张永利
张永利 张 杰
河南温县人民医院 温县 454850
我科2006—2009年共收治38例小脑梗死患者,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小脑梗死。男22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45~78岁,平均67.5岁。高血压脑动脉硬化20例,风心病10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史8例,颈椎病史11例。
1.2 临床表现 38例患者多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严重程度与梗死范围的大小、部位、对四脑室的压迫引起脑积水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脑干梗死等因素有关。24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29例步态不稳,17例有构音障碍,意识障碍5例。体格检查有肢体或躯干共济失调28例,眼球震颤22例,一侧或双侧肌张力降低18例,双眼向一侧凝视8例,霍纳征3例,一侧或双侧锥体束征6例。
1.3 影像学检查 病后1~7(平均2.6)d头颅CT检查,共发现11例小脑梗死,其余27例经头颅MRI检查确诊。按梗死范围分三类:(1)较小低密度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0.8~2 cm,周围水肿不明显,无占位效应。本组21例,占55%。(2)较大梗死灶,一般靠近皮层呈楔形,或靠近小脑半球,中央呈不规则形,周围伴水肿带,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四脑室受压)。该组6例,占16%。(3)多灶梗死,除小脑梗死外,伴其他部位梗死。本组伴延髓梗死3例,桥脑梗死3例,双侧小脑梗死5例,共11例,占29%。
1.4 治疗及愈合 症状较轻,影像学病灶范围小无占位效应者,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给予降纤,改善脑部供血,营养脑细胞治疗,风心病冠心病引起的脑栓塞者,给予抗凝改善脑部供血治疗。重症者影像学上病灶范围大,有占位效应,给予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不予抗凝及降纤治疗。结果:基本痊愈2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2例,死亡5例。早期意识状况与预后关系密切。2例24~48 h昏迷者在10 d内死亡;3例1~2周内昏迷渐加重者于2~4周内死亡,病死率13%。死亡病例中3例为梗死范围大,有四脑室受压并发梗阻性脑积水,2例为小脑梗死伴脑干梗死(可能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单纯小脑梗死预后较好。
2 讨论
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由于CT及MRI的使用使该病的确诊率大大提高。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该病的主要病因,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这与以往报道一致[1]。
临床特点:(1)中老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恶心、倾倒或步态不稳为主要症状;(2)体格检查有眼震及不同程度的肢体或(和)躯干共济失调;(3)可有延髓、桥脑的颅神经和长传导束征;(4)一侧或双侧肌张力改变,多为降低;(5)部分病人有颅内压增高征。
小脑梗死在CT及MRI问世前报道很少,临床中主要靠病人的症状体征作出诊断,最后确诊靠尸检证实[2]。CT扫描可以看到小脑部位的低密度灶,也可以通过四脑室受压变形,幕上脑室扩大等征象提示小脑梗死的存在,但不易与小脑占位病变区别,且由于受到后颅窝骨骼伪影的干扰在诊断小脑梗死上阳性率不高。MRI对组织内含水量变化极为敏感,脑动脉阻塞后最初6 h梗死内的水分已增加,这种早期脑细胞中毒性水肿通过弥撒加权像可以早期显示梗死病灶,且不受后颅窝骨骼伪影的干扰[2]。MRI检查为确诊本病的理想工具。
本病的预后与意识障碍的程度关系密切,意识障碍出现的越早,意识障碍越重,预后越差。梗死灶周围水肿压迫四脑室或下脑干背部,是造成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
注意调整脱水剂用量,同时进行CT或MRI监测,观察水肿情况及脑室变化,指导治疗。而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病人保守治疗效果差,必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4]。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预后。
[1]施琪嘉译 .椎基底动脉闭塞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2(2):103-107.
[2]赵庆杰,徐晓云,李国忠,等 .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诊断[J].中国急救医学,1996,16(6):41.
[3]王文敏,朱榆红综述 .小脑梗死[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3,20:19.
[4]常书锋,郑鲁,刘华,等 .小脑梗死27例个体化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7,24(9):1 070-1 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