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体会

2010-02-11张永强亓帼斌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6期
关键词:咽鼓管鼓室鼓膜

张永强 亓帼斌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单纯的西药治疗其疗程较长,顽固性的更加难治。我们在临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其疗效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好,疗程短,并且对较难治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有更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患者100例(124耳),男女比例1∶1,年龄最小5岁,最大82岁,主诉均有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纯音测听检查以气导下降为主,在30~40dB,骨导曲线基本在20dB以上,阻抗测听检查鼓室压图为B型或C型。

2 治疗方法

首先应用抗生素、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减轻因水肿、渗出对中耳腔压迫所产生的疼痛,控制疾病的病理发展。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或头孢类静脉输液,加地塞米松,儿童根据体质量,成人10mg,应用3d后递减激素。同时给予中药治疗,处方为:苏叶15g、浮萍10g、泽泻20g、白术10g、石菖蒲10g、菊花15g、葛根15g、皂角刺15g、甘草6g、龙胆草20g、茯苓15g、川芎15g。以10d为一疗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一般一个疗程治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则需要2个疗程以上。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长的患者需要在控制炎症渗出后服用上述方剂1~2个月,同时配合鼓膜按摩及波氏球通气治疗(急性期禁用)。对治疗2个月未能治愈的患者给予鼓膜置管,同时给予上述方剂治疗。

3 疗效判定

124耳治愈106耳,明显好转16耳,2耳无明显改善给予鼓膜置管治疗。急性患者一般经7~12d治愈,慢性患者最长2个月。疼痛一般在治疗3d后消失,耳鸣多在1~2个月消失,听力下降的恢复在以上症状消失后开始。在用药期间未曾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对身体的毒副作用。

4 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学说,包括感染、炎症、咽鼓管功能不良(包括咽鼓管的机械阻塞和咽鼓管功能障碍)。基组织病理学改变是咽鼓管黏膜-软骨膜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黏膜下血管改变。有报道,鼓室黏膜受浸害第1天有组织黏膜的轻度增生,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血管改变不明显,第3天上皮细胞明显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黏膜下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第7天后病变更为严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颞骨、鼓室、黏膜的平均厚度是正常的6.5倍,同时表面的活性物质在发病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降低黏膜表面张力的活性,这种活性剂存在于咽鼓管上皮组织的上部,对维护咽鼓管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多在感冒或在其他诱因下发病,患者的就诊时间多在病理改变7d以上,特别是病理改变超过1个月以上的患者多形成胶耳。

中药方剂中的泽泻、茯苓具有利水渗湿作用,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皂角刺具有活血消肿作用,龙胆草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石菖蒲具有开窍作用,白术、甘草具有补气作用,也可加用苏叶清泻、解表,使其增厚的黏膜及中耳腔内的渗出得到恢复以至正常。

现在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态度明显提高,所以前来就诊的患者多在发病后3~7d,使早期治愈率明显提高,但个别患者,特别是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因为学习或其他原因而忽视了早期治疗,多在听力下降明显后被家长发现或告诉家长,在临床中我们曾遇到过5例病程超过半年的患者,在其他医院要求患者配带助听器,而经过我们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

因此我们的经验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特别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咽鼓管鼓室鼓膜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中耳胆脂瘤术中开放管上隐窝通道的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