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儿童心肌炎20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0-02-11
贵州省黎平县中医院儿科,贵州 黎平 557300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心肌后,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损伤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变性和间质炎性细胞及纤维素渗出的过程。也可引起心内膜、心包及其他脏器炎性变。临床上多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首发症状,部分病例表现为暴发型心肌炎,基层医院多因条件限制而未能确诊,亦因症状轻微未引起重视,常可因治疗不当而导致病情加重,或者可能导致远期心律失常发作。现收集本院两年时间收治住院的20例儿童心肌炎临床诊断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在条件不足的基层医院下,儿童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初步诊断、有效治疗及合理处置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儿童心肌炎临床诊断病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岁(2~14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昆明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病例均达到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病例诊断标准,即心电图明显改变 (ST-T改变、异位心律失常)及心脏扩大并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心肌酶明显升高等,还具备发病一周内有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
1.3 临床表现 20例均前驱症状,其中发热15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呕吐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症状4例;头昏、心悸、面苍、出汗3例。主要心脏阳性体征:心率增快10例,其中3例达200次/分以上,2例闻及奔马律。
1.4 辅助检查 (1)心电图:两个导联以上ST-T改变19例,心动过速10例,其中3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短暂处理后转为窦性心动过速,2例转院。(2)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增高20例,其它因条件限制未作。 (3)其它: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增大2例。
1.5 治疗 均采用门冬钾镁 (5-10ml/日)、维生素C(1-2g/日)、复方丹参注射液 (5-20ml/日)静脉输液治疗,部分发热病例加用青霉素。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17例治愈出院,1例住院3天好转自动出院,2例入院24小时内转院,平均住院8.2天。其中转院1例转院病例于上级医院住院期间死亡,1例出院后1年出现心律失常发作而门诊就诊,心电图提示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刺激咽喉致呕吐反应后缓解。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属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上多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首发症状,部分病例表现为暴发型心肌炎。本组病例均为在基层医院条件下的临床诊断病例,无病毒学依据。起病多以呼吸道及消化道等心外表现为主要首发症状,而以心脏表现首发的3例中2例为重症病例,不及时转有条件医院治疗可危及生命。本组轻症病例无特异性体征,部分可出现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窦性心动过速,而出现异位心律失常、心脏杂音及奔马律等多为重症病例。在不具备病毒学检查的情况下,辅助检查主要依靠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及心肌酶谱检测升高为主,其中心肌酶升高阳性率在本组病例中达到100%,这可能与基层医院条件仅以临床诊断标准为主所致,许多轻症病例由于不做心电图与检测心肌酶而未予诊断,均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门诊治疗。
轻症心肌炎的治疗重在休息,可使用心肌激化、营养心肌、中医中药等治疗,出现心律失常者抗心律失常,出现心功不全予以利尿、强心等治疗,严重病例要及时转有条件的医院抢救,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及时转院,以免延误救治:心衰、肺水肿、休克表现、严重异位心律失常、广泛ST-T改变等。本组病例仅采用最基础的门冬氨酸钾镁、丹参、维生素C及青霉素等药物治疗,配合急性期绝对卧床,均取得良好疗效,简便而经济,适合农村基层医院。
非重症心肌炎表现多样性,症状不典型,治疗简单,在基层医院的条件下,诊治亦不困难,只需在临床接诊中适当注意,对于以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患儿,应考虑到本病之可能,可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测,对于有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升高 (尤其动态检查进行性升高)者,可按上述方案治疗,是简易、便宜而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防止发展为重症心肌炎,另一方面也可防止由于漏诊并不规范治疗而导致心律失常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