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结核误诊4例分析
2010-02-11邓裕辉吴穗初
邓裕辉 吴穗初
广东省四会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内科,广东 四会 526200
由于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结核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人口的流动使结核病感染率近几年又有抬头的倾向,目前在我国,结核病居于所有传染病的第一位。脊柱结核约为全部结核病例的1% ~2%[1]。而胸椎结核在临床上的症状体征表现形式多样化,加上药物的滥用,容易引起误诊,现将近几年遇到的病例临床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例,女2例;年龄20~59岁,平均39.2岁;职工2例,务农2例,农村人口3例;从患者有自觉症状到确诊时间1~2个月余。
1.2 临床表现 本组T36.5℃ ~37.8℃。背痛2例,腰痛2例,下肢麻木1例,双胁痛1例,后胸痛1例;大便秘结3天1例,小便短小1天1例;脊柱胸段局部压痛3例,叩击痛2例,肿胀2例,后凸畸形1例,单侧7、8后肋处压痛1例;辅助检查:SR分别35、38、50、66 mm/h,胸椎 X线照片提示:胸椎旁冷性脓肿形成4例,脊柱胸段弯曲度改变 (后凸畸形)1例,病变椎体T62例,T5、T7(基本破坏)、T8各1例;病例均无自觉发热、盗汗及咳嗽症状。
1.3 误诊情况 本组患者的误诊时间l~2个月余,外院对患者作胸部X线照片检查无阳性X线征及血常规检查提示无阳性发现,腰椎X线照片检查提示:“腰椎退行性变”;分别被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腰肌劳损”、“腰椎肥大”及“坐骨神经痛”等病,由于患者没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症状如消瘦、盗汗、潮热和食欲减退等,容易引起临床医师忽视而误诊。
1.4 方法 医师接诊后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作仔细检查(重点局部检查),及作相关辅助检查如:胸椎X线照片、血沉降率等。并分析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
2 结果
患者以青壮 (中)年人为主,3/4为农村人口,局部表现为背痛、腰痛、胁痛及肋间神经痛症状,发生病变的椎体以胸椎中段 (T5~T8)为主,没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临床症状表现,肺部未发现有结核病灶,SR检查都呈现超标(35mm~66mm/h)。病例经外科及结核病专科治疗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医师不要局限于主诉,要有全面诊断观点,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分析如下:①客观因素:采集的病史资料与事实有误,患者对疼痛性质、病情的表达和描述不清,将医师引入“歧途”;疾病的个体差异,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医师难以作出判断;由于药物滥用 (患者自服药或医师对症用药)而掩盖了病情。②主观因素:医师的相关知识不足,诊断学理论不够;思路局限,或因自身专业所限,思维只在熟悉的领域;对辅助检查适应症的分寸掌握不够,只满足于一般检查发现,没有进一步查因。③医师对患者负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还需加强,这是作出正确诊断和减少误诊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3.2 误诊预防 本组病例特点:青壮 (中)年人,3/4为农村人口,胸椎中段 (T5~T8)病变,出现脊髓压迫症表现为背痛、腰痛、胁痛及肋间神经痛,没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肺部无结核病灶。
近几年的结核病疫情趋势,结核病患病率逐年下降,肺结核患病率比肺外结核下降得快,并且肺外结核在全部结核中占比重有所增加[2]。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发病率最高约占骨结核的半数病例,胸椎结核的好发部位是第10~12椎体。脊柱结核以儿童和青年好发,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高峰,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和病变椎体与一般不同,为青壮年,均是胸椎中段结核,应该引起关注。
临床上初期提示结核性脊椎炎的主要症状有二:背部疼痛和肌肉痉挛[3]。脊髓压迫症的神经根刺激征是最常见与最早发生的症状,早期表现为背痛、胁痛、腰痛及放射性痛。如出现脊髓压迫症应考虑:结核性脊椎炎、脊髓蛛网膜炎、椎管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硬膜外血肿、椎间盘脱出和脊柱骨折等[4]。还应与胸椎根性神经痛鉴别,后者叩击病椎处,可引起相应区段的区域自发性痛[5]。
脊柱结核可破坏椎体引起急性压迫性脊髓横贯性损害,脊柱压痛,椎管阻塞,脊柱X线平片、CT、或MRI可发现骨质破坏及脊柱结核伴发的椎旁脓肿[6]。脊柱结核的驼背、冷性脓肿与脊髓压迫症等典型三联症并非经常有之[7]。本组1例有三联症。
该病的最简单确诊方法是脊柱X线照片检查,一般胸部后前位X线照片是很难发现T5~T12的病变,要求临床医师、放射医师对结核病,特别是胸椎结核,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为早日控制结核病而努力。
[1]管波清,吴启秋,林羽.儿童胸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8):571-578.
[2]张光铂,吴启秋,关华,等.脊柱结核病学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
[3]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3-824.
[4]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9.
[5]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 [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24-326.
[6]郭涛,杨军.内科急危综合征 (症) [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84-186.
[7]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