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治疗便秘32例
2010-02-11董家科
董家科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体检部,361021)
便秘是成年人群中常见的病症。笔者前些年工作于基层卫生单位,曾采用皮内针治疗便秘,给患者解除了痛苦,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共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便秘时间最长 15天,最短6天。所有患者中有7例患痔疮(5例为外痔,2例为混合痔),2例有轻度肛裂。余无其他特殊病症。
治疗方法
取穴:先确定左侧大横穴(脐中旁开4寸,腹直肌外侧)位置,治疗穴为左侧腹结穴(大横穴下1寸3分即是)。
操作:患者去枕平躺于诊断床上,双下肢弓起,使腹部处于轻度松弛状态,找到左侧腹结穴,常规消毒,用镊子夹住皮内针(针为3号大小),左手拇、食二指在穴位两侧绷紧皮肤,将皮内针的针尖向脊椎方向以入角30°左右刺入。限于皮内不得深入皮下。先把针尖刺入少许,用手压迫针柄附近,则针尖翘起,继续刺入1/2,手压针柄以针尖不再翘起为恰好。然后用胶布固定。可持续埋10余日。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有效:患者在埋针2~24h后,开始排便;无效:埋针后24h后仍无排便。
治疗结果:32例患者,29例于埋针后24h内排便,3例患者24h后仍无排便。总有效率90.6%。
典型病例
患者,男,67岁,便秘15天。其间患者曾多次服用牛黄解毒片无效,在子女的陪同下就诊于当地医院,行灌肠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由于长期便秘,不敢正常饮食,只吃少许流质或喝水充饥。就诊时情绪焦躁,神态委顿,不喜言语。察其肛周,未见痔疮或肛裂等肛肠疾患。嘱其平卧诊疗床行左腹结埋藏皮内针,并嘱其平躺观察有无不适。约1.5h左右,患者始觉便意,继行解便。观其神色,如释重负,嘱其暂留皮针,后欣然而去。
体会
便秘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内经》对“大便难”的病理及诊断治疗提出了指导性原则,主张治疗便秘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中医还认为便秘一症虽在大肠,但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皆有密切关系,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如《济生方》说:“《素问》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平居之人,五脏之气,贵乎于顺,阴阳二气贵乎不偏,然后精液流通,肠胃易润,则传送如经矣。摄养乘理,三焦气涩,运掉不行,于是乎结于肠胃之间,遂成五秘之患。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总之,便秘无外阴阳失调、脏腑不和、运化失常、情志失调以及肛肠疾患。然而绝大多数患者不知其理,为求排便爽快,常自服大黄、番泻叶、牵牛子之类;医者应付通便,亦常嘱患者服麻仁丸、牛黄解毒片、清宁丸之类,久而久之不服泻药不能排便。殊不知苦寒泻剂最易伤人中气,损耗津液,使中气伤而肠道蠕动减弱,津液耗而失蠕润滑利致越泻越秘,成为泻剂依赖性便秘。皮针埋藏是一种较古老的治疗方法,今人用之者较少,主要因其操作烦琐,且埋针后患者活动受限。但左侧腹结穴埋针,能刺激乙状结肠蠕动,促进排便。且避免了上述传统治疗误区,能解患者(尤其长久便秘者)“燃眉之急”,且效果立竿见影。此法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那些地处偏远、医疗条件有限的地区,此法安全可靠,行之有效,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