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

2010-02-11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10期
关键词:心身疾病五脏情志

陈 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

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它是一组症候群。心身疾病在人类出现时就存在的,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尚处于低层次的追求生存的本能阶段,心身疾病表现并不突出。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提高。

西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增长,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普遍出现快节奏,压力和竞争带来的各种情绪反应,如紧张、焦虑、恐惧甚至抑郁。人类大脑中调节情绪的中枢是网状结构和下丘脑。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五羟色胺等物质是维持大脑皮层的警觉、兴趣、喜悦和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性的重要递质。这些递质的缺乏就会引起焦虑、抑郁及植物神经活动的异常;而人的性格、行为因素与这些神经递质水平及受体的敏感性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情绪的产生本来是人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如果这种反应变得过分强烈而持久,就可以通过主管情绪的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影响到下丘脑和垂体的神经体液中枢,并通过植物神经的过度反应而产生多系统的躯体症状,引起病理性改变,而产生心身疾病。

对心身疾病的诊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临床上高度怀疑心身疾病的患者首先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所产生的症状。

2.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无法用经典医学模式来诊断和解释的多系统临床症状。

3.有社会心理学诱发因素,即症状发生前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无法摆脱的不愉快情绪,情志障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压力中。

4.患者具有抑郁症或焦虑的某些表现。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失眠早醒、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差、焦虑不安、自信心下降,精神极度痛苦而悲观消极。其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持续性疲乏、精神减退,而失眠早醒往往是此类疾病的特征症状之一。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中医学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心、身的概念。如“形神相即”、“形神合一”。中医运用五行学说把人体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五脏气血的盛衰可引起情绪的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情志失调也能直接伤及五脏,如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这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感反应,只有在过度兴奋或抑郁时,才会伤及五脏,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产生种种疾病,这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

心身疾病与消化系统病

心身疾病可引起多个系统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尤为常见,临床上我们经常能够遇到,因为生气感到咽中堵闷,像有东西上不来下不去,这是食道功能障碍产生的“梅核气”。因为紧张、焦虑可引起胃肠痉挛而产生腹痛、腹泻。比如生气后可以胃痛,考试等精神紧张时可出现腹痛、泄泻。司机等长期从事精神紧张性工作的人,可以诱发消化性溃疡活动和出血,这是因为消化系统的平滑肌和消化腺的分泌均受迷走神经调节,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就可以产生许多消化系统的疾病。如食道、胃、肠的各种动力障碍所表现出来的食道源性胸痛、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

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活动是体内脏腑气血协调的反应,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体,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良好的作用。正是“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反之,消极的情志是脏腑气血功能异常而产生的外观变化。而这些异常的情志变化又可使人体产生疾病。

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第一应强调心理认知治疗。鼓励病人倾吐内心痛苦,设身处地理解病人的情感,解除其对自身症状的担忧和焦虑。对不愉快的情绪采取遗忘、转移、投射等方法进行疏泄。第二,放松治疗。采取多种措施来放松情绪,如健身运动、音乐欣赏、娱乐活动、体操、拳术和气功等。第三,对症治疗。对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的病人,可给予胃肠动力药、解痉药、调节胃肠菌群药和抑酸药等对症治疗。第四,中药治疗。养身调神,重在调理气机,补养气血,协调脏腑,扶正宁神。第五,西医抗抑郁治疗。一般2~4周起效,有效后不可过早停药,以防复发。若配合中药治疗,则起效快而疗效更佳。

猜你喜欢

心身疾病五脏情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您了解心身疾病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身疾病的探索
现阶段心身疾病诊断及防治研究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