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胆泻肝汤化裁异病同治临床举隅

2010-02-11吴朝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6期
关键词:诸症龙胆草木通

吴朝华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龙胆泻肝汤化裁异病同治临床举隅

吴朝华

异病同治 龙胆泻肝汤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龙胆泻肝汤为治疗肝胆实火、湿热下注的经典处方,方出《医方集解》。笔者在临证中,根据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基本法则,应用龙胆泻肝汤化裁治疗病机同属肝胆实火、湿热蕴结之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兹举案如下。

1 眩晕

张某,女性,48岁,2008年4月21日就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嗜食辛辣,近日因工作压力大与同事发生口角,随即出现眩晕,头胀眼胀,血压155/95mmHg,自服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血塞通等,疗效不佳。就诊时诉头晕头胀1周,眼胀,胁肋胀满不舒,口苦,心烦,睡眠差,耳鸣,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细。辨证属肝经实热扰乱清窍。治宜清肝泻火。予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15g,黄芩15g,栀子20g,柴胡12g,车前子12g,泽泻 15g,木通 12g,生地黄 15g,当归尾 15g,夏枯草 30g,决明子 30g,白芍 15g,枳壳 12g,厚朴 12g,钩藤 15g,生大黄 9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服。服药2剂后病情好转,头晕眼胀、胁肋不舒等诸症大减,血压140/88mmHg,上方去厚朴、大黄,加丹参15g,天麻12g。继服4剂,诸症消失,血压138/85 mmHg。嘱调情志,节饮食,低盐低脂,适量运动。随访半年,血压维持在133/82~135/88mmHg之间。

按:该患者性情急躁,嗜辛辣,极易滋生实热,每遇小事而大动肝火,其症状为一派肝经实热之征。肝气不舒,火热上扰,则头晕头胀、胁肋不舒、心烦耳鸣诸症齐现。采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加白芍、枳壳、厚朴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奏清泻肝热、调和气机、平衡阴阳之效。

2 内伤发热

刘某,女性,38岁,2009年5月12日就诊。患者自觉发热心烦两月余,发热以午后及夜间为甚,每随情绪好坏而起伏,症见手足心热,时有汗出,胸胁闷胀,烦躁易怒,面红口苦,纳差,大便黏滞,小便黄,月经紊乱,色鲜红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发热时体温为37.5~38.0℃。经X片等相关检查排除结核病。辨证为肝胆湿热。治以清肝泻热。予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 15g,黄芩 15g,栀子 20g,泽泻 15g,车前子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2g,柴胡 12g,木通 12g,青蒿 12g,鳖甲 12g,知母 12g,枳壳12g,厚朴12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服。服药3剂后,发热心烦大减,效不更方,加黄连12g,续服6剂热退汗止,诸症皆除。

按:午后及夜间发热多见于阴虚火旺之证,即骨蒸潮热。然本病实为肝胆湿热郁滞,郁热伤阴,故呈现午后潮热之象,其发热乃郁热伤阴所致。而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受湿热之困,亦每于夜间发热,而至午夜更甚。湿热黏滞,缠绵难解,故病程绵绵不愈。肝郁不疏,郁久化火,灼伤津液,而现胸胁闷胀,烦躁易怒,手足心热,月经不调。其病本在肝胆湿热,当以清肝泻热为主。采用龙胆泻肝汤清泻湿热,加青蒿、鳖甲、知母以滋阴清热,枳壳、厚朴以疏肝理气解郁,共呈清肝泻热、理气育阴之功。

3 带状疱疹

高某,女性,51岁,2008年7月6日就诊。患者因罹患带状疱疹3周,经西医治疗无明显好转而前来就诊。3周前,患者晨起后自觉头痛、鼻塞、恶风,自服散利痛未缓解,2d后左耳后出现疱疹,痒痛难忍,继则向左侧头面部漫延,予干扰素、阿昔洛韦、聚肌疱、英太青、维生素B1等治疗无明显好转。就诊时症见左耳前后及左侧额颞、发际成片状疱疹,疱疹周围皮肤发红,诉头痛如刺,鼻塞,心烦口苦,胸胁闷胀,口淡无味,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邪热浸淫,肝胆郁热。治以清泻肝胆,疏泄郁热。予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15g,黄芩15g,栀子 20g,泽泻 15g,车前子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2g,柴胡12g,木通 12g,川芎 15g,防风 12g,荆芥 12g,白芷 12g,细辛 6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服。另用药渣煎水进行局部湿敷。服药3剂后疼痛减轻,心烦口苦、胸胁闷胀好转;再服4剂后开始结痂,局部皮肤颜色变浅,疼痛大减;继用4剂而痊愈。

按: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疱疹病毒平时潜伏于神经细胞,在免疫力下降时发病。中医谓之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西医以抗病毒、干扰素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病程常常迁延难愈。患者虽病位在头面部,但其症状实为湿热困扰,肝胆不疏所致,故施以清肝泻胆之龙胆泻肝汤,直折其势;助以川芎、荆防、白芷、细辛等宣泄之品,以透邪外出,故收效明显。

4 阳痿

何某,男性,34岁。2007年9月25日就诊。患者就诊前3个月离异,其后交女友而房事不能。就诊时诉阴茎勃而不坚,难以完成房事,头昏头胀,口苦,咽干而不欲饮,睡眠差,阴部潮湿,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辨证为肝胆湿热下注。治以清化湿热。予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15g,黄芩15g,栀子20g,泽泻15g,车前子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2g,柴胡 12g,木通 12g,知母 12g,黄柏12g,淫羊藿12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服。服3剂后头昏口苦阴部潮湿缓解;继服4剂,述晨间勃起较坚;再服6剂而愈,性事如常。

按:《类证治裁·阳痿》记载“亦有湿热下注,宗筋驰纵而致阳痿者”。前阴为肝经所络,亦为宗筋所会。肝经湿热下注,必致肝筋受累,湿热困顿,宗筋萎软而难司其职。本病舌脉症均为湿热围困肝胆之征,故用龙胆泻肝汤清化湿热,以解宗筋之所累,则诸症当能除焉。

5胁痛

雷某,男性,36岁。2009年12月3日就诊。1d前因饮酒后出现右上腹隐痛不舒,就诊时诉右上腹疼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阵发加剧,向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口苦,恶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温38℃,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B超显示为急性胆囊炎。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属肝胆湿热,阻滞气机。治宜清肝利胆,疏肝理气。予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15g,黄芩15g,栀子20g,泽泻15g,车前子 15g,当归 12g,生地黄 12g,柴胡 12g,木通 12g,白芍15g,枳壳 12g,厚朴 12g,法半夏 12g,生大黄 6g,甘草 3g。每日 1剂,水煎分服。服药2剂后腹痛减轻,发热已退,大便通行,仍诉口微苦,时干呕;上方去大黄,加少许生姜,继服3剂而愈。

按:肝居胁下,胆附于肝,肝胆两经布于胁下,故胁痛之病常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记载“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急性胆囊炎其症状与胁痛之肝胆湿热相同,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条达,肝经失和,胆气郁滞,故胁痛诸症悉见。当予清泄肝胆湿热之龙胆泻肝汤,药对其证,效自显矣。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虽症状体征不同,但只要病机相同,即可用相同的治疗法则进行治疗,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注重运用异病同治理论,加强临床辨证,除繁就简,力求抓住疾病本质,准确辨证,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R289.5

B

1004-745X(2010)06-1047-01

2009-12-11)

猜你喜欢

诸症龙胆草木通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牙龈出血 按摩承浆穴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龙胆草喂猪可提高食欲
龙胆草抗氧化活性和总黄酮含量测定研究
浅谈三叶木通在湖南地区开发的市场前景
论述木通科木通人工栽培的研究概况
杞黄补阴丸治疗绝经前后诸症临床研究
白木通醇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