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2010-02-11叶德志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9期
关键词:败血症万古霉素病原菌

叶德志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人民医院儿科(533900)

新生败血症主要是由于细菌对新生儿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破坏引起的,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繁殖会形成毒素,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感染。这对于新生儿期而言,是伤害性极大的感染性疾病。该症状在临床观察中没有显著的症状,给医师的诊断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减小病死率,现对那坡县人民医院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32例,均为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那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男23例,女9例。胎龄<37周19例(59.38%),≥37周13例(40.63%)。发病时日龄≤7d 9例(28.13%),≥8d 23例(71.87%)。其中脐部感染9例(28.13%)、皮肤感染6例(18.75%)、肠炎3例(9.38%)、肺部感染3例(9.38%)、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6.25%)、原因不明10例(31.25%)。

1.2 临床表现

反应差、嗜睡、少动31例(96.88%),皮肤黄疸26例(81.25%),纳差17例(53.13%),体温异常15例(46.88%),呕吐7例(21.88%),呼吸异常7例(21.88%),血压下降5例(15.63%),腹胀5例(15.63%),皮肤瘀点、瘀斑3例(9.38%),肺出血2例(6.25%),抽搐2例(6.25%),消化道出血1例(3.1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3.13%)。

1.3 实验室检查

WBC<5×109/L者3例,日龄≤3d,WBC>25×109/L 4例;日龄>3d,WBC>20×109/L 7例:PCT<100×109/L者13例;C反应蛋白>100mg/L者5例,总胆红素>200μmo1/L 24例;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l2例(37.5%),大肠埃希菌6例(18.75%),表皮葡萄球菌9例(28.13%),其他细菌5例(15.63%)。在药敏试验中,对万古霉素敏感者为98%,对头孢他啶敏感者为86%,对头孢哌酮敏感者为92%,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者为78.4%,对头孢唑啉者为30.8%,对左氧氟沙星敏感者为52.3%,对红霉素敏感者为30.3%,对青霉素敏感者为30.9%。

2 结 果

对确诊的患儿采取抗生素静脉滴注,在血培养、药敏等检查结束前,需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特点合理选用抗生素。在血培养、药敏试检查结束后需参照具体结果对治疗方式及用药情况作出调整,尤其是对重症感染者实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患儿的免疫能力。对出现休克、脑水肿及酸中毒的患儿需要立刻治疗处理,运用适量的热卡和液体来保持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处于正常状态。32例患者经综合治疗30例治愈,治愈率为93.75%,仅2例死亡,死亡因素为1例肺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 论

3.1 临床特点

由于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病发时没有显著的表现,这给医师的诊断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但若能对患儿的临床表现仔细研究,同样能够掌握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方式。笔者在此次研究后,结合了3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总结了几点特征:①在精神、食欲等方面状态较差,且哭声力度小,反应能力弱;②患儿的体温经常处于非正常状态,主要是体温不升,足月儿在体质良好的情况下也出现发热;③黄疽在患儿中极为普遍;④外周血象自细胞计数不断增大,常见于足月儿,而数早产儿及经常发生粒细胞数量降低;⑤C反应蛋白(CRP)升高较为普遍,这表明CRP升高能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帮助。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需要重视患儿的早期发热、体温异常等情况,并做好入院观察,确定CRP及感染途径[1],为治疗提供依据。

3.2 抗感染治疗

对早期新生败血症患儿采取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较为有效,而高度怀疑败血症患儿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则可结合感染方式与病原菌进行治疗,参照病原菌的耐药性选择正确的抗生素,而在检查结果出来前需做好相应的抗生素调整[2]。此次研究发现万古霉素、头孢哌酮的在敏感性高,不足之处在于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应尽量少用,而第3代头孢菌素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因而可积极采用[3]。在治疗新生败血症时运用到综合疗法需要结合血培养药效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此作为辅助性疗法。若长期使用药物难以发挥预期效果,要想提高治疗效率,避免住院时间过长则应多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3.3 预防措施

在掌握相关传染途径后及时实施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能够防止此病的出现。这就需要做好产前保健工作,对孕妇感染实施治疗,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无菌操作,而难产或羊水问题严重的患者可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样能将引发感染的途径彻底切除。在分娩结束后需要对新生儿的皮肤做好护理,针对出现并发症的产妇需要做好感染观察,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抗菌素。若出现皮肤化脓感染后,可及时采取隔离处理,并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防止出现医源性感染。

综上所言,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较为隐蔽,且其感染的病原菌主要集中为革兰阳性球菌,在早期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抗生素,对病发症状做好处理,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1] 张文辉,王军,张绍关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2):172-174.

[2] 黄明夏.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232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36.

[3] 肖小六.万古霉素联合用药治疗金葡菌肺炎并败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4):100.

猜你喜欢

败血症万古霉素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学探讨
130例万古霉素临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