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病因过犹不及在现代社会因素下的发病关系
2010-02-11宋海英
宋海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浅谈中医病因过犹不及在现代社会因素下的发病关系
宋海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各种疾病的发病多与某方面“太过”,导致“不节”而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并结合多种因素,发现无论阴阳五行、情志、饮食等,在当今社会均是以“太过”为常见。因此,对于中医病因学来说,人们的生活应与外界环境去寻求动态平衡,对于治疗、康复、养生等强调适可而止,淡定自若。
过犹不及 中医病因学 发病
天人中和,其论中庸,过与不致同为不及,互为因果。祖国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思想不仅贯穿历代华夏儿女的政治、经济、道德、处事等诸多环节之中,更影响着中医阐释病因病机学、养生学、治疗学等理论的思维原则。《素问·经脉别论篇》云:“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对人体正常生命状态概括为-阴平阳秘,正常人体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如一方太过就会出现“重阳而伤阴,重阴而伤阳”,故通过调节来到达阴阳调和的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机体等诸多方面。因此,“过犹不及”则成为中医病因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1]。
1 五行太过而致病
五运之气通于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同阴阳一样强调-和谐共生。过犹不及,五行相克,为一行太过而乘克另一行,或某行过于孱弱被太过之行而侮。如肝木喜疏泄,疏泄太过可引起气机逆乱而有肝气亢逆。《素问·玉机真脏云论篇》:“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颠疾。”可见气机逆乱者,上逆则头目眩晕胀痛,横逆则呕吐吞酸,气逆则两肋胀痛。再如,肝木太过,克制于脾而见腹满、下注、肠鸣、四肢困重等[2]。《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故利用泻其“过尤”补其“不及”之法治疗疾病,如《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治其未病,其目的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采用泻肝实脾之法。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可制约肝之太过,反削其制,达到动态平衡,就可防止肝病的发生。再者,心火太过,热邪灼肺,肺金受损而出现肺气上逆而见,咳喘、咯血等。此为,火可塑金,其过化金,平调五行,不过不及,精神乃治,和谐规律。
从现代角度审视其过程,因饮食、工作等社会因素变化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如饮酒偏多而酒精量偏高,使得肝气多逆;喜食膏粱厚味,使得脾胃多痰湿;工作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使得心火旺盛等等。其过者,造成机体调节不及而发病,为人体发病主要原因。
2 情志太过而致疾病
情志致病均可理解为“太过”而发病。轻者因为琐事愁思过度而不思饮食,甚者因为过于激动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50%的心脏病来源情绪变化,冠心病患者并发焦虑症的发生率为71.6%,明显高于一般老年人群的31.6%[3]。情志太过可分为过、突、久、多等。过者,是程度太过,如过怒、过悲、过喜等超越正常情感限度,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突者,突发也,如因为某事突然大悲、大怒、大喜等,如《素问·通评虚实》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久者,是时间持久,某种情绪长期持续而不缓解,如《灵枢·本神》有云:“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多者,为反复的负性心理刺激,如:“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情志致病的特点均为太过,张景岳云:“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五气者,五脏之气也,由五气以生五志”,脏化气、气生志是情志发生的生理环节。如能做到情志无欲无求者,心静自安,病安何来?均是思绪杂念太过而发病,其离不开过、突、久、多等四字。如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云:“五脏化五气,以生五志。用志则伤气,气伤则脏伤”从而引发各脏腑的疾病。
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更加激烈,情志病的发病率亦增高。现代医学的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发病者伴有焦虑者为54.2%,长期的不良情绪还可导致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加速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进程,引发冠状动脉事件[5]。祖国医学历来强调天人合一,早已认识到情志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豁达超脱、乐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保持平衡的心态,凡事过于心而不留于心,达到减少心身疾病的目的。
3 饮食太过而致疾病
祖国医学关于养生饮食最突出的论述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强调一个“节”,《易·颐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此处“节饮食”为节制饮食之义,是为“饮食和德,适节无过”的饮食最高境界[7]。饮食不节过太者,会造成正气的损伤,如暴饮暴食之“暴”,《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可见暴饮暴食可导致胃肠受损,筋脉受伤,气机逆乱,后患无穷。
次者,喜食膏粱厚味之“厚”,如《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过食肥甘厚味,往往会阻碍气机、壅滞脾胃、内生湿热,发生疔疮等疾也。
再者,喜冷热、或喜偏五味等饮食偏食和偏好之“偏”,如《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饮食不可过热、过凉,寻求适中,脾胃才能保持平衡而无偏盛偏衰之弊,邪气无从也。如果偏喜五味中的一种过度,可造成疾病。《素问·五脏生成》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饮食因“不节”、“厚”、“偏”太过者,必有疾病。当今社会条件下,物质充足,以饮食过度者为常见。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做过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城市儿童肥胖率为10%~15%,每年以9.1%的速度递增[8],从此数据就可见一斑。现代社会更需要提倡儒家饮食观-中庸,有节、有度、不厚、不偏,才为饮食健康之根本。
4 过劳而致疾病
过于操劳而致疾病,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如形劳、房劳、心劳等等。《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发越,故气耗矣。”阐明过劳则气喘汗出,喘则内气散越,汗出外气散越,使气耗伤,损害机体。房劳者,损伤先天之本,后天之根,终而气血衰败,引发多病[9]。
心劳是现代众多疾病的主要诱因。《辨证奇闻·虚损门》曰:“思虑无穷,劳其心矣,心劳则血必渐耗,而神无以养,恍恍惚惚,有无定之形,且神宜静不宜动,神动则心更动,心动而血益亏,血亏而神愈动。”如长期脑力劳动久思、久虑、久坐,活动偏少容易引起脾胃气滞,气血郁滞,耗伤心血,五脏失养,故见头晕目眩,失眠易惊,便秘痔疮等。
综上所述,结合社会因素人体发病多是因为机体某种因素偏盛太过,抑制不及而发病。阴阳五行、情志、饮食、体劳等均要注重“有节有度”,不是使人无欲无求、不思上进,而是端正态度,正确衡量自身各方面能力,松弛有度,游刃有余的发挥个人能力。对于中医病因学来说,无论是人们生活与外界环节均要寻求动态平衡,对于治疗、康复、养生强调适可而止,淡定自若,笑然一生。
[1]范薇,杨剑.“生病起于过用”探析[J].中医研究,2001,5(4):6~7.
[2]李汉鑫,吴建红.五运太过的发病及其治疗[J].湖北:中医杂志,1995,17(3):47.
[3]张泽萍,李艳红,张存良,等.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306~307.
[4]雷伶,周路平.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身疾病的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1):102~104.
[5]张丽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配对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38~2539.
[6]王华,何姗湮,陈建男,等.中医情志病研究概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4):554.
[7]贾海骅.中医学“饮食不节”概念内涵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894~895.
[8]翟秀华.儿童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病[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78(1):72.
[9]贾海骅,王仑,赵红霞,等.从宗气论治劳倦的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5):336~337.
R19
A
1674-0742(2010)06(c)-0130-02
201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