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辨证治疗案例举隅
2010-02-11王志祯
王志祯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大量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但以自汗、盗汗为多见,往往发生在疾病过程中,亦常无其它疾病而单独出现,祖国医学认为多因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所致。若辨证治疗恰当,均有较好的疗效。笔者录案数例,报道如下:
1 全身多汗症:
某女,38岁,建筑工人,自诉数月前误服毒药后七窍出血,经救治后脱险,现觉全身冷汗淋漓,动则尤甚,自汗盗汗,心慌气短,恶风恶光,时值炎暑,身裹棉衣,进门时要关电扇,闭门关窗。细察诊治经过,前师多用当归六黄、玉屏风、补中益气之类,效果不显,舌淡红脉濡细,综观其症,属气阴两虚,营卫不和所致。遂用桂枝汤合玉屏风加味:桂枝 10克、白芍 12克、黄芪 15克、白术 10克、防风 10克、生龙骨 15克、生牡蛎 15克、浮小麦 15克、生姜 3片、大枣 5枚,三剂,水煎服。复诊时判若两人,自诉服汤一剂后,冷汗明显减少;再服一剂,恶风减轻,脱掉棉衣;服汤三剂,犹如常人,诸症好转。再拟益气养阴,调理气血,巩固疗效。
按:患者全身多汗症,本属大病之后,气血两伤,笔者受 《伤寒论》桂枝汤证汗出恶风,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份表证”之启发,遂用桂枝汤合玉屏风用之,方用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黄芪、白术益气固表,防风为驱风之润剂,浮小麦止汗,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固涩止汗,生姜、大枣、甘草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因本证无发热,但大汗出,汗出恶风,是气阴不足、津液外泄,营卫不和、汗出伤风所致。当以调和营卫为主,兼以固表止汗。炎暑之季,桂枝亦当可用,药中肯綮,疗效自然满意。
2 头胸多汗症:
某男,47岁,货车司机,三月前右侧肺癌切除术后即行化疗,一疗程后,白细胞减少,不能继续接受化疗。自觉头胸部出冷汗,以头汗为甚,胸以下汗少或无汗,烦躁时头汗更多,时有低热,干咳少痰,头晕目眩,胸闷胸闭,失眠多梦,肢软神疲,饮食不思,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暗红苔薄,脉弦细数。本症头胸多汗、时有低热、口干、目眩,当属正气亏虚,邪入少阳,阳气被郁所致,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8克、黄芩 10克、法夏 10克、西洋参10克、白芍 12克、二冬各 15克、麻黄根 10克、生龙牡各15克、黄芪 15克、白术 10克、大枣 5枚、炙甘草 10克,七剂,每日一付,水煎分三服,另服虫草胶囊、参脉饮。复诊时低热稍退,头胸出汗减少,精神大增。后改用养阴扶正,中西医结合抗癌以治本。
按:头胸部汗出,大多由上焦热盛,邪热迫津,或中焦湿热郁蒸,逼津上越,或元气将脱,虚阳上越引起,本症胸部以上汗出,以头汗为主。伴有低热,是因术后正气亏虚,复感外邪,阳气内郁,逼津外泄所致。正如 《血证论◦出汗》曰:“汗者,气分之水也,血虚则气热,故蒸发其水,而出为汗,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上而为汗,以小柴胡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 “汗为心之液”,“汗者,精气也”,患者汗出过多,体质更虚,急则治标,先投小柴胡汤通阳解郁,方用柴胡、黄芩、法夏疏解阳气之郁滞,西洋参益气养阴,黄芪、白术、大枣健脾益气,白芍敛阴,二冬润肺止咳,佐以麻黄根、生龙牡固涩止汗,炙甘草调和诸药。虫草、参麦养阴扶正,诸药合用,扶正驱邪,枢机得利,则病有转机。
3 手心多汗症:
某男,16岁,学生,手心汗出数年,精神紧张时加重,见握拳时,小鱼际处可有小量水液外滴,伸开时满掌有小水珠,平时握笔写字时手心常汗湿笔本,伴有盗汗,足心出汗,时有头晕,纳差,形体消瘦,除有忧郁焦虑外,否认有其它病史。舌红苔薄,脉细数。证属阴虚内热,逼津外泄所致,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 15克、黄芪 15克、二地各 15克、知母 10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五味子10克、乌梅10克、山茱萸 12克、生龙牡各 15克、炙甘草8克,十剂,水煎服,每日一付,配以针刺,局部取穴劳宫,合谷,鱼际,太渊,后溪,配以曲池,内关,百会,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等穴,平补平泻,留针 30分,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一疗程后,手心汗出见少,饮食增加,后按此法治疗二月有余,手心汗出明显减少,诸症减轻。
按:《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现代医学认为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原发性多汗症病因未明,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手掌、腋下和足底,偶尔发生于头颈部、躯干部和小腿。此证中医认为属阴虚所致,因虚火之症不明显,故用当归六黄时去掉苦寒之三黄,方以当归养血,二地养阴,黄芪益气,白芍敛汗,白术健脾止汗,山茱萸、五味子、乌梅生津敛汗,生龙牡固涩敛汗,知母泻火而不伤阴,甘草调和诸药,加以针刺,手部取穴劳宫、合谷、鱼际,太渊,后溪,配以内关、曲池、百会、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补气和血,疏通经络,调和百脉。因治疗得当,而见手心出汗症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