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紫烟”话备课
2010-02-10郭勇
郭 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诗仙李白所作的《望庐山瀑布》中的千古名句。再备此诗时,以往课堂中学生提出的“什么是紫烟”这个问题又浮现在眼前。翻阅资料,人教版教参解释为:“紫色的云霞”;小学生教材全解说是:“紫色的水汽”。咨询了多个教师,物理教师说:“从科学的角度看,紫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存在,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周态和液态的悬浮粒子,这些粒子对短波的散射比长波强,及紫光波长最强时就能看到,但很难见到”;地理教师说:“褐色的山石,灿烂的阳光,升腾的水汽互为条件产生的色彩”。而大多数教师都认可一个共同的答案,即“紫色的云烟”。庐山上真的有紫色的云烟吗?许多学生都说他们去庐山游玩时问过导游,导游均是说没见过这种紫色的云烟。诗中的紫烟会不会是诗人观察失误呢,还是诗人为赋诗词强说“紫”呢?“紫烟,紫烟”,我的大脑中不禁闪现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句诗。这是我今年去石台县游玩时,导游向我们介绍秋浦河时,吟出《秋浦歌》中的一句,给我印象最深。当时我问导游:“你见过紫烟吗?这里的紫烟与庐山的紫烟一样吗?”导游调侃地说:“这是诗仙李白见到的,我们凡人怎么见得到,我相信如果你们修炼成仙的话,也一定会见到这种紫烟。”回忆当时情境,我不禁一笑。难道紫烟真与神话有密切的关系?这里只是李白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而并非是真实意义的紫色云烟吗?
打开电脑,百度搜索含有“紫烟”的诗句,发现紫烟也并非李白独创,七古《梦境》有:“千朵雪莲凝香露,几枝翠竹生紫烟”;晋代大诗人谢灵运在《拟行路难》中写出:“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芳之紫烟”;隋代诗人江总在《箫史曲》写道:“相期粉红色,飞向紫烟中”。翻阅唐诗大全,我找到王勃的《三月曲水宴得烟字》“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仔细揣摩着这几句诗中的“紫烟”,它们没有庐山那里独特的条件,为什么也会有紫烟呢?我由此推测紫烟并非单纯意义上紫色的云烟。
再读李白其他的诗句也含有紫烟,《古风》里有两句:“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在《元丹丘歌》中“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在《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中也有“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很显然,我读出这些诗句中的紫烟并不是庐山上的紫烟,也说明紫烟不止在庐山出现,那些深山之中缭绕的云雾可能在李白的眼里统统被想象成了紫烟,也许紫烟一词可能就是一个固定词语,含有着某种含义。查查紫烟的出处,乃是《列子仙传》中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紫烟就可能指代祥瑞的云烟、仙境,也许就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和道士对神秘的高空、白云飘飘的深山以及自己仙逝后得道去的地方的代称。
李白虽是文人,但他终身学道,孜孜不倦炼丹,十分向往这种神仙的地方,有时甚至做梦也关涉道教——“余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可见在诗仙李白的眼里,那些深山之中缭绕着的云雾一定是仙人的居所,那些云雾自然也就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乃称之谓“紫烟”。
课备到这儿,我豁然开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紫烟就是诗人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庐山香炉峰的云烟和别处的云烟完全一样,也和我们看见的一样,是白色的,不过在诗人眼里它就是紫烟,他认为那是祥云,那儿有神仙居住,进一步衬托出庐山的景色迷人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在教学时,该适当地向学生讲解一些李白的思想和中国古文化对紫烟的认识,这样会对紫烟有个全方位多元立体的理解。
第二天公开课上,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又问到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探究紫烟,通过文字探究着文化,品悟诗中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水平的学生,同是我一人教的课,却得到了课堂教学的不同效果,这恐怕关键就是备课不同了。由此断言,如果我们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备课这一基本环节上,增大我们消化教材的胃口,每节课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确定三维目标,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好教法,做好学法指导,加足我们站在讲台上的底气,精彩的备课就会成就我们精彩的课堂!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