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文练笔:架起读写之间的七彩桥

2010-02-10沈林强林志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0年11期
关键词:志愿军玻璃文本

沈林强 林志明

“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综合性练习,它兼具语言外化表达和习作内化积累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子,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呢?现撷取于老师部分经典教例,试图从中窥探和梳理出其中的一些特点和策略。

一、仿写迁移,让文笔灵动起来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精彩语段,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咀嚼涵泳,同时还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仿写迁移。

《白杨》教学片断:

师:书上要求我们用上“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对我们来说,这太容易了。我们来个“造段”怎么样?

生:(跃跃欲试)好!

师:写什么呢?就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咱们就称他为“杨叔叔”。杨叔叔也许是位军人,也许是位工人,也许是位大学生,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新疆,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边疆……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上这两组关联词,夸一夸杨叔叔!

(生写话,随后交流。)

生:杨叔叔大学毕业的时候,对校长说:“我是祖国的儿子,哪儿需要我,我就到哪儿去。(师插话:两个“哪儿”用上去了,用得很准。再加上一句“现在新疆需要人,请让我到新疆去吧!”)杨叔叔来到新疆搞科研工作。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坚持搞实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他还把两个孩子接到新疆,希望他们也能扎根边疆,把第二故乡建设得更好。

师:你写得好,读得也好!光从“第二故乡”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你对这篇课文已经理解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通过“造段”练习,不仅使学生顺利完成了对两组关联词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练笔,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二、想象补白,让文本厚重起来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各种“空白点”。这些“空白点”不仅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也为课堂练笔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中言而未尽之处,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品味语言的基础上,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发展的方向,对情节展开想象补白,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发现和构建。

《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现在。大家分成三组,第一组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不好?

(生既惊诧,又兴奋。)

师:现在,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

(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再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意思来写。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所以,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

(生写。)

上例中,于老师充分利用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向志愿军告别时说的话,从而巧妙地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这一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也更为立体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三、倾吐心语,让情感涌动起来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充溢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营造氛围,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练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回过头来再读第一自然段,请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个损失,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师:对,这是我们的国耻。同学们,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军舰,不远万里开到中国来;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枪弹,屠杀中国人;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纸,逼着清政府在上面签订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后都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说,对别人说,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先想一想,然后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自由写话,随后交流。)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来自霸权主义国家的侵略。还来自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把祖国建设得强大起来吧!

生:圆明园的毁灭已无法挽回。但是,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把祖国建设好,让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圆明圆作为一根鞭子,鞭策我们前进吧!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体验与理解后,于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倾吐内心的感悟。因为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所以此时的写话就好像给学生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人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样的练笔,集读写训练与情感熏陶于一体,真正做到了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四、转换角色,让思想流淌起来

每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写作角度。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展开练笔,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默读课文。)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师在黑板上写下“自述”两字。)“自述”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当然,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

上例中,于老师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课文并明白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巧妙地引导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写"XX玻璃自述”。这一练笔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一改以往说明文教学刻板枯燥的面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一举数得。

五、还原意象,让人物鲜活起来

课文中有些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体悟词语的情味,充分挖掘词语的意蕴,通过练笔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使之成为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好后,教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然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只一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在这个片断中,于老师通过还原词语意象的手法,引导学生给黄包车夫“画像”,使本来相对静止的“饱经风霜”一词顿时被激活。这一练笔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黄包车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受和对他所处时代背景的体认,而且“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也被深深地嵌入到了学生的心灵,成了他们“活的库存”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王颖

猜你喜欢

志愿军玻璃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