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文化节的开发与实施

2010-02-10邱常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节民族课程

邱常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常态工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也发现在学校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即寻找、建设一种在价值观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均有所革新的课程实施样态。笔者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以主题文化节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有益探索,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更具价值和意义。

一、主题文化节实施样态

主题文化节是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集中,灵活使用,适当增加”的原则,以某一核心问题为基点而进行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内容及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对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联系,将各部门学年(学期)的相关工作统筹安排,并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一般一个月)进行实施和开发,并依此而结成的一种独立性、综合性的教学样态。

例如我们将09年12月确定为“民族文化节”后,学校就按主题阅读文化、主题活动文化、主题教学文化和主题环境文化四个版块进行总体设计,充分挖掘活动主题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中的“相似块”,包括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实现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活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方面的综合,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综合”和“实践”起来。

二、主题文化节实施策略

1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主题可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来规划,可以根据社会热点、教育难点、学校工作重点、学校特色亮点等来确定。从校长到班子成员,从各部门负责人到段主任、学科教研组长都要参与大主题的商讨、确定。如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北仑建区25周年,在这样特殊的历史年份,为了使学生在本地能深刻体验到我们56个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体会到56个民族一家亲,让学生体验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北仑民间艺术,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学校确定了“民族文化节”这个大主题。

大主题确定后,便需要主题的年级化、班級化。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指导,让接下来的活动主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民族文化节”为例,围绕着这一主题,生成了民族文化之源、民族艺术、北仑民间艺术、民族工业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分别由三到六年级学生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又生成了新的活动主题、研究主题。以“民族文化之源”为例,在选题指导课上学生自主生成了“探秘少数民族的来历”、“别样的民族传统节日”、“婚姻习俗的学问”、“饮酒的文化”、“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民族工业中”的“走近吉利”为例,更是生成了“小汽车也有大安全”、“吉利汽车在北仑选址大揭密”、“开拓创新的吉利英才”、“金融危机影响下吉利汽车的年生产与销售量的比较”、“从帝豪EC718看吉利汽车命名的学问”、“人们心中的吉利汽车市场调查”、“色彩缤纷的吉利汽车”、“‘吉利国车自强之路的启示”、“吉利远景的环保与节能”、“吉利汽车的生产工艺”、“小徽标大含义”等活动主题、研究课题。

2主题版块开发。纵向成经横向成纬

主题文化节的有效实施需要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围绕着主题阅读文化、主题活动文化、主题教学文化和主题环境文化四个版块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开发。以“民族文化节”为例,(1)主题阅读文化版块:由教科研训一体化文化研发中心、语文教研组、阳光联盟新家长学校具体负责指导和开发,内容为学生阅读和亲子阅读书目推荐(绘本阅读及文字书),各班结合本班实际,选择书籍,利用德育综合课在班级内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引发探究实践,为后继探究作基础性铺垫。(2)主题系列活动文化:主要由和谐共建理事会、阳光联盟新家长学校、淮河小学德育(综合实践)文化开发指导中心负责。走出书本,对广泛调查后形成问题的聚焦,深入探究活动。其中科技组负责自制“民族玩具”活动的指导,音乐组负责自制“民族乐器”活动的指导,美术组负责现场纸盘画和民族服饰制作活动的指导,动漫组负责民族精神动漫作品的指导,体育组负责民族舞蹈齐表演活动的指导,数学组、英语组负责感恩迎新民族文化“校园庙会”的策划指导,综合实践组负责民族文化小调查活动的指导,工会、德育处负责民族大团结——感恩迎新一台戏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指导。在本次活动上,我们通过校园庙会的形式进行最后的成果展示,“民族文化进校园,感恩迎新逛庙会”的标语矗立在教学楼中间,学生们穿着各种民族节日盛装端坐两边。随着《欢天喜地闹龙灯》的表演拉开了“民族大团结”感恩迎新一台戏的序幕。朝鲜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各民族的节目以动人的旋律、迷人的风俗,为广大师生演绎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画卷。星阳村老爷爷、老奶奶带来的八仙、大头和尚,宁波钢铁公司带来的越剧,北仑边检站官兵表演的军体拳给演出增色不少。演出在民族舞蹈《爱我中华》中落下帷幕。演出结束后,偌大的校园转瞬间变成了“庙会”。民族风味小吃一条街、民族服饰礼品一条街、民族杂耍一条街、民族文化跳蚤市场、民族休闲文化长廊等各具主题的活动场所里市肆林立,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第一次在学校里赶庙会的同学们格外兴奋,他们通过手里平时努力得到的“阳光币”,换购各式小吃、各种小玩具,亲身感受民俗、民风,体会民族精神文化。(3)学科教学主题文化:由教科研训一体化文化研发中心、各教研组负责。围绕学校的主题大单元“民族文化节”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教研“开放周活动”。课堂内的各学科教学都围绕“民族文化”展开,课外的实践活动也同样与“民族文化”有关,主题由各教研组自行商定。如语文组主题是民族精神植根心田,数学组围绕民族精神进行教学渗透,英语组则用西方用餐文化和民族企业的交流来展示。(4)主题环境文化:主要由总务处、美术组负责指导完成艺术橱窗展示学生作品,以及柱子文化、墙面文化的设计制作。如此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主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会因为“主题”而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体验,教师会因为“主题”而对课程有更好的开发。

3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充分挖掘本土特色

“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

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以实现整体的最大功能和最大效益。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

社区作为独立、稳定的活动场所,资源丰富又各具特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实践场所,还能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优质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校本开发的优势所在。为此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周围的社区资源,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立足点和实践内容。如学生对于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等印象不深刻,为更好地体验民族服饰文化、民族舞蹈艺术,在“民族文化节”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就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活动:参观民族文化馆,采访芝兰社区中的12个少数民族居民,观看街道、社区组织的“民族风藏羌情”少数民族晚会。特别是当学生采访少数民族居民后了解到这些少数民族及外来务工人员并非人人都生活美满,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的甚至到了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边缘,为此,区政府、街道、社区组织这些少数民族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参加“民族風藏羌情”等活动,让他们感受第二故乡的温暖,并给予演出经费上的大力资助,帮助各个民族在我们北仑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繁荣进步”。这样的深入调查更是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这种民族的融合,体现了自强不息、共享共建等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体验北仑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更是通过网络检索、查找资源、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到北仑民间表演艺术从形式上可分为风俗舞(如穿山造趺、白峰大渡河跳蚤会、后所大补缸等)、龙舞(主要是九节布龙)、狮舞(如狮象窜)和灯舞(马灯舞和车子灯舞),在这些项目中,不乏具有较高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精彩项目,比如造趺等。为了更深人地体验,课题组成员还专门走村窜户,了解北仑民间艺术的灿烂,调查北仑民间艺术的现状。

这种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的做法不仅扩大了教育活动的范围,也为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

4创建阳光机制。关注体验过程

评价是课程的难点。通过解读“阳光”温暖、明亮、多彩、没有穷尽、公平公正的特质,我们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注重课堂内外、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独创了“阳光七彩卡”,分为红色德育卡、绿色学习卡、黄色体育卡、蓝色美育卡、白色体验卡、紫色心理卡和代表最高荣誉的“七彩阳光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单类卡各1张即可获得更高层次的“七彩阳光卡”。凡获得的卡都可以兑换成“阳光币”,在主题文化节展示活动中及其他活动中尽情体验相关活动项目,参加相应的活动,并在学期末由学校少先队根据七彩阳光卡的累积量评出“阳光好市民”。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以“智育”定“优劣”的评价思维,将德、智、体、美各种学科地位平等化,使学生的成就表现不局限在学业方面,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墙”,去体验、发现“围墙”外更精彩的生活世界,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更全面的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要求每位教师在期末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并进行课例展示,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予以落实,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并擅长该案例主题的指导,同时形成了“三同六步”反思型校本教研活动。“三同”,即同年级、同学科、同教材,整个教研活动过程分为“选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定课”“六步”。它与一般的教研活动在价值指向上有明显的区别,它关注的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注重加强“五次行动、五度反思”教研环节,不断增长教师的专业智慧。

5形成课程案例,增长专业智慧

主题文化节活动后每位教师都要形成一个课程案例,以便于指导教师对今后活动的二度实施和开发。案例内容可以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标、主题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年级、活动任务、活动准备、活动具体实施过程(确定主题、实施阶段、课题总结、成果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活动反思,还应包括附件:典型课例、活动照片、活动评价表表格、文本(计划、问卷调查表、访谈记录)、学生成果、活动体会(学生、教师、家长体会)及媒体报道。迫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压力”,课程指导教师必须着力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内容,而且还要配合综合实践活动所开展的“主题”教育,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行为。实施这样的主题文化节,几乎全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参与了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同时,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样态促成了他们的两个转变,一是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二是从以试卷评价为主转向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也因此提高了学习、工作的兴趣和效率。

“主题文化节”的开发与实践是教师专业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积极参与、深入钻研、合作互助、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智慧。如今学校一学期一主题,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更有价值引领的丰富活动中整体地考虑学校工作、班级工作,整体考虑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可能性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努力实现各个部分的优化组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有效结合,形成整体合力,成为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工程及课程开发体系;使学校的发展更具可能性。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文化节民族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MINORITY REPORT
中国文化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