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增值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2010-02-10蕊,聂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评价学校教育

郭 蕊,聂 威

(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学生的分数,一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总是将学生的中考、高考或者平时的某一次测验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方式势必影响学业成绩较差学生争取进步的信心,导致“差生”永远是“差生”,而培养“差生”的学校和教师永远是教学质量不高的。新课改主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的每一次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增值评价在我国教育评价领域中的发展,符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要求,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提高的功能。

这里我们引入“增值”的概念[1],主要是比较学生学业成绩的逐年增进的情况,可以用来评价学校、教师或者学生。增值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教育结果,而是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进步情况,使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测定学生的进步情况,从而改进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

一、国内外关于增值评价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增值”这一概念的应用最初源于香港,1996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提出了这个概念。他们认为所谓“增值”,就是在评价教育质量中将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水平也一并考虑,用以比较学生入学时与接受学校教育后成绩增进的幅度[1]。近几年来,增值评价越来越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但由于测量中需要的精确度很高,方法尚在研究当中,因此它的实际应用仍属罕见,主要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其内涵的确定和意义的探讨。

针对增值评价在学校效能评价和教师评价中的应用,国内进行了很多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也总结了很多测量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最先开始了对增值评价的关注与研究,李健宁博士在他的文章[2]中分析了在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中引入“增值”概念的意义与作用,讨论了协方差分析法与齐次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的理论依据和计算程序,并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2005年,由李茂编译的文献 [3]中,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增值评价的源起和操作情况,并探讨了实施增值评估法的条件、方法及优势。文献 [4、5]将增值评价法应用于教师的评价,通过国内外对增值评价法的应用与推广得出自己对这种评价方法的利弊分析。文献 [6]介绍了在学校效能研究领域中应用多层模型的方法。文献 [7-9]将增值法运用于评价学校的效能,其中文献 [7]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多层线性模型,设计回归方程,运用多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增值评价结果与高考分数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提高学生进步幅度方面,不同学校间存在明显差异;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于创新学校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国外,最初的增值评价应用于学校效能的评价,以“科尔曼报告”为起点,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英国于1992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学校增值评价实践的试点工作,2002年在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学校增值评价模式。通过推行增值评价,有效地遏制了学校对生源的争夺,激励了落后学校从增值走向发展,推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10]。美国田纳西州首先把增值评价法用于教师评价。1984年,美国田纳西大学的两位统计学家威廉·桑德斯和罗伯特·麦克莱恩发表论文,提出了采用学生成绩数据来评价教师的增值评价法。因此,增值评价法也被称为桑德斯模式或田纳西增值评价系统[4]。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评价方法便在田纳西州使用,借助田纳西增值评价系统评价学校系统、学校、教师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增长的有效性。每年对3~8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数学等多个主要科目进行统考,以学生的统考成绩为基础,制作出反映该州公立学校系统各学区、学校及教师的学生学业进步的年度报告,显示每个教师负责科目所有学生的学业增益情况。通过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增值评价法能让人们看到学校、教师给所负责的学生带来的学业进步[9]。1991年,田纳西州通过了《教育改进法》,增值评价法作为一种教师评价方法被正式作为田纳西州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4]。

二、增值评价的内涵界定

“增值评价”是英、美国家进行学校效能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有关评估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我国的相关研究文献中也有所涉及。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

国内关于“增值”和“增值评价”的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

对于增值,第一种定义是一定时期内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或一定时期内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11];第二种定义是指学生入学时与接受学校教育后成绩增进的幅度,可正可负[5];还有一种定义是增值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用于测量学生智力发展状况的学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方面,还应包括实践操作等动作技能方面的量化评价、通过创设情境等进行情感态度方面的量化评价、通过器械测量进行生理方面的量化评价等[5]。

基于这些对增值的定义,对于增值评价的定义和应用也不尽相同。

一种是将增值评价应用于学校效能的评价中,认为增值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评价依据,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技术,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诸多相关因素中分解出来,特别强调控制生源因素对学生最终学习质量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净”影响的评价[10]。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在文[8]中也提到增值评价是以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预期成绩的增值为教育评价标准,用来判定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一种绿色升学率理念下的发展性学校评价模式。这一定义把增值评价归为一种发展性学校评价模式,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增值评价应该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值评价在我国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的学者将增值看作是学生入学前后的成绩增进幅度,并将增值评价定义为一种教师评价方法。他们认为,“增值”就是评价时将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水平也一并考虑,用以比较入学时与接受学校教育后成绩增进的幅度。而增值评价法是一种借助计算机系统和统计程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 (即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作出判断的教师评价方法[4-5]。增值评价法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师评价方法。

还有一类学者将以上两种综合起来,认为增值评价是以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为教育评价标准,用来判定教师、学校对学生学业成长的影响[9]。学生入学时和毕业时的水平差异,或者说学生在校期间的变化情况,大部分可以归因于学校教育。学生变化的程度也就是“增值”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学校或教师的教育效能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增值评价关注的是发展的过程,不论是作为教师评价,还是作为学校评价的一种方式,评价的结果是较为可靠的。

综上所述,教育评价领域中的“增值”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增长的价值,包括智力、情感、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增长的价值的幅度即为增值的大小,而增值的大小主要由这段时期内的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所影响。当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对学生价值的增长起推进作用时,产生正增值;当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使学生退步时,产生的增值称为负增值。学生的智力、情感、实践能力很难量化,但可以通过他某一科目的学业成绩来反映,因此,我们可以狭义地定义“增值”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增长。增值评价是借助一定的计算机系统及统计软件,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学校教育或者教师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幅度的大小,来评定学校、教师或者学生的评价方法。

三、增值评价和以某次成绩所作评价的比较分析

为了能够简单明了地分析出以某次成绩的排名作出的评价和以成绩增值排名作出的评价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这里选取了小样本分析。表1中的Z1、Z2、Z3是我们从某中学某班中随机抽取的20名学生的连续三次数学月考成绩,这里已经转换成了标准分数。C21为第二次考试成绩相对于第一次考试成绩的增值,C32为第三次考试成绩相对于第二次考试成绩的增值,C31为第三次考试成绩相对于第一次考试成绩的增值。下面分别按Z2、Z3、C21、C32、C31将学生进行排名,得到结果:

1.按实际考试成绩排名,第二次考试和第三次考试的名次相差不多,其中有6名学生的名次维持不变;

2.按增值分数排名与按实际分数排名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3.按实际分数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生在按增值分数排名中往往靠后,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较小。

表1 某次成绩的排名和成绩增值排名对比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以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排名作出的对学生的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初始能力水平,而且忽视了学生的进步过程,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以增值分数作排名得出的对学生的评价,反映出了某一阶段学生的进步程度,使学生不再有好差之分,只有进步大小的区别。增值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指标,可以在评价学生或教师时适当地应用。教师们在评价学生时使用增值评价法,可以快速发现学生的每一进步或者后退,及时改进教学,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学生通过增值评价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信,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幅,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以求得更快速的进步。

[1]张兴.引进增值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导刊,1998(Z1).

[2]李建宁.基于增值的中学教学效率评估模型[J].数学实践与认识,2004(6).

[3]李茂.增值评估法:教学责任制的革命[J].江西教育,2005(5).

[4]王斌华.教师评价:增值评价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5]洪松舟.论增值评价法与教师有效教学.管理与评价,2007(9).

[6]张煜.教育研究中的多层次分析[J].教育研究,1995(2).

[7]马晓强,彭文蓉,萨丽.托马斯.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6(10).

[8]边玉芳,林志红.增值评价:一种绿色升学率理念下的学校评价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6).

[9]张丽娟.增值评估: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估模式[J].天津电大学报,2006(9).

[10]马晓强.尝试以学校增值评价推进教育公平.中国教育报,2006(3).

[11]南纪稳.教育增值与学校评估模式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猜你喜欢

评价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奇妙学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