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源性脑栓塞47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0-02-10李立新贺雪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5期
关键词:脑栓塞脑细胞心源性

李立新 贺雪琴

心源性脑栓塞47例临床诊治分析

李立新 贺雪琴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7例,分析其原发病类型、临床表现、梗死位置等。并给以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治疗。结果本组47例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18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9例,无效8例,无效病例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82.9%。结论各种原因的心房颤动是导致心源性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其中栓塞的主要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治疗时处理因栓塞导致的脑梗死外,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心源性脑梗死;心房颤动

心源性脑栓塞是指来自于心脏的附壁血栓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内动脉而阻塞脑内血管,如果此时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到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域的脑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出现此区域的神经功能障碍。本文回顾性分析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47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制订的心源性脑栓塞诊断标准,以上患者均有长期心房颤动或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本组患者男24例,女23例,年龄47~68岁,平均(55.4±14.7)岁,发病到治疗时间为2~24h,平均为(9.4±1.6)h。

1.2 原发病类型

其中心脏瓣膜病性房颤28例,其中23例为二尖瓣瓣膜病变,其余5例为联合瓣膜病变。非瓣膜病性房颤19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高血压性先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

1.3 临床表现

患者在安静状态时起病22例,在活动时起病25例。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15例,语言障碍14例;头痛、呕吐17例;半侧肢体瘫痪28例;偏身感觉障碍15例;患者四肢瘫痪3例;交叉瘫4例;共济失调5例;大小便失禁7例;假性球麻痹6例。病情在短时间内达高峰者39例,症状逐渐加重患者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呼吸道感染5例,合并心力衰竭4例,有下尿道感染2例,

1.4 CT及MRI检查

本组47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5例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发现栓塞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者38例,其中栓塞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24例,在右侧大脑中动脉14例。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有9例。

1.5 治疗

本组患者行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治疗。根据患者颅内压状况,给予甘露醇以及呋塞米等,同时给予尼莫地平、维生素E、复方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等改善脑细胞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治疗。

1.6 观察指标

治疗后,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96%;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或加重者。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2 结 果

本组47例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18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9例,无效8例,无效病例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82.9%。

3 讨 论

心源性脑脑栓塞在脑栓塞中所占比例较大,约为95%,多为风湿性心瓣膜病以及心房颤动的患者。由于心房颤动血流不规则易使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栓塞。对于左心耳来说,其特殊结构容易形成附壁血栓,特别是老年人窦房结以及结间束的肌纤维逐渐减少,而纤维组织增生,当心房颤动的时候心房壁的肌肉表现为收缩无力,同时再加上老年患者血黏滞度增高等,更容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而动到达脑部,即可导致脑栓塞[2]。当栓子堵塞颅内动脉时脑细胞将发生一系列类似于脑血栓形成的病理改变,与脑血栓相比,脑栓塞的病变范围多更大,早期脑水肿更为严重,发生出血性梗死也更常见[2]。在本文中心脏瓣膜病性房颤约占59.5%(28/47),非瓣膜病性房颤约占40.5%(19/47)。

对于心源性脑栓塞来说,其多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左侧的大脑中动脉为多见,在本文中,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的约占80.8(38/47),其中发生于左侧的大脑中动脉的约占51.0%(24/47)。多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这与其解剖特点有关,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的左侧发出且与主动脉弓呈直角,而大脑中动脉又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伸,所以来源于心脏的栓子最容易进入大脑中动脉[3],当大脑中动脉这些主干出现闭塞,可导致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

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要结合患者的原发病、患者的脑梗死情况等来制定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其治疗原则与脑梗死相同,但是在处理脑梗死的时候要注意原发心脏病的治疗,这样尽可能避免反复的脑梗死。在治疗中是否采用抗凝治疗,在临床研究中,意见各不相同。有研究认为,抗凝治疗发生脑出血以及早期脑梗死的在发生可能性会降低,但是多数研究认为即使在心源性脑梗死早期应用抗凝治疗是安全的,但是抗凝治疗没有明确的临床效果[4]。所以,在本组病例中没有采用抗凝治疗。在本文中,根据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积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基本痊愈18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9例,无效8例,无效病例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82.9%。

总之,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来说,心房颤动是导致心源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栓塞主要部位是在颈内动脉系统,治疗时处理因栓塞导致的脑梗死外,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李应宏.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10(6):371-372.

[3]李红杰,张朝民.3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J].吉林医学,2004,25(12):17-19.

[4]李馨,高淑杰,李天明.心源性脑栓塞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29(3):79-81.

R743.33

B

1671-8194(2010)05-0089-02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53000)

猜你喜欢

脑栓塞脑细胞心源性
为大鼠移植人脑细胞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脑细胞消失记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研究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睡眠不足会永久损伤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