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伤寒论》病脉证治的辨证特色

2010-02-10陈琦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
关键词:太阴脉象桂枝汤

陈琦军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绍兴 312000)

《伤寒论》奠定了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创立了六经辨证,而文中各篇标题“辨某病脉证并治”,则是其辨证思路的概括体现,按“病—脉—证—治”层层深入,注重辨证的顺序性,在临床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余研读原文,深入体会其辨证论治的特色,有所心得,谨呈于后。

1 六经为纲,以病为先

六经主证体现了六经病证最主要的特征。仲景首先根据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按“六经提纲”辨病,抓主证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第180条)从整体上把握,以病为先,既有利于统帅凌乱的疾病症状,更有利于进一步突出每一个证型特异性的主证。如太阳病,以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麻黄汤证;阳明病,有热无积之无形实热者为经证,有热有积之有形实热者为腑证。

“六经提纲”则昭示了六经病证传变的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已辨,则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三阳病多表现为正盛邪实,而三阴病则多表现为正衰邪盛。通过对人体正气与邪气力量的比较,预见疾病的传变趋势,或循经传、或越经传、或表里传,指导临床“治未病”,体现了辨病先于辨证的优越性。这在急症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以病析脉,以脉明证

在“六经提纲”的指导下,仲景不但注重抓主证,同时也强调脉的重要性,在《伤寒论》序言就中痛斥当时医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的陋习。在实践中注重在辨病的前提下分析脉象,此有助于辨明相同脉象所蕴含的不同病机,体现了辨病对辨脉的指导性。如紧脉,在太阳病的前提下,则可知其主寒,可辨为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3条)。在阳明病的前提下,则可知其有可能为正气来复的表现,“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润,其人骨节疼痛,翕翕如有热状,庵然发狂,辄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第192条)。钱璜云:“邪在太阳,以浮为寒,浮缓为风。在阳明,则紧为在里,浮为在表。”然后进一步深入辨脉以明证,辨脉以知预后。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不传也”(第4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第37条)。如脉象从浮变沉,则提示病邪由表入里,趋于病重;而由沉转浮,则提示病邪由里出表,为向愈的表现。

3 药证相符,注重并治

在治疗上,注重药证相符,正气邪气一并治疗。通过方剂的加减化裁,最大可能的符合病证的需要。如桂枝汤兼证的用方。“项背强用桂枝加葛根汤,“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发汗,遂漏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同时注重患者的体质和正气,如麻黄八禁。如体质和正气不允许,则保胃气、存津液、扶阳气、复正气,改善其体质,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第280条),以大黄、芍药的减量运用作为变通。如“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急救其里,宜四逆汤”(第92条),或者变通治法,因人制宜。桂枝汤服法中强调须啜热稀粥、温覆以助药力的方法,同样体现了在祛邪气时适当扶正气的思想,正气邪气一并治疗。

猜你喜欢

太阴脉象桂枝汤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