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踝关节扭伤的速效疗法
2010-02-10陈东
陈 东
(贵州毕节地区医院,贵州毕节 551700)
踝关节韧带扭伤是运动中最容易发生的关节部损伤,它是指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和胫腓韧带联合的损伤。通常,胫腓韧带联合坚韧而富有弹性,不容易受伤;内侧副韧带面积大,韧带纤维较细密而坚韧,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也较少见;外侧副韧带为最容易受伤的踝关节韧带,外踝扭伤约占踝关节扭伤的80%。笔者对 21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运用特色推拿配合李冬生老师外固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10例患者中,98例经 X线均排除骨折、脱位。余诊断为有急性扭伤史,踝关节骤然疼痛,明显肿胀,勉强走路时或活动关节时,疼痛更为明显,但在屈膝位足底向上作纵轴叩击试验(-),无骨擦音。其中男性144例,女性 66例;年龄最小的 5岁,最大的 67岁,以20~45岁为多;病程最短 1 h,最长 72 h;其中外踝关节扭伤 171例,内踝关节扭伤 39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原则
治疗以舒经活血消退瘀肿、整复理筋减轻疼痛、改善患者功能、促进损伤整复为原则。
关节扭伤后应及时处理,原则是制动和消肿散瘀,使损伤的组织得到良好的修复。关节积血较多者,应在无菌技术下及时抽出,以免后遗关节内粘连。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而影响关节稳定者,需行手术复位修补,以免引起反复扭伤、关节软骨损伤和创伤性关节炎。
2.2 取穴
阳陵泉 、足三里、悬钟、解溪、昆仑、丘墟、申脉、照海、金门、商丘、阿是穴等。
2.3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足下垫一小枕头,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背,外踝关节扭伤将足踝放在极度内翻位置上,反之,则放在极度外翻位置上,足背固定不动,另一手旋用向心性推抚发治疗,从足踝部推至小腿下三分之一,约 3 min,然后用拇指推按揉压穴位,重点在阿是穴;一手握住小腿,一手握住足跟部,作持续有力的对抗牵引2至 3 min;再一手握足跟,一手握足背,将足部放在正中位,使踝关节背屈至极度位置时,突然用力作踝关节趾屈位,用力向下一拉,有时可听到“喀哒”一声;推抚患足几下,捻揉足趾几下,分别选用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解溪、昆化、丘墟、申脉 、照海 、金门 、商丘、阿里穴等按揉 30 s,最后用宽约6 cm,长约30 cm的宽胶布外固定,内翻扭伤采用外翻固定,外翻扭伤采用内翻固定,即李老师外固定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无压痛;显效:踝关节肿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活动明显改善无压痛;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210例患者,经 1~3次治疗后,踝部肿胀疼痛、压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其中临床治愈 148例,占70.48%;显效 62例,占 29.52%;无效 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38岁,干部。就诊日期:1994年 6月21日。自诉:因外出劳动,不慎扭伤踝关节,已有 12 h,否认有过骨折及脱位史。查:左外踝关节肿胀,有部分青紫块,活动受限,在“申脉、金门”穴处有明显压痛点。诊断:急性外踝关节扭伤。采用上法治疗 1次,固定 2日,痊愈。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其中临床治愈148例 ,占 70.48%;显效 62例,占 29.52%;无效 0例;总有效率为 100%。
5 讨论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夹骑于距骨之上形成,俗称脚脖子。踝关节的四周有韧带加强,内侧有三角韧带,外侧有三个独立的韧带,故关节囊前松,两侧较紧。由于外侧的韧带弱,加上内踝较短,所以易发足内翻(脚心朝内侧而损伤外侧副韧带。踝关节背屈时,距骨无活动余地,但在跖屈位)。脚跟提起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因此踝关节往往在跖屈位时发生内翻损伤,轻者韧带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完全断裂,并有踝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脱位[1]。
踝关节扭伤早期治疗很重要,即 24 h以内,此套手法的特点就在于此。早期局部组织内还未引起严重反应,在还未导致剧烈肿胀疼痛以前施以治疗,故可逆转其病理变化,使微小移位之骨缝复位,早期达到解剖复位,是以复位越早,消肿越快,疼痛减轻亦越快,损伤组织得以修复得越快。
平时重视踝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训练,如负重提踵、跳绳、足尖走路等练习。选择平坦的运动场地运动,准备活动要充分。
[1] 廖润泉.外科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