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痤疮 52例
2010-02-10何玲,任磊
何 玲,任 磊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2)
痤疮俗称 “青春痘 ”、“暗疮”、“粉刺”,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发病率较高,常因治疗和预防不当形成囊肿和瘢痕。笔者临床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 52例,获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 52例中,男 22例,女 30例;年龄 14~42岁,平均 22岁;病程 1~28年。有典型皮损,主要分布于前额、鼻部、下颌、面颊、前胸、后背。本组病例属痤疮 3度 24例,4度 20例,5度 8例;中医辨证分型肺经风热型 20例,脾胃湿热型 18例,气滞血瘀型 9例,气血虚弱型 5例。
1.2 辨证分型
肺经风热型:颜面肤色潮红,以丘疹为主,皮疹红热、疼痛,可有脓疱,舌尖红、苔薄黄,脉数;脾胃湿热型: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色红,有丘或脓疱、结节、囊肿聚集,常伴宿食不消、口臭、便秘尿赤或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气滞血瘀型:皮损以结节为主,皮疹色紫暗,结节坚硬,自觉疼痛,也可在深部聚集融合,呈青紫色,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病情长久不愈,月经前后加重,心烦急躁,或伴有月经不调、痛经,舌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气血虚弱型:皮肤颜色苍白或萎黄,以小丘疹为主,丘疹颜色与皮肤颜色近似,长期不愈,伴身困乏力,食欲不振,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腻或薄黄,脉弱无力。
1.3 分度标准
分度标准主要根据皮损类型与皮损数量分为 5度[1]:1度:仅在仔细观察时发现少量散在分布粉刺或丘疹;2度:粉刺及小丘疹(6~12个)累及约 1/4的面部皮肤,但可见少量脓疱或较大突出的丘疹;3度:小丘疹和大小粉刺累及约 1/2的面部皮肤,可见少量脓疱或较大突出的丘疹,如皮损普遍较大,即使受累面积不足 1/2,也评为此级;4度:丘疹和/或大的开放型的粉刺累及约 3/4的面部皮肤(若炎性皮损较大,受累面积可小于 3/4),可见大量脓疱;5度:皮损累及所有面部皮肤,常可见大而明显的脓疱,皮损炎性程度重,可出现聚合型痤疮。
2 治疗方法
2.1 自血疗法
主穴:双侧足三里、曲池。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用5 ml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患者肘窝静脉血 4 ml,迅速注射到穴位,每穴回抽无血后注 1 ml,注射完毕稍压片刻。每周注射 2~3次,10次一疗程。
2.2 体针疗法
主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皮损密集局部)。配穴:肺经风热型配尺泽、风池、肺俞;脾胃湿热型配中脘、丰隆、内庭;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肝俞、血海;气血虚弱型配中脘、膈俞、脾俞。操作方法:阿是穴为皮损密集局部,常规消毒后,直刺或斜刺至皮疹基底部。其他穴位常规刺法,留针 30 min。每日或隔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3~5天。
2.3 耳贴疗法
主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面颊区、肺、脾、肝。操作方法:耳廓常规消毒,用耳穴探棒在穴区探明敏感点,贴压王不留行籽,两耳交替,每 4天换贴耳穴,嘱咐患者每日自行按压 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次以上,实证按压力度稍重,虚证按压力度稍轻。10次为一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显效:皮损等级下降 2级,伴随症状消失;良效:皮损等级下降 1级,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皮损等级下降 1级,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皮损等级无变化,伴随症状仍存在。
3.2 治疗结果
以上治疗 2~3个疗程,52例中,显效 30例,占57.7%;良效 18例 ,占 34.6%;有效 4例,占 7.7%;总有效率为 100%。
3.3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22岁,在校生,2006年 4月初诊。患者面部痤疮已有 6年余,曾用过多种方法,包括口服中、西药及外涂激素类药物治疗,但效果均不显,反复加重。就诊时见米粒大小痤疮遍布面颊及前额部,面颊部痤疮个别融合,色暗红,尖部有脓胞,依照皮损分级标准,属于 5度,月经前症状加重,并伴有痛经,大便不调,一或二日一行,舌质暗,舌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痤疮,痰瘀互阻,兼有脾胃湿热型和气滞血瘀型的特点。治疗依上所述综合治疗,自血疗法 1个疗程,耳穴疗法 2个疗程,体针 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月经情况有明显改善,经行腹痛消失,月经量、质均正常;面部皮损消失,但在月经前仍有个别散在小丘疹出现。嘱咐患者注意饮食、睡眠及经期保暖和情绪的稳定,第 3个月经周期完全正常,皮肤光滑,未留下任何瘢痕和色素沉着。
4 体会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病。现代医学认为痤疮发病与内分泌失调、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感染、代谢紊乱有关。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痤疮患者存在多种血液流变因素异常,引起局部微循环的障碍而加重皮损,皮损轻重与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呈正相关[2]。在血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抗体、激素和酶类。穴位注射自身血液可激发人体免疫功能 ,调节内分泌紊乱状态,降低机体敏感性,从而达到抑制皮脂腺分泌旺盛、消炎、消肿、散结的目的。穴位注射自体血后,造成的局部瘀血状态,可能激活或加强了整体活血化瘀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微循环状态,起到消肿、散结、改善肤色的作用。
中医认为青年人生机旺盛,阳热偏盛,经常熬夜也会加重内热,日久营血渐热;年轻人又喜食冷饮或长期喝凉水,过度使用空调等等,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影响皮肤的排泄功能,使热得不到宣散而上攻于面,发为痤疮;而寒邪滞于下焦,阻碍胞脉,则影响月经的畅行;中焦热与湿互结而不能升清降浊,使气血运行不畅,运化功能不全,代谢减慢,内毒堆积都会加重痤疮,并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单纯从局部用药治疗只能是治标之法。只有从病因病机入手,全面调治,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疗。体针所选穴位合谷、曲池清泻上焦郁热,加速体内毒素排泄;足三里改善中焦运化功能、除湿化浊;三阴友化瘀降浊、调理月经;阿是穴畅通局部经洛、消肿散结。耳针神门、皮质下可消炎;内分泌、肾上腺可调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面颊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肺宣散肿气、改善皮肤代谢;脾增强运化、消除痰湿;肝活血化瘀、调理月经。恰中病机,故获得满意疗效。
[1] 郭静,李林峰.痤疮临床分级方法及其评价[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8(5):273
[2] 林新瑜,罗旭松,向雪岑,等.寻常痤疮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