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历抽样调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
2010-02-10刘奋忠
刘奋忠
福建省沙县医院(365500)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广且发展迅速的药物。高效、广谱、低毒的新抗感染药的不断涌现,既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宽的选择余地,也带来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严重、广泛的耐药性问题。笔者对福建省沙县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院病例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作回顾性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按床位比例随机抽取福建省沙县医院主要临床科室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院病例200份,分别为外科(60份);内科(60份);儿科(40份);妇产科(40份)。
1.2 方法
剔除其中无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73例,对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27份病例(占样本比例63.5%),按调查目的设计逐份填写调查表,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科别、性别、给药方法、溶媒选择、溶媒量、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等内容进行汇总统计。
2 结 果
2.1 127份病例中,男性66例,女性61例。0~14岁27例,15~29岁16例,30~49岁24例,50~69岁31例,70岁以上29例,男性最大年龄88岁,女性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40.8岁。
2.2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单联69例,双联45例,三联及其以上13例。
2.3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情况
127 份应用抗菌药物病例中,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者5例(其中1例为痰培),占3.94%。
2.4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原因分类
给药次数不合理的29例;次或日用量不当16例;给药途径不适宜2例;溶媒选择不当0例;溶媒量不当21例;药物选择不适宜4例。
2.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7 份病例中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54例,占42.52%;其中术前与术后均应用抗菌药49例,占90.74%;术后应用抗菌药5例,占9.26%;用药时间在4d及其以下23例,占42.59%;用药时间在5d及其以上者31例,占57.41%;其中单联应用26例,占48.15%;双联应用18例,占33.33%;三联及其以上应用者10例,占18.52%。
3 讨 论
3.1 本次调查方向在抗菌药物的用药方法与合理应用。在抽取的200份病例中,127例应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5%,高于国内报道的平均水平(43%)。
3.2 127例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次数不足的有29例,主要品种为头孢哌酮、头孢替唑钠、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病例治疗中每日仅给药一次,这些药物半衰期短,且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用药一次,有效血药浓度维持短,不利于治疗。每日至少二次或以上给药,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次或日给药剂量偏大的有16例。
3.3 给药途径不合理
如一患者,女性,69岁,患尿道炎,医师给予氟哌酸0.2 tid×2,氟哌酸口服吸收不规则,宜选择口服吸收较完全规则的药物或采用注射给药,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3.4 药物选择不合理
例1:患者,男,59岁,1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并肺部感染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医师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控制感染,并同时口服罗格列酮和注射胰岛素;例2:患者男,77岁,2型糖尿病,高血压并慢支急性发作,医师选用头孢呋辛、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洛美沙星联用控制感染,并同时口服罗格列酮、阿卡波糖和注射优泌林。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干扰其体内血糖的稳定,有可能出现高血压或低血糖状态,不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影响治疗效果。
3.5 细菌学检查。调查的127份应用抗菌药物病例中,进行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的只有5例。其中2例是应用抗菌药物一周后进行,1例应用抗菌药物21天进行。说明目前我院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细菌学检查意识不强,仍以经验用药为主,缺乏针对性。调查结果提示临床存在用药指征掌握不严和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3.6 本次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结果显示,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比率为51.85%,比率较高,用药时间偏长(5d以上占57.41%),最长的为16d。有一例行剖宫产术加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前2d用氨苄青和头孢哌酮,术后改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用药6d,经细菌学检查感染细菌对头孢哌酮敏感,遂改给予头孢哌酮、甲硝唑、克林霉素用药5天,治愈出院。
3.7 溶媒稀释浓度不当
如病毒唑400mg稀释于5%GS 250mL液体中(推荐浓度每1mL含1mg),左氧氟沙星0.3g稀释于5%GS 100mL中(推荐浓度为0.8~1.6mg/mL),溶媒量偏小;又如0.5g头孢替胺溶于0.9%NS 250mL中(推荐浓度10mg/mL),溶媒量偏多。溶媒量少,单位时间进入体内的药量就多,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溶媒量大,单位时间进入体内的药量就少,可使达峰时后移和峰浓度降低。二者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