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种业“航母”亟须提升为国家战略

2010-02-10马京波

种子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种业航母大豆

马京波

(烟台市种子管理站,山东烟台 264001)

今年7月以来,“黄海军演”的传闻不绝于耳,“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何时登场更是牵动着国人的心。本来美国及其盟国在我国周边公海军演几成惯例,我们也似乎见怪不怪了。但是,此次在紧靠我国东大门的黄海军演,尤其是“航母”参加,其安全威胁和政治影响非同寻常。为此,我国外交部、国防部发言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7次提出严正警告,关切程度之高实属罕见。“国防安全”真刀实枪,触目惊心,举国关注。而“粮食安全”看不见战火硝烟,听不到撕杀呐喊,但在平静的表面下真正的威胁却在悄然形成。粮食生产的“源头”——种业,经过近10年的市场博弈,正在逐渐趋向失控。2000年以来,已有70余家外资种子企业进入中国,其中世界前十强、“航母”级国际种业巨头已全部登陆。有专家称,外国公司已控制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民族种业已有灭顶之虞。面对中国种业的严峻形势,业界十分焦虑。若“源头”失守,国家“粮食安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1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早在2600多年前,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即:有了粮食、军备、民心三项,就能治理好国家。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那就先去掉军备,如果还必须再去掉一项,那就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人都免不了一死。但失去民心,国家就亡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数千年后的今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粮食的地位却从来没有改变。近期,农业部韩长赋部长说过两句话:一句话是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句话是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由此可见,国家决策层对粮食的深切忧虑和高度重视。

然而,对粮食某些大国还有另一种解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讲过: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此话并非泛泛而谈,历史和现实中确实上演过或正在上演着,控制与反控制的一幕幕好戏。

2 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

通过控制一个国家的粮食,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够攫取无价的政治资本,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局势,兵不血刃而让其俯首称臣。这是某些大国所极力追求的,也是少数国际巨型公司所乐此不疲的。不过粮食太过庞大,要控制一个国家的粮食好比“蛇吞象”,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通过控制粮食生产的“源头”——种子,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因为没有种子的粮食生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孟山都种业公司趁阿根廷债务危机“雪中送炭”,许以诸多优惠,获取了转基因大豆种植权。因其抗病、产量高、成本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002年已占阿国大豆种植面积的99%。在控制阿根廷的同时,又攻陷了阿根廷的邻国巴西。2006年巴西的转基因大豆也占到了总面积的50%以上。每到播种季节,本国的广大豆农都在期待着国外的种子下地,其情其景和背后的隐忧可以想见。

在成功“俘获”了巴西、阿根廷等南美粮食大国之后,国际种业和粮食巨头们又打起了中国的主意。中国是世界上大豆生产消费大国,市场十分诱人。面对庞然大物,采用“利诱法”走阿根廷的路子是行不通的。于是自2001年开始,他们抓住我国加入WTO时在大豆贸易上不设过渡期、3%低关税、没有数量限制等政策让步,向中国市场大量低价倾销转基因大豆产品,导致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严重亏损。然后,他们又以外资的身份被十分光荣的“吸引”进来,对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施以“援手”,很快就控制了中国大豆产业链的加工环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80%的大豆加工企业被外资控制。在控制了加工环节之后,进口转基因大豆产品更是如鱼得水,有恃无恐。我国天然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逐渐沦陷。据报道,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了近7%,主产区有4000万大豆种植者面临失业和生存危机,本土大豆加工企业基本陷于瘫痪。而要挽救中国的大豆产业,好象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走——种植转基因大豆。由此可以看出,国际种业和粮食巨头们的谋略之深远,手法之隐蔽,操控之娴熟,势力之强大。他们从大豆产业链下游加工环节开始入手,采用“倒逼法”,用了近10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地把中国种业逼到了放开转基因大豆种植的悬崖边上,而转基因种子恐怕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

3 “洋种子”开路,“洋航母”登陆

2005年我国种业市场贸易额就达到了350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现在市场价值已升到了550亿元,潜在价值将很快达到90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种业市场。面对巨大的市场和诱人的前景,有战略眼光的国际种子企业早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我国寻找代理商,进行有选择性的布点,试探性的投放品种。“洋种子”很快适应了“水土”,并在蔬菜、花卉等领域赢得了声誉。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颁布实施,乘种子市场开放之机,“洋航母”迅速登陆,过去的办事处或代理商摇身一变成了大区公司或分公司,开始了与中国种子公司的正面较量。在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利马格兰、圣尼斯等国际种业巨头“洋航母”的带领下,首先向基本没有政策限制的蔬菜、花卉种子市场发起了进攻。经过短短五六年的攻防战,便从中国种子企业手中夺取了蔬菜、花卉种子高端市场的控制权。寿光是我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年种子市场交易额6亿元,“洋种子”就占了近4亿元。虽受“一克种子一克金”的高价困扰,但一时仍难改变其上升的趋势。在成功控制了蔬菜、花卉市场之后,信心士气大增,又乘势向中国种业的核心——大田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进军。美国先锋公司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将先玉335推到了中国第三大玉米品种的位置上,在东三省已成为第一大品种。随着先玉335产能的增加,其推广速度还会加快。孟山都培育的DK683、DK656等玉米杂交种,在中国西南、西北一些省区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均非常优秀,其后续的市场冲击力不容小觑。2009年11月4日,孟山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此举意味着外资种业正在抢占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的制高点。

4 八千“木板船”难抵一艘“洋航母”

《种子法》出台之后,国内种子企业呈“井喷”式暴发,由出台前的2700家猛增到8700多家。但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较大企业仅200多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只有100多家。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基础弱,而登陆我国的种业巨头们则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雄厚的资金势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2008年,世界种业十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35%,而我国种业十强公司仅占0.8%;国内5家上市公司年销售额仅相当于孟山都公司的1/15;全国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之和在5亿人民币元左右,而孟山都年研发资金达9.8亿美元、先正达是9.6亿美元。反映到市场的竞争能力上,就好像“木板船”对抗“大航母”,稍有风浪便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战斗力?有的甚至望风而逃,唯恐躲之不及。中国种业如此严峻的现状,更多是历史的原因形成的,我国杂交育种比国外晚了50多年,种子公司的市场化进程也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不过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审视种子产业的政策体制问题,并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5 体制之弊不利于大公司成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在国事访问时,总统身后的显赫人物,不是大将军而是大老板。因为影响现代世界格局的,不再单单是政治考量,更多的往往是经济需要。这是一场现代战争,它的主角不是军队,而是公司。2009年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了工作机会,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否拥有强大的公司已经成为关乎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安全的大问题。近代以来,任何忽视市场力量,不能发挥公司组织优势的国家都逐渐凋落,唯有公司不断蓬勃发展壮大,国家才能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尽管中国种业的市场化之路尚不足10年,但是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公司才是种业的真正主体,是市场上的主力军。如何创造有利于公司特别是大公司成长的环境,不仅是中国种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需要。然而,现实中存在的某些政策体制问题却让人充满焦虑。

5.1 研发主体错位,企业受到冲击。在国外80%以上的品种研发是由公司完成的,而国内90%以上是由公共研究机构完成的。公司是种子市场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主力军,这个问题现在已无人质疑。但是市场主体却非研发主体,这一中国独有的现象让人深思。国外种子产业发达,分工明确。公司以商业化育种开发为主,公共机构以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主。美国种业的研发投入,公司占2/3,政府占1/3。我国种业市场化刚刚起步,公司规模小、底子薄,原始积累远未完成,一年的收入扣除工资和其它费用所剩无几。在这举步维艰的起步阶段,也正是公司最需要国家政策资金扶持的关键时期。但是实际操作上绝大部分政府资金投向了公共研究机构,公共机构又将资金主要用于了商业化育种开发上。据统计,由公共机构完成的审定品种,全国每年有1000多个。因与市场脱节,其选育的品种大部分市场开发价值不高。因为公共机构更热衷于评成果、发论文、晋职称、争课题,所以育种追求“短、平、快”,导致市场“多、乱、杂”,对公司造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占用并消耗了大量政府资金,而公司却所得无几。靠市场生存的无钱育种,有钱育种的不靠市场生存。公共研究机构一只手端着铁饭碗,另一只手又伸到市场里与公司争利。这对本来就捉襟见肘、竞争乏力的中国种子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前面要与强大的外资企业在市场上拼杀,后面要与占有资金、人才和保障优势的公共研究机构在育种上争夺,如此下去,作为中国种业主力军的公司还能撑多久?

5.2 经营门槛过低,引发企业混战。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全国种子市场上活跃着8700多家公司,10万多家零售商。锅还是那个锅,粥还是那些粥,吃饭的和尚却多了好几倍,还不算“洋和尚”,“僧多粥少”是中国种子企业的生存现状。许多徘徊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中小公司为了“活命”手段无所不用:套牌、侵权、假冒;一年换一个品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行业低谷时关门打烊,行业上升时“下山抢桃子”……凡此种种,导致市场充斥着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经历了近10年的“死缠乱打、一片混战”之后,小企业“一息尚存”,大企业“满身伤痕”,看起来谁也没有打败谁,但是,10年内耗将中国种业拖到了危险的边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假如“混战”仍欲罢不能,恐怕再用不了10年,坐山观虎斗的“洋种企”将不战而胜。

5.3 政策存有缺陷,外企乘机坐大。就在国内企业忙于“混战”之时,外资种子企业经过几年的“潜伏”,很快便摸清了中国种业的现状和路数,依仗优良品种和先进营销手段,控制了蔬菜高端市场后,又在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上逐渐形成优势。目前,我国种子产业面临全线失守的危险。一个企业搞不好,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一个产业搞不好,则主要是政策体制的问题。在引进利用外资方面,看似主动权在我,实为外资控制。仅以合资企业为例,中方控股51%、外方49%,其它方面少有规定。这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管“酒瓶”不管“酒”的政策设计,被外方大肆利用,将中国的“合资企业”变成了他们的“代理商”。因为一个完整的种子企业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品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其中,品种研发是核心部分。由于政策缺陷,合资企业不搞品种研发,他们只用外方独立研发的种子,中方虽然不爽,但因势力不够,又有红利入账,也只好保持沉默,致使“控股方”沦为“打工仔”的尴尬境地。据说,为了便于控制和长久的保持优势,外方更喜欢与没有研发能力的“阿斗”式中方企业合资。尤为可怕的是,现行的合资模式可以无限的“复制”下去,只要外方能力精力许可,用不了几年,我国农业主产区都会出现这样的合资公司。“洋航母”,庞然大物,十分扎眼,让人警觉;但是,穿上合资外衣的“洋航母”却容易让人接受。这也正是国际种业巨头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两者目标并无二致,而后者更容易达到。

5.4 标准掌控不严,品种审定多滥。品种审定制度是我国为科学、公正、公开筛选优良品种而设计的一个比较严谨的制度。但是,经过几年的运行之后,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制度变得越来越“宽容”了。从全国看,各地的审定标准不一,宽严差距很大。有的随意变动,巧立名目。有的甚至把品种审定作为创收的手段,因为审定是一个品种能否取得合法身份并进入市场的 “第一关”,不过这一关一切都免谈。所以,为了“闯关”,众多育种及相关利益者无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导致审定品种多,而突破性品种少;鱼目混珠,模仿类同;满天星星,眼花缭乱。仅一个玉米作物,全国就有一千多个品种通过了审定,并且每年还在以一百多个的速度增长;而真正在生产上形成规模面积的品种不足一百个,有70%以上的品种审定之日便是退出之时。如此年复一年的运行,对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是十分惊人的。另外,品种多、乱、杂增加了农民的选种风险。随机考查一个县级种子市场,就能看到少则七八十,多则上百个玉米品种在宣传推销,别说农民看不准,即使专家也难一一分出优劣。每年因选种不当而减产甚至绝产并引发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若大面积出事还会引起社会稳定问题。

6 建立种业“航母”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市场,却没有世界级的种子公司。俗话说“大船抗风浪,小船好调头”。我国种业的现状是“大船”不大,“小船”太多,“航母”远未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种业市场化的滚滚浪潮中,要站稳脚跟、守住中国种业安全的底线,建立我们自己的种业“航母”是必然的选择。

6.1 制订规划,抓大控小。要对全国的种子市场和种子企业进行统筹考虑,分类指导,抓大控小。要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的100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其中规模较大、势力较强的中种、登海等10家企业要向建立种业“航母”的目标进行引导和培育。种业是非资源类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变化较大。因此,在规划培育“航母”时,应国有、民营兼顾,而以民营、股份企业为主。

6.2 创造条件,提高企业集中度。要调整修订有关政策法规,创造有利于大企业成长的环境条件。一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尽量避免低层次上的内耗和竞争,使大企业能够腾出手来,做中、长远的战略谋划和布局。近期国家已有政策调整动向。二要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中、小企业向优势大企业集中,不断提升我国种子企业的集中度,为“航母”的形成打好基础。

6.3 整合资源,加大对企业的投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研发的主体,是国家种业的主体,撇开种子企业一切都无从谈起。国家还不富裕,企业刚刚起步,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要整合各种资源,以企业为重点,进行集中的、持续的投入。只有企业强大了,中国的种业才有希望。

6.4 积极稳妥的利用外资。近几年,尽管外资企业的快速膨胀崛起对中国种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但是,中国种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有任何改变。类似于“吃了335老鼠不下崽”,将外企恐怖化、妖魔化的流言是不足取的。要更多的看正面的影响和作用,没有外资的进入,中国种企在市场化道路上还要摸索更长时间。现在关键是要总结经验教训,对有关政策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完善。要学习日本、印度等国的经验作法,在开放引进的同时,要有可靠的缓冲保护机制。过与不及都是有害的,做到既让外企有利可图,发挥“鲇鱼效应”,又要控制“鲇鱼”数量及其活动范围,确保种业安全。

6.5 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建立“航母”不易,有效运行更难。国际种业巨头“洋航母”的登陆让中国种子企业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东西。不过有些只是学了“皮毛”,而没有取到“真经”。大型配套设备、小包装、单粒播种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只要资金许可不难做到。但是,“洋航母”最具竞争力的品种研发和市场运作的机制和做法却不是靠钱、靠政策就能做到的。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领悟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并掌握了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中国种业“航母”才能有战斗力,而不是一个空架子;才能在维护种业安全、粮食安全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猜你喜欢

种业航母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航母爱出糗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