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显像对恶性淋巴瘤诊断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02-10陈伟华冷吉艳
陈伟华,冷吉艳
(1.长春市中心医院PET-CT中心,吉林长春13005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组织实体肿瘤的总称,根据组织形态学特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大类。正电子及X线同机融合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方法以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显像的优点,为恶性淋巴瘤的正确诊断、疗效评价及分期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研究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评价18F-FDG PET-CT对淋巴瘤诊断的符合率及用于检测淋巴瘤浸润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以探讨PET-CT在恶性淋巴瘤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2008年在本中心对疑诊3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PET-CT显像,男14例,女16例。年龄14-87岁(平均45.86),28例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其中HD6例,NHL22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ST-16 PET-CT扫描仪。显像剂为患者检查前禁食6 h以上,按体重3.7-4.4MBq/kg经手背静脉注射18FFDG,休息60 min后平静呼吸下行PET-CT显像,扫描范围包括从头到股骨上段的躯干部分,采用迭代法重建图像,层厚3.75 mm,以获得PET、CT横断、矢状、冠状断层图像及PET-CT融合图像。结合目测法和半定量法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1.3 评价方法 图像分析由核医学科及影像科医师共同完成,断层图像上2个层面连续出现不对称的局灶性放射性增高视为阳性,根据18F-FDG摄取病灶的位置,勾画感兴趣区,计算病灶的SUV和平均SUV。以病理诊断作为确诊是否恶性淋巴瘤的“金”标准,评价18F-FDG PET-CT显像阳性、阴性的意义。
2 结果
14例治疗前行PET-CT检查,13例呈异常高度放射性摄取,有1例小B细胞性淋巴瘤PET-CT呈轻度放射性摄取,SUV<2.5。9例发现多发性淋巴结受累,其中1例全身多发性淋巴结受累、全身骨骼广泛转移,1例小肠淋巴瘤(术后证实),1例椎体受累,1例纵隔受累。2例为假阳性(1例纵隔及左肺上叶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融合成团伴FDG高摄取,疑诊纵隔淋巴瘤后经活检为淋巴结结核;1例双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咽部淋巴结肿大伴摄取,部分淋巴结融合成团,FDG高代谢,经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证实为鳞癌)。
5例手术治疗后,有2例手术后复发及转移,1例为颅内B细胞性淋巴瘤,1例睾丸淋巴瘤术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回盲部、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1例放疗/化疗的患者,有4例仍有高代谢灶,分别分布于髂骨、肺部、纵隔及鼻腔;有4例放疗/化疗后仍见局部有病灶残存,但病灶浓聚程度均较低,SUV值介于1.5-2.0之间(临床检查也证明病灶缩小);3例PET检查未见异常(其中1例化疗后CT示腹腔肿物消失;另2例化疗四个疗程后浅表肿大的淋巴结消失)。
有5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放化疗后均行PET-CT检查,4例肿瘤明显受抑制,1例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相对较少,年发病率大约(2.6-2.83)/10万人口,但近年来新发病例逐年上升,每年至少超过250 000例,在欧美国家中,HD的发病率高达25%甚至45%左右,且发病年龄呈双峰性(15-34岁、50岁以后),NHL约占 75%;在我国HD仅占8%-11%,且峰性不明显。NHL多侵犯结外器官。从我院收集的病例来看,可以起病于神经系统 、鼻腔 、扁桃体、纵隔、椎体、小肠、体表/腹腔淋巴结及脾脏等。目前淋巴瘤可以通过治疗(如手术、放射治疗、内科化疗以及联合治疗等方案)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因此淋巴瘤的准确分期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
传统显像技术如CT、MRI、超声等利用病变大小、形态及密度等的改变进行诊断,对可疑的及正常的淋巴结、治疗后患者病灶周围残存肿瘤组织、瘢痕组织、肿瘤复发的鉴别及再分期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18F-FDG主要反映肿瘤的能量代谢,肿瘤组织数量、生长的快慢与其葡萄糖的代谢率有相关性,18F-FDG的摄取程度与恶性程度、预后相关,且PET-CT使图像同机融合,精确的解剖结构与灵敏度的代谢改变融为一体,优于单纯的PET及单纯的CT。
本组30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和最后诊断符合率达93.3%,检测淋巴瘤病灶的敏感性为89.4%,特异性为95.5%,本研究发现,18F-FDG PET-CT对小的淋巴结、早期局限病灶及结外病变的检出率优于单纯CT,尤其是对骨/骨髓病变明显高于CT,且能在组织器官结构改变之前即可发现其代谢的异常。而文献报道,单纯CT检测淋巴瘤病灶敏感性为62%-84%,特异性23%-67%。同样,多组研究表明,淋巴瘤患者中7%-71%的正常大小淋巴结为有病变的淋巴结,而增大的淋巴结不一定都有恶性病变。因此,18F-FDG PET-CT作为一种功能显像,其特异性高,结果可靠,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判断淋巴瘤浸润病灶。
淋巴瘤放化疗后大约80%HD和40%NHL具有残余病灶,但残余病灶不一定是肿瘤病变。18F-FDG PET-CT显像可以清楚地判断病灶是活性的肿瘤还是纤维化或坏死灶,避免了不必要的放化疗给病人带来的毒性。本研究提示,18F-FDG PET-CT对残存病灶检出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常规检查,有助于化疗后残留病变性质的鉴别。而对于治疗后18F-FDG PET-CT显示阳性的患者考虑复发,需要进一步治疗。
不过,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中也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本组误诊病例中,一例淋巴结活检证实为鳞癌。因为18F-FDG高摄取只能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不能用于恶性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另1例为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肉芽肿期亦为18FFDG高代谢,而造成假阳性。而本组1例小B细胞性淋巴瘤为低度恶性淋巴瘤,代谢活性低,PET浓聚不明显,为假阴性。
恶性淋巴瘤的最后确诊必须以病理为依据,18FFDG PET-CT显像只是提供诊断的参考依据,其次,18F-FDG PET-CT显像在分期诊断中检测病灶累积范围时,还有一定的假阴性。应与其他诊断方法如认真体检、B超等结合应用。此外,PET-CT的定量分析在淋巴瘤中的意义还有待探索,PET-CT费用较高也为一大缺陷。
[1]唐惟瑜,王凤英,朱雄增,等.恶性淋巴瘤.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90-1327.
[2]Rodriguez M.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non-Hodgkin's lymphoma[J].Acta Radiol,1998,417(Suppl):1.
[3]Moog F,Bangerter M,Diederichs CG,et al.Extranodal malignant lymphoma:detection with FDG PET versus CT[J].Radiology,1998,206:475.
[4]Gross BH,Glazer GM,Orringer MB,et al.Bronchogenic carcinoma metastatic to normal-sized lymphnodes:frequency and significance[J].Radiology,1988,166:71.
[5]Gross BH,Glazer GM,Orringer MB,et al.Bronchogenic carcinoma metastatic too normal-sized lymphnodes:frequency and significance[J].Radiology,1988,166:71.
[6]Rodriguez-Catarmo M,Jerkeman M,Ahlatrom H,et al.Residual mass in aggressive lymphoma-does size,measur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influence clinical outcome[J].Acta Oncol,2000,3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