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泰勒焦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0-02-10陶得和
陶得和
(甘肃省武威市畜牧兽医局,733000)
羊泰勒焦虫病是由寄生在红血球中的一种原虫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发病率高。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会导致病羊大量死亡。2009年8月5日武威市西营镇一养殖户饲养的78只羊,67只发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认为羊泰勒焦虫病,经过采取注射贝尼尔和中药治疗的综合性措施,治愈62只,死亡5只。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该养殖户饲养的78只羊,均为小尾寒及其肉羊杂种,从8月5日开始,有8只羊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促迫,喜卧地,反刍停止,排出粪便带血丝,并且体温升高,3天后62只羊陆续出现上述症状。开始用抗菌素治疗,但无明显效果。
2 临床症状
体温40-42℃,呈稽留热型。呼吸每分钟60-80次,心跳每分钟120-180次。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促迫,喜卧地。反刍及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止。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粪便带血丝。羊尿混浊或血尿。可视黏膜充血,部分有眼屎,继而出现贫血和轻度黄疸,中后期病羊高度贫血,结膜苍白。肢体有僵硬感,行走困难,有的颈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发生水肿。
3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血液稀薄,皮下脂肪胶冻样,有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胀,以肩前、肠系膜、肝门、肺纵膈淋巴结等处较为显著,切面多汁、充血、出血,肝、脾及胆囊肿大。肾呈黄褐色,有的表面有结节和小点状出血。真胃黏膜上有特殊的溃疡,肠黏膜上有少量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
在患病羊耳尖采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在红血球中查到圆形虫体即可确诊为羊泰勒焦虫病。
5 治疗
本病以杀灭血液原虫为主,辅以输血、强心补液、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为治疗原则。
5.1 贝尼尔6mg/kg体重,生理盐水配成5%-7%的溶液,臀部深层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5.2 硫酸喹啉脲1mg/kg体重,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必要时24小时后重复用药1次。
5.3 磷酸伯氨喹啉0.15g,三甲氧苄氨嘧啶5g、磺胺甲氧吡嗪5g,首次剂量加水适量灌服,以后减半,1次/天,连用3天。
5.4 25%葡萄糖溶液 150ml,复方生理盐水150ml,5%碳酸氢钠 100ml,10%维生素 C10ml,10%樟脑磺酸钠5m l,羧乙基淀粉代血浆150ml,分别静脉滴注,2次/天,连用3天。
5.5 中药治疗
党参 10g、黄芪 10g、白术 8g、当归 6g、熟地 10g、白芍6g、炙甘草6g、制附子6g、酸枣仁5g、五味子5g、红枣 5g、丹参 4 g、炙首乌 6 g、枸杞 6 g、煅牡蛎10g、仙鹤草6g,共为细末,同调冲服,1天1剂,连用3天。
症状明显好转后,改用:党参10 g、白术8 g、甘草 6g、陈皮 5 g、砂仁 5g、山药 20g、白芍 6 g、红枣 10 g、槟榔 8 g、麦芽粉 20 g,饮服口服补液盐 1500m l,1天1剂,连用3天。
截止8月20日,除死亡5只外,其余62只全部治愈。1月后寻访,再无复发。
6 体会
6.1 造成羊泰勒焦虫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环境条件低劣,例如外界环境与圈舍卫生不良,粪尿不清扫,草丛生,污水乱流,从而造成蜱的孳生。
6.2 本病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原虫直接破坏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和红细胞,使动物机体的造血、免疫和运输机能受到破坏;二是动物机体产生的毒素和各器官的营养不良,极易造成内脏器官的出血和酸中毒,因而表观发热、贫血、黄疸、消瘦、便秘或腹泻、心悸、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综合症状。
6.3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杀灭血液原虫为主,同时应密切注意全身状况,及时输血,营养实质器官,解除酸中毒,在疾病恢复期,还应注意调整胃肠机能,促进饮食欲、反刍的恢复。本病的病程约1-2周。
6.4 在秋冬季节,应搞好圈舍卫生,消灭越冬硬蜱的幼虫;春季刷拭羊体时,要注意观察和抓蜱。可向羊体喷洒敌百虫或双甲脒灭蜱。
6.5 加强检疫,不从流行羊泰勒焦虫病地区引进羊,新引进羊要隔离观察15天,严格把好检疫关。
6.6 在羊泰勒焦虫病流行地区,于发病季节前,每隔15天用三氮脒预防性治疗1次,按2mg/kg体重配成7%水溶液肌肉注射。
6.7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可能与传播者一血蜱的生活条件有关。从春季4月份开始发病,特别是6-8月份发病率较高。在温暖潮湿地区放牧,有利于蜱的活动和病原体的传播。
6.8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只均可发病,因此,要加强防范,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