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临床功效探析
2010-02-10丁忠于闫永彬刘学伟
丁忠于,闫永彬,刘学伟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平,味辛,入肺、脾、胃3 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是治痰湿和呕逆的要药。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1]。津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其输布代谢主要依赖于胃、脾、肺、三焦等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而完成。《素问·经脉别论》对津液的代谢作了精辟的概括,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笔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体会基础上,广泛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对半夏功效进行考证,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半夏的作用。
1 和胃气,增饮食
胃为水谷之海,受纳腐熟水谷,性主通降。饮食物首先在胃中进行消化吸收,为津液生化之源。若外邪犯胃,情志内伤等导致胃气上逆,一方面水谷精微不能安于胃中而时时上逆,另一方面经胃气腐熟的食糜不能下传小肠,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半夏温胃和胃,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2]。《灵枢·邪客》采用半夏秫米汤治疗胃气不和失眠;《日华子本草》采用半夏治疗吐食反胃。《药类法象》曰:“半夏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经痰厥头痛,非此药不能除也。”张仲景多采用半夏治胃气不和所致心下痞、呕吐。如《伤寒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第16 条曰:“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另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49 条曰:“半夏泻心汤治寒热错杂之邪痞塞于中焦,胃气失和所致恶心呕吐。”157 条曰:“生姜泻心汤用治伤寒汗出表解,胃中虚弱,水食并结之心下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由上可见,半夏可以使胃气和,饮食进,使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使津液不致化生乏源,而其对胃的通降的恢复还有助于津液的输布。
2 祛脾湿,健脾运
脾主运化水液,有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津液并进行吸收和转运的功能。脾气健运,水液正常输布,若饮食不慎或外邪侵犯等各种原因引起脾气虚弱,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往往导致水湿内生,亦即“脾生湿”。另一方面,脾喜燥而恶湿,却易被水湿所困,亦即“湿困脾”。“脾生湿”和“湿困脾”互相影响,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停聚中焦形成痰饮。半夏燥湿之力著,可以祛水湿,助脾运。如《本草衍义》云:“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也说:“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本草求真》曰:“半夏辛温,能于脾中涤痰除垢,痰去而脾自健,故云能以健脾也。”六君子汤中采用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除痰饮,恢复脾之健运。脾健则运化,运化则气血生化足,使津液能在脾气的升清作用下向上转输于肺。
3 降肺逆,调气机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气机。肺又主水,有宣发肃降的作用、通调水道的功能。宣发则津液外布以滋润皮肤肌腠,肃降则津液下行以濡养脏腑。肺的功能正常则可以推动和调节津液的输布和代谢。气机不调则津停水聚,化而生痰,故肺的功能失常可见水道不利、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症见小便不利、水肿等。《本草经解》云:“半夏气平,秉天秋燥之金气……胀者气逆也,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所以主之也……入肺,肺平则气下也。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半夏色白而味辛,为肺经燥湿之药。”又曰:“敛则肺叶垂而气顺,散则肺叶张而气逆。半夏之辛……辛中带涩,故能疏而又能敛也。又辛之敛与酸之敛不同,酸则一主于敛,辛则敛之中有发散之意,尤与肺投合也。”直言半夏辛中带涩,疏肺亦可敛肺,敛中又不失发散。《本经疏证》认为“半夏主中焦气逆,不治诸气奔迫于肺也”,即半夏使肺不受邪。《血证论》言麦门冬汤“佐半夏利气”,“肺调而气自顺”。《千金方衍义》曰:“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用大枣通津涤饮为先。”清代医家田宗汉采用白术半夏枳壳汤治痰饮,概取半夏辛开苦降,斡旋脾肺气机,使痰饮无停留之所[3]。半夏平能降气,辛能通气,气通降则津液下行,又半夏疏中带敛,敛中又兼发散,发散则津液外布,疏敛又不致太过。故若肺的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汗、尿不能及时排出,易引发水湿停聚,痰饮内生等病变[4],往往采用半夏治疗。
4 通三焦,利二便
《黄帝内径》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本草纲目》曰:“半夏……为其体温而味辛性温。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本草求真》曰:“半夏味辛,辛则液化而便利。”《和剂局方》载“半硫丸”,药用半夏和硫黄二味,用于治疗湿阻三焦所致二便不通。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评论此方曰:“湿阻无形之气……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评《伤寒论》107 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曰:“茯苓、半夏、生姜启少阳三焦之枢机。”又评麦门冬汤“独复一味半夏之辛温,利咽止逆,通达三焦”。《医醇剩义》三解汤中半夏配伍黄连、泽泻急下存阴,三焦通治;《圣济总录》采用半夏汤治疗久咳肺气上逆,子病及母,脾失运化,胃气上逆,痰浊内生,上阻于肺之三焦咳。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言:“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通利,津液方能上行至肺下导于肾,不致停聚,化饮生痰。
5 讨 论
半夏味辛,辛味药可以“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刘完素在《三消论》云:“辛能使道路通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又如前所述半夏有和胃气、健脾气、降肺逆、利三焦之功效。从五脏六腑和津液代谢的关系来讲,脾胃是津液化生之源,半夏健脾益胃,使津液化生有源,另一方面,脾胃亦为生气之源,气又能生津。半夏可以使津液化生有源,不致津亏液燥;半夏对肺气调节作用,不仅可以使肺宣发肃降功能保持正常,还可使气机顺畅,气能行津,使津液输布循常;半夏通利三焦,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是津液代谢的通道,三焦通利则气化正常,水津才得四布,不致停滞生痰化饮。所以,半夏不仅对津液的生成有促进作用,还能对津液的输布起到推进和调节作用。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3.
[2]王俊伟.半夏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08,37(8):742.
[3]陈重阳,张荔.田宗汉治疗痰饮十一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9,1(3):42.
[4]张景明,陈震霖. 论津液与脏腑关系及其抗病御邪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