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证可灸”的研究进展

2010-02-09黄培冬黄城琳姜云武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灸法艾灸针灸

黄培冬 黄城琳 姜云武

1 云南中医学院08级研究生2班,昆明 650021

2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昆明 650021

“热证忌灸”这是在针灸界比较盛行的信条。许多教科书、著作、论文均倡导此说。然而,古今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人们,灸法不仅可以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及虚热证。本文就“热证可灸”作一探析,求教于前贤同道。

1 文献研究

热证施灸,是指用灸法治疗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证候,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痈疽疮疡等多种疾病中所出现的热性病证。关于热证施灸,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大风汗出,灸意喜”,“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1]。也有“痈发四五日,逞火芮之”,“狂而新发,…灸骨骶二十壮”[2]之说。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证、虚证、寒证以及阳衰阴盛证等,他认为“热证禁灸”,反复提出“火逆”、“劫”等危害的告诫,如:“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功,必咽燥吐血”[3]。事实上,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疾病有很大的关系[4],也有学者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热病专书,在该书中十分强调顾护津液,因而不主张热证用灸,恐助火伤津[5]。艾灸虽有伤津之嫌,在灸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口干等症,但这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张仲景只是借此突出顾护津液的重要性。

后世医家葛洪、孙思邈、王焘、许叔微、刘完素、朱丹溪、薛已、周楣声等则提倡“热证可灸”[6-10]。如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言:“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着,搜面团肿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作用,如:“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小腹弦急胀热,灸肾俞五十壮”。朱丹溪认为灸法治热证属于“从治”,如“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有攻泻之分,主要有“散火祛痰”、“养阴清热”、“泄热排下”的作用,如《丹溪心法》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又“有脚气冲心者,宜四物汤加炒黄柏,再宜涌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调敷上。以艾灸,泄引热下”。灸法专家周楣声先生认为热证不仅“可灸”、“宜灸”,而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存在“热证贵灸”,在他的著作《灸绳》中便就此作了专门的阐述。

2 机制研究

杨氏等[11]认为热证有虚实真假之分,灸法能以热引热,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功能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使机体内部的阴阳状态平衡,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从而达到散邪通络的目的。

亦有学者认为艾灸是通过“通经络”的作用来实现补泻的[5],因而与一般用药准则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应把“通经络”与“火”分别开来,通经络是艾叶的作用,火只是将这种作用施加给人体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将艾灸作为一种温热性的物理刺激或温法来理解。

现代研究表明:①艾灸治疗有抗炎、抗感染和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12-13];②艾灸辐射能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而近红外线可直接渗透到人体较深部位,其通过毛细血管网将热传递到更广泛、更深的部位,可为人体组织所吸收,从而进一步调整机体的免疫和神经功能[12,14];③艾灸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绿脓杆菌[15];④艾灸还可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稳定等[12]。

3 临床研究

如今,艾灸已经广泛用于带状疱疹、痤疮、痔疮、褥疮、乳痈、失眠、痄腮、潮热等症[16-17]。如黄迪君教授经常使用灸法治疗一些有明显热象的皮肤病,如用铺棉灸配合小艾炷灸治疗神经性皮炎[18];用艾条灸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19],临床均取得较好疗效。还有用灯火灸治疗腮腺炎;直接灸角孙、内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直接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灸少商治鼻衄;灸涌泉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等[17];以隔姜灸治疗浸润肺结核、肺结核咯血;灸足三里等穴治疗菌痢、急性阑尾炎等[20],都是灸治热证的例症。

4 小结

综上可见,运用灸法治疗热证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而且已被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热证可灸”毋庸置疑。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时,都发现其疗效的评价标准不一,此类临床报道仍偏少,且其中多数没有设对照组,其结果或许存在偏颇,因此,如何正确辨析各种热证,正确把握适当的灸法和灸量[21],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作用,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8-324.

[2]龚居中.痰火点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5.

[3]魏稼.热证可灸论[J].中医杂志,1980,(11):45-48.

[4]王富春.灸法捷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34.

[5]杨晓琳,李平.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7,27(10):1-2.

[6]魏稼.各家针灸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

[7]孙思邈.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6.

[8]王谦,符文彬.试论孙思邈的“热证可灸”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118-120.

[9]卓缘圆,张家维.朱丹溪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及临床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3-4.

[10]周楣声.灸绳[M].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164.

[11]杨玉红,吕云霞.“热证可灸”临床经验探讨[J].甘肃中医,2005,18(12):36.

[12]唐照亮,宋小鸽,夏晓红,等.“热证可灸与贵灸”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1):29-32.

[13]吴焕淦,陈汉平,周丽斌,等.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30.

[14]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0,6(10):17-18.

[15]吕荣.艾熏治疗指(趾)头炎300倒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87,7(4):48.

[16]周秉真.艾灸在热证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34-35.

[17]王家骜.热证可灸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6):41-42.

[18]武平,黄迪君.灸法为主治疗神经性皮炎39例[J].中国针灸,2003,23(3):142.

[19]武平,黄迪君.黄迪君教授“热证用灸”经验[J].甘肃中医,2009,22(3):20-21.

[20]陈清清,林旭.论热证可灸[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73-274.

[21]汤晓云,姜云武.灸法的量效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2-3.

猜你喜欢

灸法艾灸针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艾灸保健知多少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夏天怎么做艾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