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冲突视角下的《威尼斯商人》*

2010-02-09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犹太教安东尼奥

张 榕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宗教冲突视角下的《威尼斯商人》*

张 榕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通过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情及人物的分析,以宗教冲突为切入点,描述了中世纪西欧的宗教观,研究了剧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对抗,从而深刻揭示出中世纪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立冲突,并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的反传统观点。

《威尼斯商人》;基督教;犹太教;宗教冲突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典诗人、剧作家。《威尼斯商人》是莎翁的四大喜剧之一,写作时间大概在1597年。剧中刻画的夏洛克一直以来被界定为威尼斯的一个放高利贷的犹太人,他为人刻薄、贪婪,是一个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吝啬自私的吸血鬼,他认为借贷收息是理所应当的,是上帝允许的,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金钱。在众多的文学评论中,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备受争议。早期学者一般对夏洛克持否定态度。他们常常把趁人之危的放高利贷的商人称为“奸商”,对其产生鄙视的态度。造成这种理解主要是与我国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对待善恶的思想意识有关,我们往往总是站在弱者的角度看问题,对弱者持有同情的态度,而对强者则持批评抨击的态度。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导致这种认识也是由于我们没有全方位看问题,没有结合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考虑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学者对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认识的加深,学者不再局限于仅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更多的从历史、民族、宗教的角度理解这场剧作,这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夏洛克,从对夏洛克持否定态度的看法逐渐转变到从多元角度宽容地思考夏洛克的形象。本文将从宗教冲突的视角来透析这部巨著。

1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抗

犹太文明是一个在近两千年里失去故土和家园,没有固定的主题活动地域,因而流散并渗入世界各地域的文明。犹太民族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受到外族人的统治和奴役。也正是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人常常被视为“外来”的甚至“异端”的群体,以致受到客居地主体文明的强烈冲击乃至挤压,还经常遭受敌对势力的打击和摧残。起初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后来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有着全新体制的自我教派。虽然犹太教是基督教的前身,但是自基督教诞生之日起便与犹太教水火不容[1]。11世纪后,随着基督教势力的逐渐强大以及它在欧洲各国统治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欧洲居民几乎全部被基督教化,基督教成了欧洲大部分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骑在人民背上并对其他种族和国家行使权力的基督教徒们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统治者”[2],而信仰犹太教的犹太民族则被其视为异教徒,基督教徒与统治者一起对犹太人开始迫害,反犹浪潮越演越激烈。

在《威尼斯商人》中,我们可以从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对抗中读到他们的故事,读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身为犹太人高利贷者的夏洛克始终与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对立的。两人之间的矛盾是全剧冲突的主线。夏洛克代表中世纪的高利贷资本家,安东尼奥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资产阶级[3]。夏洛克是犹太人,而安东尼奥是基督教徒。这场喜剧舞台背后的核心问题,即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厌恶,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都是宗教矛盾冲突的表现。安东尼奥多次在商人聚集的场所当众辱骂夏洛克,在交易所里把唾沫吐在夏洛克的长袍上、吐在他的胡子上,还像狗一样的踢他。剧本中涉及到威尼斯的一条法律也足可以让我们看到基督教社会对犹太人的不公平待遇:“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理,他人不得过问。[4]”这条无情的法律最后使得夏洛克变得一贫如洗。夏洛克在第一幕第三场中表示:“我恨他因为他是个基督徒,可是尤其因为他是个傻子,借钱给别人不收取利息,把咱们在威尼斯城里干放债这一行的利息都压低了。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的。[5]”表面上二人的冲突是由于经济利益而引起的,实际上完全是宗教信仰的冲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夏洛克的反抗也只能停留在言语层面,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夏洛克显得势单力薄,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与安东尼奥的较量使他不仅落了个人财两空的下场,而且还被迫改信基督教。

2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对犹太人的态度

中世纪的西欧对犹太人有强烈的宗教偏见,他们将整个犹太民族看成是出卖、杀害耶稣的“敌基督者”,认为他们是撒旦在人间的代表,会永远危害到基督教世界。基督教世界将犹太人驱逐到“隔都”,使之与外界隔绝。犹太人不被尊重,没有任何社会、经济、民族地位。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统治的时代。犹太人没有任何的经济社会民族地位,还被剥夺了从事正当职业的权利,他们不能从事商业经营,却被无故征收各种无理的税收。除了做流浪的小贩,对于天生善于经商,经常处于有产阶级的犹太人来说,放高利贷几乎是他们唯一可以生存的职业,但这种被迫来的职业却又被他们的统治阶级深恶痛绝[6]。当时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主要以海外贸易为其经营手段,他们把商业贸易视为正当的、体面的行业,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推崇和维护;相反,他们认为高利贷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犹太人从事的放债活动被认为是肮脏、卑鄙、邪恶的行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反对。在政治方面,犹太人被视为一切罪恶之首,是欧洲各国统治者转嫁各种矛盾的重点目标。剧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冲突,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的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在西欧,无论犹太人来到所在国家时间有多长,贡献有多大,只要你信仰犹太教,就永远被看做是外乡人、流浪汉。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和迫害充斥着整个中世纪,甚至说服犹太人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强迫其改宗。15世纪时,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当众烧死了约三万名不愿弃教改教的犹太人,最后驱逐了约二十一万犹太人[7]。《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就真实的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犹太民族卑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他们是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他们是异教徒,遭到基督教的排斥和仇视;他们是放贷者,虽然为社会所必须但却也为人们所不齿[8]。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生意上获得了不少利润,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威尼斯却不接受他,他甚至根本没有权利在威尼斯拥有自己的豪华住所,只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信仰犹太教,所以被逼住在贫民窟,而且在生活中还倍受基督教徒欺凌。基督教徒安东尼奥等对夏洛克和他女儿杰西卡的态度也是这一历史背景的集中反映。剧中父女俩都是具有犹太血统,但两个人的价值取向却截然相反,宗教信仰完全不同。夏洛克恪守犹太文化传统,遵循犹太律法,认为犹太民族是“神圣的民族”。而杰西卡是一个被基督教征服的犹太人。基督教徒讨厌夏洛克却赞赏他的女儿,他们称夏洛克为“魔鬼般的人物”,是敌对的对象;称杰西卡为“顶美丽的异教徒,温柔的犹太人”,她满足了基督教徒要在精神上征服犹太人的渴望。这种表现其实是中世纪西欧对犹太人态度的真实写照。但是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对犹太人还存在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上自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离不开犹太人的资本。犹太民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犹太人的商业经是严格恪守犹太教的教义和契约的。中世纪的威尼斯是地中海地区主要的贸易中心,是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中心。善于经商的犹太人在这里如鱼得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犹太人承担着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金融放贷活动,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为后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莎翁的反传统观

莎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中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大环境下,莎翁以其宽大博爱的胸怀,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却为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鸣不平,这一点在当时看来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莎翁以现实主义作家的角度描写了那个时代基督教徒对犹太教民族的偏见,充分展现了历史上犹太人所受的歧视与痛苦。剧中集中刻画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形象。他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受到损害,就无情报复,受到作者的无情揭露和鞭挞。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夏洛克作为犹太人受到的歧视和欺辱又怀有同情[9]。莎翁也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他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内心感情[10],并且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个犹太人代表对于本民族所受的歧视和迫害的愤怒与抗争。在《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作品的背后,其实是为犹太民族呐喊的悲剧。莎士比亚的这种艺术成就使我们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从“一磅肉”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夏洛克呼出了被受压迫民族的心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毁谤、打击和迫害,他并非总是忍气吞声,而是也在不断的寻找机会发泄自己的积怨,来充分表达他对基督教徒行为方式的不满。剧中有好几场,夏洛克尽情地吐露了他激愤已久的心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尽情地流露出他对自己民族尊严的维护和对本民族的热爱。在他看来,犹太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权利,也应该享受平等待遇。他多次表示十分讨厌、憎恨安东尼奥一类的人,最典型的是第三场第一幕,他这样说道:“因为他是个基督教徒,他曾经羞辱过我,夺走我的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蚀本,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辱着我的民族,破坏着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献哩。[11]”这段话充分表明了一个受压迫的犹太人对反犹排犹的抗争。“夏洛克代表着犹太教的正义,要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12]。我们可以从这些辩护中看到作者另一个角度的情感和见解,这些都使我们抛弃了种族偏见,在痛恨夏洛克之余对他产生同情,并由此可以看出早在中世纪莎翁就流露出了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各种信仰。

总的来看,《威尼斯商人》在展现中世纪的社会现状的背景下,也闪现出一种反传统的观点。莎士比亚给我们从多方面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但也使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反传统观点。《威尼斯商人》高扬的不仅仅是“人文主义思想”,更不是简单的恶从阶级观点出发,而是呼吁建立一个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13]。当今社会仍然充满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怎样实现更为自由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所以,重读《威尼斯商人》对现实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郭欣.《威尼斯商人》的宗教解读[J].考试周刊,2010(32):34.

[2]何小颖.夏洛克的命运犹太人的悲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59.

[3]王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4.

[4][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24.

[5][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3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7.

[6]李巧英.《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色彩[J].消费导刊,2010(2):227.

[7]徐向群.沙漠中的仙人掌——犹太素描[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71.

[8]李江.《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问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13.

[9]贾秀花.《威尼斯商人》作品之赏析[J].时代文学,2008(10):127.

[10]黄谷明.《威尼斯商人》人物塑造中凸现的基督教情怀[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12):55.

[11][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八大名剧(下)[M].王惠君,王惠玲译.奎屯:伊犁民出版社,2001:25.

[12]赵礼.莎士比亚传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2.

[13]李伟民.从单一走向多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J].外语研究,2009(5):92.

An Analysis ofThe Merchant of Ven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n Conflict

ZHANG 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030051,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lot and the characters ofThe Merchant of Venice,and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ligion conflict,it illustrates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Jews in the Middle Ages,and reveals the clash between the Christians and Jews in that era.And finally it analyzes Shakespeare’s viewpoint on anti-traditional view in Renaissance period.

The Merchant of Venice;Christianity;Judaism;religion conflict

I106.3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6.012

1673-1646(2010)06-0047-03

2010-05-12

张 榕(1980-),女,硕士,从事专业: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威尼斯商人犹太教安东尼奥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谁杀了镇长
论《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忧郁的经济根源
枕枪而眠
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
浅析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两个K
电影《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
致命的渎职
穆拉诺玻璃瓶,“威尼斯商人”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