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出现机会多少的比较
2010-02-08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周义钦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 周义钦
日食和月食是体现日、地、月关系的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2009年为全球天文年,各种天文现象彷佛在庆祝似的一起来凑热闹。去年全球有一次日环食、一次日全食、一次月偏食及三次半影月食现象,其中7月22日上午的日全食,全食带起自印度,横贯我国西藏南部和长江流域,最后结束于南太平洋,成为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全食,我国境内尽管有些地区的天公不作美,但在那天昏地暗的几分钟里,也足以给观察者以震撼,在中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天文观测热。日全食过后,很多人都在翘首以望,不知道哪一天还能够幸运的观测到日食和月食。那么,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机会究竟哪个更多,它们的出现有没有什么规律?要回答上述问题,还得从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和发生规律说起。
一、日月食的形成原理和发生条件
1.日月食的形成原理
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道理很简单。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阳光的照射下,月球和地球在背向太阳的方向拖着一条影子,如图1所示。月影扫过地面,产生了日食;日食必发生在朔日,即农历的初一。地影扫过月面,产生了月食;月食必出现于望日,即农历的十五或十六。
图1 日食和月食成因示意图
2.日月食的发生条件
日食和月食一定分别发生在朔日和望日,但日食与月食并不会月月发生。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黄道面)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白道面)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保持着5°09'的交角,而且倾角的方向和大小基本不变,所以大多数的朔日和望日,月球在黄道之南或以北通过,月影或地影落不到地球或月球上,这就形成不了日食或月食。只有太阳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时,朔日和望日才有可能发生日食或月食。如图2所示。
图2 日食与月食的形成条件示意图
由上分析可得出日、月食发生的条件是:太阳和月球必须同时位于同一黄白交点一侧(日食),或分居同一黄白交点两侧(月食)或其附近。
二、日月食发生的规律
1.日食和月食的“食季”
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在黄道上由西向东运行,每年一周;月亮在白道上同方向运行,每月一周(恒星月27.32天)。月亮每月(朔望月29.53天)都会赶上太阳一次(合朔)。只有当太阳在黄白两道的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前后18度以内被月亮赶上,日食才可能发生(在前后15度以内必定发生)。这个范围称为“食限”,如图3所示。同理,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点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在前后10度以内必定发生)。
图3 日月在黄白交点附近的视运动示意图
比较起来,月球是频繁地(每月两次)经过黄白交点的,全年计24.5次;而太阳需隔半年才来到交点一次。所以,当时是否发生日、月食,主要取决于太阳是否位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自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2.日月食的发生机会
日食的一个食季是36天,这个天数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29.53还要长。因此在一个日食的食季内必定会发生一次日食,也可能发生两次日食(如果食季中包含两个朔日的话)。由于一年大体有两个食季,所以,一年之中至少有两次日食发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发生。
月食的一个食季为24天,这个天数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大数29.53天还要短。因此在月食的一个食季内可能包含一个望月,也可能没有望月在内。也就是说,在这个食季内可能有一次月食发生,也可能连一次月食也不会发生。一年之中月食的食季也是有两个,所以在一年之中,可能有两次月食发生,也可能连一次月食也不会发生。
按照以上分析,一年之中日、月食的次数最多时可以达到六次,即四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但是实际上有时候一年之中的日、月食次数可以多达七次,即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如1935年就曾发生过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将来的2160年也会是这样;1917年和1982年曾发生过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那么,为什么一年之内的日、月食会多达七次呢?由于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会不断地沿着黄道从东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20度,这个方向与太阳沿黄道运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交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叫“食年”)比一年(365.2422天)要短,只有346.62天,要约少19天。这样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年365.2422天之内,包含了两个完整的食季和一个不完整的食季。比方说第一个食季开始于1月初,那么经过346.62天一个食年之后,第三个食季就会在同一年的12月中旬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另一种情况是一年365.2422天之内,包含了两个不完整的食季(一个在年头,一个在年尾)和一个完整的食季,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一年中日、月食所可能发生的次数归纳如下: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两次,而且这两次都是日食;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会发生(如1980年);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例如1935年,将来的2160年也会是这样),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由此可见,地球上日食每年最多发生5次,最少2次,平均为2.4次;月食(单考虑本影月食)一年中可能一次都没有,最多发生三次,平均为1.5次。一般说来,最常见的情况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如2008年)。
上面这些情况只是对全地球来说的。至于对地球的某个地点而言,一年内能看到日、月食的机会就要少得多,且日、月食的发生频率也差异很大。
3.日月食的观察机会
从上面的数字来看,一年中日食发生的次数要比月食发生的次数多,但实际情况却是人们看到月食的机会要比看到日食的机会多。这是由于月食发生时,一是可观察月食的区域范围较大,背着太阳的那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二是可观察月食的时间长度也较长,因地球的半径较大,月球轨道处的地影宽达9000多千米,在一次月全食的过程中,月球以平均每秒1千米的速度穿过地影,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而在日食发生时,月球的影锥只扫过地球上一个狭窄的地带,只有在这部分地区的人才能看到日食,尤其是日全食发生时,全食带的范围更小(如图4所示),宽度只不过二三百千米(最大直径可达270千米),可看到的地方非常有限,因此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看到;每次日食全过程最长是两个多小时,而日全食的时间最长仅7分多钟。据统计,对于地球上某一固定地点而言,看到月食的机会是发生月食次数的一半,平均每三、四年就能逢到一次月全食;但看到日食的机会要少的多,平均每3年左右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日全食要平均每300年才能遇上一次。所以,世上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未曾遇见过日全食的景象。
图3 日食带示意图
4.日月食的周期性
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早在古代,巴比伦人根据对日食和月食的长期统计,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有一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这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便被称为“沙罗周期”,“沙罗”就是重复的意思。
223个朔望月等于6585.3天(223×29.530588),即18年零11.3天,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有5个闰年,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一个沙罗周期之后,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相对的位置,因此便会出现同上一次情况相类似的日、月食。例如1981年7月31日发生日全食,18年零11天以后在1999年8月11日也要发生日全食。但223个朔望月并不恰好等于19交点年,还有0.5天的差;223个朔望月也并不恰好等于整天数,还有0.3天的差数。因此,经过一个沙罗周期以后,在地面上看到的日食的情况也有变化。看到日食的区域也并不跟上一次看到日食的区域相同。
在我国汉代也发现日、月食具有一个135个朔望月的周期。135个朔望月等于3986.6天,约等于11年少31天,也就是说日、月食每过11年少31天重复发生一次。例如1981年7月31日发生日全食,135个朔望月以后在1992年6月30日也会发生日全食。这个循环周期记载在汉代的“三统历”中,因此也称为“三统历周期”。
此外,人们还发现日、月食还有其他的循环周期。比如以358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纽康周期(合29年少20日),以235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米顿周期(合19年)等等,但这些周期都是非常粗略的,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发生的日期,并不能确定日、月食发生的准确时刻,食分的大小和见食的地区。准确的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以及交食情况,需要经过专门的严格推算,这已经是属于相当专门的历书天文学中“食论”的研究范围了。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就担负着日、月食预报的工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日月食的出现机会究竟哪个更多,关键看是指日月食的发生机会还是观察机会。如指的是发生机会,其对象为全球,那么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日食确实比月食稍多。如指的是观察机会,其对象为地球上某一固定地点,那么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月食要比日食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