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旅游节庆模式为例

2010-01-30吕群超谢新丽郑立文谢新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宁德市宁德策划

吕群超, 谢新丽, 郑立文, 谢新暎

(宁德师范学院管理与工程系, 福建 宁德 352100)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晶和重要的财富。福建省宁德市“非遗”丰富,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目前从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层面分析,宁德“非遗”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都相对滞后。随着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宁德及其所辖县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非遗”也将随着城市化进程面临消失的尴尬境遇。研究宁德“非遗”的开发与保护,理论上能填补该区相关研究的空白。实践中,宁德“非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先进的理念,通过与旅游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宁德“非遗”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 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和模式

2.1 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及其代表

宁德市下辖蕉城区、东侨区、福安市、福鼎市等10个县市区。宁德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了古越人的活动,晋太康三年设立行政机构,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宁德悠久的文明,“非遗”在该区域表现尤为丰富。

根据2008年文化部关于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将“非遗”细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和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型[1]。本文通过查阅宁德文化馆等相关单位资料,对宁德“非遗”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就其主要类型和典型代表进行分类(见表1)。

表1 宁德市“非遗”一览表[2]

2.2 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2.2.1保护流于形式,实际效果较差随着“非遗”的开发与保护成为政府的政治行为,各地为了获取政绩和得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专项资金拨款,都纷纷随着潮流申报当地的“非遗”。宁德也分别进行了两次“非遗”的整理与申报工作。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保护行为仅仅流于形式,实质效果较差。一方面,政府行为随大流,缺乏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开发和保护理念滞后,政策上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重申报,轻开发。“非遗”缺乏物质载体,呈现无形性的特征。因此,其开发与保护与有形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一样。宁德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申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方式进行开发和保护。由于物质利益的缺失,传承人为了生计,而选择了其他职业,导致传承人渐渐流失和出现断层。

2.2.2保护专项资金匮乏,物质基础不牢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在保护与开发“非遗”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护资金的安排就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3]。资金的匮乏对宁德“非遗”的开发与保护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使相关职能部门的运作没有资金保证,也使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保护的动力。以霍童“二月二”为例,除了镇政府补贴二千元外,其余均靠家族筹集。资金的缺乏直接削弱了传承者保护“非遗”的动力。

2.2.3保护机制缺失,保障力度不够宁德在保护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且保障力度不够。一是理论和相关政策研究不够。理论为“非遗”开发与保护提供指导,然而有关宁德“非遗”保护的研究成果基本为零,理论研究的真空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二是没有理清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非遗”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宁德仍停留在重申报、轻保护阶段,并且忽略了开发在保护中的作用[4]。

2.2.4审美品味变化,后继传承断代一方面,公众的审美品位发生了变化。公众对“非遗”的审美需求,是宁德非物质文化业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前提。由于宁德大多数“非遗”形式古旧、内容单调,以致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公众的需求。霞浦的曳石活动就是典型的例子,因其内容单调和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公众的需求,而面临濒危绝境的危险。另一方面,传承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受到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影响,宁德“非遗”的传承者因不能从“非遗”的保护中获得明显的收益,而忙于生计,较少进行训练。蕉城区霍童的线狮表演者和霍童的高跷艺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近两年的“二月二”灯会上,已没有了高跷的表演。

2.2.5公众保护意识淡薄,群众基础较差“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不能仅依靠政府,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努力。广大公众不能认识“非遗”的真正价值,使其失去了存在的群众基础;年轻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不愿承担传承的责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3 现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2.3.1保护传承人模式保护传承人是大多数区域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之初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如古廊桥是宁德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宁德掌握古廊桥建造技术,有能力建造古廊桥的仅寿宁郑多金一人。2008年6月,郑多金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在宁德,其他的“非遗”大多也采用这种模式。比如,霞浦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人是霞浦人士雷国胜、屏南四平戏传承人是屏南人士陈秀雨、宁德霍童线狮传承人是蕉城人士黄振键等。

2.3.2传统节日庆典模式通过传统节日庆典进行表演是宁德“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另一种重要的模式。在传统节日,当地群众通过各种活动将“非遗”动态化和舞台化,让公众了解“非遗”的内涵和活动形式,以实现其传承。比如蕉城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在活动举办期间,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行纸扎、铁技、线狮、舞龙等游艺;在屏南双溪元宵灯会举办期间,在形式多样的闹元宵灯会上,除了最具地方独创特色的舞香火龙,还能看到制作精美的花灯以及铁技表演,还有踩高跷、舞狮子等展示;霞浦沙江曳石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夜举办,通过八月十五这个节日,进行曳石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气氛,而且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3 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庆模式开发探讨

3.1 旅游节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关系

3.1.1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提供思想源泉“非遗”是一个区域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其文化内涵丰富。每一项“非遗”都包含若干子文化,这些文化内涵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主题策划提供了思想源泉。首先,为旅游节庆主题策划指明了方向。区域旅游节庆主题的提炼以地域文化内涵为基础,不能脱离地域文化,而提炼一些与地域文化无关的主题。反映地域文化的主题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其次,为旅游节庆主题的提炼提供了思想。旅游节庆的主题可以从“非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萃取。再次,丰富了旅游节庆主题的文化性。文化是旅游节庆产品的灵魂,从地域文化中提取的文化不仅有利于打造旅游节庆主题的特色,更有利于丰富其内涵。

3.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为旅游节庆活动策划提供现实基础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非遗”的内涵为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借鉴。以宁德上金贝村“三月三”赛歌会为例,该旅游节庆活动主要以畲族文化为内核,并根据畲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旅游节庆活动的具体策划,如畲族音乐、舞蹈、武术、婚礼表演等等。畲族文化内涵丰富,其若干子文化为“三月三”赛歌会的表演提供了现实基础,使该旅游节庆活动内涵和内容丰富[6]。

3.1.3旅游节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模式“非遗”传统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包括主题公园模式、物化产品模式等,旅游节庆相对于上述模式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了无形性向有形性的转变。“非遗”以无形的形式存在,缺乏载体,公众一般无法直观“非遗”。区域“非遗”可以通过旅游节庆这个载体由演出人员进行游行的展示和表演;二是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性。旅游节庆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参与性。节庆旅游者通过参与旅游节庆,获得了其他开发与保护模式无法获得的参与和体验。旅游者可以与节庆活动的演出人员进行互动,不仅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性,更增加了该模式的竞争力;三是实现了“非遗”的舞台化和动态化。通过旅游节庆开发模式,“非遗”的开发与保护实现了由静态的模式向舞台化的转变。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方式在舞台上由演出人员进行动态展示[7]。

3.1.4旅游节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非遗”的开发与保护需要有资金支持。虽然相关政府部门有专项资金用于“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但是数量有限,且往往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旅游节庆模式实现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发展旅游业为“非遗”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旅游节庆增加了旅游收益。旅游节庆是区域发展旅游业重要的产品之一,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销售,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并为区域旅游业增加了收益,可以为“非遗”的开发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3.1.5旅游节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首先,公众能够通过节庆形式了解“非遗”。因“非遗”的无形性,公众一般不易了解。但是通过节庆形式,舞台化和动态化展示的“非遗”更易让公众直观地进行了解;其次,公众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认识“非遗”的内涵和价值。旅游节庆为公众直观地了解“非遗”提供了可能,公众通过节庆的方式直观地了解和认识了“非遗”的真实价值和内涵,尤其是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和旅游价值。

3.2 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开发的条件分析

3.2.1资源类型多样、文化内涵深厚按照宁德“非遗”的大类进行分析,宁德“非遗”共七大类(见表1)。从类型上分析,宁德“非遗”类型多样。由于受地理区位的影响,作为畲族重要的聚集区和闽浙结合部的宁德不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遗”,而且其文化内涵深厚。从宁德主要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俗等形成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分析,都大约有几百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积淀不仅丰富了其类型,而且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2.2资源特色鲜明、地域性强受地理区位、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宁德形成了特色鲜明和地域性极强的“非遗”。宁德所拥有的“非遗”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以二声部山歌“双音”为例,该山歌仅流行于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及其周边的畲族村,宁德其他畲族村落则不具有,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和鲜明的特色。柘荣县的剪纸艺术与同处福建省的闽南剪纸在风格上完全不同,而与陕北剪纸艺术相似。柘荣剪纸艺术主要反映生活细节,这一特色体现了地域性。

3.2.3政府开始重视、保护与开发方向明确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开展了“非遗”的统计、上报和保护工作。宁德政府也逐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开展“非遗”的保护工作。一方面,统计和申报“非遗”。截止2009年6月30日,宁德共收集了三批,共33项列入“非遗”名录,并且成立了专门进行“非遗”开发与保护的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宁德目前对“非遗”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主要是保护传承人。虽然这一方式很落后,但是这一方式在现阶段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模式。

3.2.4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基础良好当下,国家正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宁德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宁德以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承接着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目前已经完成了临海工业的布局。旅游业是宁德重要的产业之一,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宁德经济的发展为“非遗”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一方面,提供了保护所需资金。宁德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和充足的财政来源。另一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非遗”的开发与保护需要与一定的产业基础相结合,宁德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是“非遗”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的产业基础,通过与旅游业结合,“非遗”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3.2.5开发模式日趋完善、可供借鉴经验多相对于其他发达的省会城市,宁德在“非遗”开发与保护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比较成熟的开发模式有数字化馆藏模式、社区博物馆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各类演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物化产品模式和混合开发模式等。这些开发模式随着开发理念的发展还在逐步完善。对于宁德开发和保护,这些开发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3 模式探讨

旅游节庆的重要特性是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通过旅游节庆的模式开发“非遗”,有利于将“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为公众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且从旅游节庆的舞台化和动态化的产品中获得娱乐。 “非遗”旅游节庆开发和保护的模式见图1。

3.3.1提炼旅游节庆主题旅游节庆主题是旅游节庆活动策划的基础和前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策划好旅游节庆的主题对于办好旅游节庆有着重要的作用。宁德“非遗”丰富,类型多样。根据其类别,可以从中提炼七个方面的节庆主题。分别从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舞蹈、民间传统戏剧、民间手工艺和民间习俗七个方面策划节庆主题。通过这七个方面主题的策划,将宁德“非遗”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

3.3.2策划系列节庆活动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复合的概念。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若干子文化,这为节庆活动的策划提供了基础。宁德民间杂技和竞技类“非遗”就包含了宁德霍童线狮、柘荣剪纸,这两类文化形式就可策划两类节庆活动。宁德传统戏剧包括四平戏、乱弹戏、屏南杖头木偶戏、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柘荣布袋戏,这些地方戏剧风格和表现形式各异,因此,在进行节庆活动策划时,可以根据旅游节庆主题、节庆发展条件等多重因素进行相应的策划,以达到主题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多样的目的。其他主题也是如此,根据其主题,策划系列节庆活动。

3.3.3通过节庆活动策划丰富旅游产品旅游节庆是区域重要的旅游产品,凭借其参与性和文化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宁德旅游产品结构主要是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且缺乏参与性和文化性。宁德通过发展旅游节庆,丰富了区域旅游产品,完善该区域旅游产品结构。首先,完善了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宁德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旅游季节性,很大程度了制约了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改变了单一的产品结构,实现了宁德旅游产品结构的复合型;其次,改变了产品性质。宁德观光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需求。旅游节庆产品以其参与性和文化性改变了目前主导旅游产品的属性。

图1 “非遗”旅游节庆开发与保护模式图

3.3.4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旅游节庆活动丰富了宁德旅游产品的同时,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其一,改变旅游业季节性,增加旅游业收入。每年五月至十月是宁德旅游业的旺季,其余时间基本为淡季,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宁德旅游业的发展。在旺季,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下降;在淡季,则资源大量闲置。通过策划旅游节庆,改变季节性,增加旅游产品的销售,促进旅游业收入增长。其二,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发展。宁德旅游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相一致。旅游节庆在丰富了宁德旅游产品的同时,促进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发展旅游节庆的过程中,宁德节庆策划业、装饰装潢业、餐饮业、交通业、展具出租业和物流业等得到发展,产业结构也将得到调整。

3.3.5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宁德“非遗”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增加开发与保护的资金。宁德“非遗”开发与保护需要资金作为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为其开发与保护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可以有效改变“非遗”开发与保护面临的资金短缺的问题。其次,提供开发与保护的模式。旅游业相对于宁德保护“非遗”传承人的模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旅游业不仅有效地挖掘了“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且实现了通过舞台化和动态化的模式保护。再次,提供开发与保护的产业基础。宁德“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为其提供了资金基础,而且提供了产业基础。通过对宁德“非遗”的开发与保护,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反作用于“非遗”的开发与保护。

4 小结

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宁德“非遗”的开发与保护对于宁德市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旅游节庆的视角开发和保护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尝试,这对于改变开发与保护模式,促进“非遗”的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发展均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对于节庆主题的提炼和活动的策划要注重创新性与可行性并举,注重引导公众的参与意识,通过产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宁德市“非遗”的开发与保护模式的转变。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972,2010-05-18.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EB/OL].http://fy.folkw.com/index.asp,2010-05-18.

[3] 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2008,34(5):177~182.

[4]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 64~69.

[5] 郑城.木拱廊桥——桥梁“活化石”闽东“申遗”牌[EB/OL]. http://www.ndwww.cn/news/wy/whmd/200807/26618_3.html,2008-07-19.

[6] 吕群超,谢新丽,郑立文,等.旅游节庆活动中的文化失真研究——以宁德上金贝村三月三赛歌会为例[J].旅游研究,2010,2(1):48~52.

[7] 吕群超,谢新丽,郑立文,等.文化视角下旅游节庆产品系统开发研究——以宁德市太姥山文化旅游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3):283~285.

猜你喜欢

宁德市宁德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同享好时光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The wav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ulti-layer vertical perforated thin plates *
宁德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